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市暖暖區暖同里辦公處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自主價值、多代多元共融
→服務成果:
◎辦理「耆老說故事」系列活動,透過在地共同的生活背景與文化,串聯在地居民一同參與、引發在地共鳴,促進更多居民走進社區據點。
◎藉著挖掘、引導長輩分享兒時記憶,發想一系列懷舊課程,包含過去的料理、美食、童玩等,並由長輩擔任講師,展現長者自主價值。
◎透過在地傳統技藝-踩高蹺,連結週邊學校,由社區長輩、志工擔任志工,帶領小朋友學踩高蹺、參加踩高蹺競賽,促進跨代交流、互動。
● 台中市南區福順社區發展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多代多元共融、永續生活
→服務成果:
◎看見長輩、志工對於園藝課的熱愛,因此延伸發想將社區據點中庭打造成「療癒蔬果花園」,營造成全齡及多元對象使用的環境。
◎藉由親子說故事活動,以聽、說、分享故事的關鍵,引導老幼共同學習體驗,吸引長輩與親子同樂。
◎以在地產業-艾草為核心,結合志工、長輩的發想,辦理DIY手作課程,開發相關特色商品,帶動活動收入、產業經濟收入,架構資源永續。
●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行關懷社區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自主價值、互助網絡
→服務成果:
◎源自於社區成員們自發性的行動,逐步將社區閒置空間環境改造成社區咖啡廳,創造在地居民皆可自由走進來交流互動的好地方。
◎運用社區居民對於咖啡坊的關注度,讓居民參與咖啡廳設計的討論規劃,提升居民對於自身社區的參與度、凝聚社區意識。
◎看見社區居民需求,發展社區蔬果代購取貨站,增進居民之間的連結、形成社區友善互助網絡。
● 台中市烏日區學田發展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多代多元共融、互助網絡
→服務成果:
◎運用參與式設計的概念,讓志工、長輩加入社區重要事項的討論、意見投票,找到共同的需求。
◎透過共識找到社區居民的期待,進行社區廚房空間改造、廚具設備更新,讓社區在餐食準備上更安全有品質,煮出一道道的美味佳餚。
◎將社區活動中心空間多元運用,在同時有社區據點、樂齡大學、舞蹈班等團體共用的社區空間多交流互動,發揮社區互助精神。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忠孝路教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互助網絡、多代多元共融
→服務成果:
◎將據點空間結合印尼文化、環境等元素,期待營造讓印尼看護友善和願意融入的空間環境。
◎社區成立印尼小組,於每週二上午長輩參與據點課程時,印尼小組同時會為看護工舉辦各項講座與課程,讓看護們有一個喘息、被照顧關懷的時間。
◎透過系列主題分享,引導長輩認識印尼文化,舉辦印尼看護親自做道地美食與長輩分享的活動,藉由一起享用美食增進感情、縮短距離,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
● 高雄市美濃區獅山社區發展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互助網絡、多代多元共融
→服務成果:
◎社區成員集思廣益,結合社區在地特色,發展親子、代間系列活動:漂漂河、健走、烤肉等,吸引在地居民、外地遊客走入社區。
◎連結社區在地小農、店家,共同規劃、辦理小農市集,增進在地的居民、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
◎引導長輩、志工發揮自主價值,運用社區成員的技能結合社區產業,創造社區永續。
◎整理、蒐集社區故事、文化,發展社區小旅行,培育志工擔任導覽員,讓在地居民、遊客理解、感受社區的文化與環境樣貌。
● 屏東縣枋寮鄉大庄社區發展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自主價值、多代多元共融
→服務成果:
◎透過木作建材改造社區牆面,讓原有的牆面煥然一新,同時將在地景點地標-海鷗,設計為可愛的吉祥物,營造活潑、熱情的社區意象外,更增加了互動性的設計。
◎社區牆面多了可以運用的空間,讓據點長輩與志工參與,共同構思如何裝飾牆面,創造自主價值的發揮。
◎運用Drum circle課程,吸引社區長輩以外的年齡與族群,引發走到大庄社區活動中心的動機,促成跨代互動、交流的機會。
◎連結在地資源、單位,共同推動社區市集,吸引在地、外地人士凝聚、發揮社區在地能量。
● 屏東縣內埔鄉隘寮社區發展協會
→共生元素:開放參與、自主價值、多代多元共融、永續生活
→服務成果:
◎透過空間友善、無障礙設計的場域規劃,讓社區空間可以是志工、長輩、小孩、年輕人都能安心、舒適的活動空間。
◎藉由系列活動設計,引導社區長輩、志工擔任關主角色,創造開發長輩與志工的自主價值。
◎將社區場域進行闖關遊戲設計,帶領小朋友進行探索、認識黃荊,以及各種闖關活動,讓社區變成一個親子活動場域。
◎以社區在地的產業-黃荊為主體進行一系列的DIY、活動設計、產品設計延伸,同時也創立了自有品牌販售各項社區產業商品,讓社區能夠永續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