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弘道觀察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穩定推動十多年後,面臨了共同課題是服務對象與志工的雙重老化,並且志工人力有限、潛在的服務對象也不容易走入據點,這樣的情況將形成據點參與的群體逐漸限縮、服務的提供也無法銜接的危機。此外,面對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高齡化、少子化、人口減少、照護人力短缺、長照需求增加的現況更是無法忽視的諸多挑戰。


  因此2019年開始醞釀轉型迎向下階段的新型態服務,於此同時李若綺執行長在日本參訪之旅中,看見在日本發展出一種新思維:「透過社區整體照顧的模式,達成共生照顧的目標,讓每個人有繼續自立生活的機會。」在回國後,便整理日本經驗的成功模式帶回弘道,成為弘道規劃新型態服務的重要參考。


  並且為了探索屆退的熟齡族群與高齡世代的需求差異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想法,弘道與友好單位共同發布「熟齡生活報告書」,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熟齡族未來期待的活動場域包括運動健康場館、身心療癒場所以及社區活動中心為最多,表示社區場域仍然是未來熟齡者的重要活動空間,可以加入更多期待的元素,發展適宜的參與型態;有選擇性、可貢獻、具有健康及休閒療癒都是熟齡族群的期待,因此如何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服務轉型重新找到更契合在地性的需求議題、提升互動功能、打破冷漠族群,更是社區據點面臨的重要課題。


  於是2020年開始推動「以居民為主體的共生社區」,期待以共生翻轉照顧思維、開創多世代互動、促進老人健康並發揮生命價值從自助、互助到共助,進而建構宜居、友善的社區照顧體系實踐在地安老。


  2021年開始規劃新型態服務,除了積極推動直營共生服務場域之外,也著力執行「共生型據點培力計畫」集結國內實務專家、老師籌組共生教練團,開始陪伴與協力更多其他在地社區組織發展創新據點模式,將過去的傳統服務再設計,結合日本的共生概念,嘗試創造可以提供全齡服務的實體場域,想創造由大家各自貢獻力量「以居民為主體的共生社區,透過空間優化及服務再設計,期待讓照顧不是專業的專責工作,而是社區一起來,在這個空間中不論是高齡者、初老、屆退族或是一般民眾,都是其中的參與者,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貢獻、可創造連結的互動。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台已有10處弘道共生實體場域、培育31個社區或在地組織,發展出多元型態的共生社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