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由藍忠昱教授介紹關於微生物的概念、細菌的觀察方法與染色技術以及微生物對人類的貢獻。微生物起初是用來製作麵包等發酵食品,而現代我們對於微生物的利用比以前多了不少,包含利用細菌的繁殖能力生產藥物、研究新技術等。在現代,我們常以細菌的染色結果將其分為格蘭陽性菌與格蘭陰性菌,他們之間的最大差別是由於細胞壁厚度不同而使染色結果不同,格蘭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使其經格蘭染色法後呈現紅色,格蘭陰性菌則因為細胞壁較薄使其染色後成藍色。而微生物在醫學方面也有很大的用處,例如青黴素便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在人體內,腸道微生物菌相也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若是菌相遭到破壞我們的健康便會受到影響。
實驗步驟:
1.使用熱固定法製備細菌抹片
2.使用Crystal violet停留於細菌上40秒
3.使用二次水沖洗
4.使用擦手紙將玻片擦乾
5.顯微鏡下觀察(100x油鏡)
實驗步驟:
1.使用熱固定法製備細菌抹片
2.初染-結晶紫,10秒後用二次水沖洗,擦手紙拍乾
3.媒染-碘液,10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4.去色-95%酒精,洗至沒有染劑顏色流出,10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5.回染-番紅,10秒後用二次水沖洗
6.蓋上蓋玻片後使用顯微鏡觀察(100x油鏡)
大腸桿菌在100倍油鏡下觀察(由於兩者觀察區域不同所以菌落數量不同,疏密程度也不相同)
格蘭氏染色實驗-100倍油鏡下之觀察
左為枯草桿菌(較大),為格蘭氏陽性,染色後呈現藍紫色
右為大腸桿菌(較小),為格蘭氏陰性,染色呈現紅色
Q1:如何培養耐高溫菌?
A:對於在50至70攝氏度溫度下生長的嗜熱微生物,低醯基澄清結蘭膠可作為培養其之耐熱膠凝劑。
Q2:酵母菌最多能有幾個芽痕?
A:約24個,24個以上為極少數個案
Q3:幽門桿菌如何在低pH值的環境存活?
A:利用尿素水解酶和尿素通道。尿素通道在酸性才會開啟,所以胃中的尿素分子可以進入細菌細胞質內,而進去的尿素會被尿素水解酶分解成氨(鹼性)及二氧化碳,這些分解出的氨就可以中和幽門螺旋桿菌周圍的環境。
Q4:益生菌的機制?
A:益生菌會用4層包著:
1.耐加工層:在冷凍、乾燥過程中,保護益生菌維持活性
2.耐儲存層:增加安定性、隔絕空氣、防止光線、抵抗濕度及高溫,增長保存期限
3.耐酸鹼層:讓益生菌通過消化道,順利抵達
4.營養層:提供益生菌生存或繁衍時的必要營養
這些層可以讓益生菌順利地進到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