授課老師:鄭惠春教授
課程介紹
本日由鄭惠春教授以及助教群為我們講解關於蛋白質電泳的課程並帶領我們操作蛋白質的電泳。蛋白質電泳與前一日的核酸電泳原理類似,但最大的不同是蛋白質電泳膠體在電泳時需直立擺放,以利蛋白質分子先聚集再進行電泳分離。
實驗原理:
在電泳槽中製造電場,上面是負電場,下面是正電場。加入SDS使蛋白質帶均勻負電,讓蛋白質往下移動,蛋白質的移動速率由分子量決定(分子量小的跑比較快)。
上膠材料:
H₂O 3.4ml
29% Acrylamide Mix 830 μl
1.5 M Tris (pH 6.9) 630 μl
10% SDS 50 μl
TEMED 5 μl
10% APS 100 μl
下膠材料:
H₂O 4.6ml
29% Acrylamide Mix 2.7ml
1.5M Tris(pH8.8) 2.5ml
10% SDS 100μl
1% TCE 100μl
TEMED 6μl
10% APS 100 μl
步驟:
配置並注入下膠(TEMED以及APS最後放入 ),加水壓膠,等待下膠凝固
製作上膠並放入尺梳等待凝固
取出尺梳並將樣本注入尺槽(每一尺槽皆須注入,多餘空位注入dye)
跑電泳(電壓調90V,30分鐘,當膠跑到下膠處時,調成180V直至跑膠結束)
一邊沖水一邊用鏟子將膠取下,膠體放置於水盆中(上膠可先用鏟子切除)
用UV box拍照
成果展示:
電泳膠體
尺槽中注入樣本
跑膠過程
跑膠成果(失敗)(有多道痕跡者為MK)
實驗結果
沒有跑出任何東西
無結果之原因推測
全部的組別都沒有跑出東西,都只有在最下面有一大條亮紋,(助教)推測可能是因為蛋白質的濃度不夠,我們覺得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滴樣本進入尺槽時樣本量不太夠(當時裡面有很多泡泡),或是因為在加熱的時候有一些樣本蒸發了,導致最後量不夠。
在國(高)中以前做的實驗基本上都是那種照著步驟做就會有(很漂亮的)結果的,但在這些更複雜,或是研究過程的實驗中,其實常常是沒有結果的,而且實驗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就算中間的困難解決了也不一定會有滿意的成果,像我們這次的實驗,一開始我們的下膠就已經看不出來有沒有凝固,雖然最後它有順利凝固,沒有讓我們在開頭就失敗了,但實驗最後還是沒有跑出東西。
在做實驗的時候,第一次先照著步驟把它學會,之後自己在做的時候就要學會應變,因為每次狀況都不一樣,常常會有各種意外,要真的學會實驗的原理才能應付各種意外。在結果不如預期之後,不是再繼續用錯的方法重複做一樣的事,要思考可能出錯的地方,想辦法找到問題然後嘗試改進,雖然可能會再失敗很多次,但是經過這樣的努力才有機會做出理想的成果,或是發現一些新東西。
助教跑的電泳結果
後記
在課程結束後,助教為我們重做了一次實驗,重新跑了一次電泳,成功跑出結果(如左圖)。由圖中可見所置入之蛋白質樣本分子量應相近(因為他們的移動距離差不多),而圖中顏色深淺推測是由於加入之樣品濃度不同使其呈現亮暗不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