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展小達人的推手 受訪者:楊仁理 老師
訪問者:胡素雅 老師
熱愛大自然
台大動物系畢業的楊仁理老師,從小就住在台北市,不過因為住家附近有田地,比起其他都市的孩子,多了許多接近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才愛上自然生態。楊老師平常就喜歡到台灣各地去採集水生植物,還製作了不少的昆蟲標本,例如:蝴蝶、竹節蟲、獨角仙、金龜、蟬,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觀察、欣賞,和大自然產生共鳴。一走進楊老師的自然教室,便能看到大小不一的水族箱,飼養著各種不同的水生動植物,例如:蓋斑鬥魚、孔雀魚、小葉冷水麻。楊老師除了每年帶著學生製作科展外,也參加了環教輔導團。
這十幾年製作科展主要都是和謝慧俐老師或是黃劍華老師一起合作,每年至少都會帶著學生完成兩件以上的科展作品參賽。
科展讓孩子得到自信心
科展的目的是什麼呢?楊老師說:「透過科展學習,用科學探究的精神,讓學生試著提出科學的證據來解釋、說明問題。」學生除了藉著科展找出問題的答案之外,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探究式學習,練習發現問題、描述問題。
至於哪些學生適合參加科展呢?楊老師開心的分享:「我會從四年級的學生開始觀察,挑選出有學習興趣的孩子,藉由製作科展的過程中,讓他們有成功的經驗,來建立自信心。」楊老師回憶起曾經遇過連字都寫不好的學生,卻能在參與科展的過程中產生自信心,讓他覺得非常感動。這也是楊老師這些年來帶著孩子進行科展研究時,在教學上得到的最大收穫與成就。
從生活中觀察研究主題
擬定科展主題是不是很困難呢?楊老師說:「其實並不會,題目的擬定在於孩子對於自然觀察的敏銳度夠不夠。」曾經有一年暑假過後,學生回到自然教室時,發現討厭的蚊子變少了,而且不時飄來陣陣特別的香味,尋找後發現了含有薄荷味的香草植物–到手香,所以大家決定對這些散發清涼香味、使蚊蟲卻步的到手香展開研究。這個例子說明了平常讓學生從生活中進行觀察,培養對周遭事物的敏銳度,自然就能找到許多有趣的研究主題。
重視環保和生態出發的議題
除了從生活中發現研究的題目外,楊老師曾參與環教輔導團和自然輔導團,因此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給學生,科展的主題也會以「環保和生態保育」的方向出發,讓學生在科展研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利用毛細現象製作自動澆花器,解決外出旅行,無人澆花的困擾,藉由自動澆花器獨特的毛細澆花方式,讓水分在泥土中慢慢滴入均勻擴散,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省水資源,或是運用不同的土壤夾層組合,讓土壤能吸收暴增的雨量避免淹水,並在溫度上升時蒸發水氣,以降低城市氣溫。甚至還曾萃取大葉到手香葉片的汁液,並且稀釋成各種濃度,研究到手香溶液的化學活性對白線斑蚊之幼蟲的影響,進而提出防治病媒蚊的最佳方法。
此外,今年的參賽的科展作品「次氯酸鈉水溶液對白線斑蚊幼蟲的毒性研究」除了在新北市109學年度中小學科學展覽中榮獲甲等之外,楊老師還將本件作品順利投稿上SCI國際期刊論文。楊老師對孩子的用心,讓孩子的作品有機會被世界看見。
對於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們,不妨積極地參加科展活動,相信在楊老師的指導之下,能得到更多的啟發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