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勉勵

淺談後疫情時代家長須教會孩子的關鍵事

家長會長 黃建興

自2019年末至2020,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急速蔓延全球,對全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人們出門必須戴口罩,購物、洽公、上班、上學都要實名制、量額溫、消毒雙手,不能進餐廳用餐,連全球最大的運動盛會2020東京奧運會,各國頂尖運動選手也只能在沒有觀眾的歡呼及掌聲下默默地進行賽事,學生停止到校上課期間,教師改以線上方式教學,畢業典禮也改為線上模式辦理…,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疫情帶來的意外人生。

之前疫情延燒,政府宣布警戒升級,全台學校配合停止實體上課,推動「在家停課不停學」,而部分企業也跟進實施員工居家上班。疫情衝擊了以往社會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也改變了家長與孩子的生活型態,許多家長必須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兩頭燒。截至目前,病毒依舊不斷的變異,絲毫沒有停下腳步,似乎仍然看不到疫情結束的盡頭。面對諸多的未知,擔憂和恐慌都是正常反應,但也容易因情緒影響而看不見自己的需求,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及應變方式,也就更看不見這場疫情可能帶來的轉機。不如把心思放在「還可能會發生什事?」、「我還能做些什麼來面對這場看似永無止盡的疫情?」

疫情發生以來,許多爸媽常對孩子的學習及課業感到頭疼,又感嘆自己在看管孩子的過程中感到心力交瘁、不知所措。但是,我們為人父母不可能去參與到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而總是保護著孩子、為孩子做打算的父母,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孩子因為習慣聽從他人指示,而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因此,若希望孩子能夠成長,身為家長可以先試著相信孩子,聆聽孩子的聲音,並適時地賦予其決定權。

對孩子來說,培養「自動、自發、自主、自律」的正確觀念,並身體力行,是刻不容緩的事。要養成自律的孩子,家長須從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開始。不妨從下列幾項關鍵要項著手:

一、讓孩子作時間的主人

許多孩子因為平常都在學校上課,已經養成「規劃好的作息時間」的習慣,早上八點開始早自習、正午十二點準時吃飯、按表操課。習慣於按表操課的學生,改為在家上課後,多數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其實只是不知道怎麼自己安排時間。

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試著分配時間,將課堂時間,用餐時間,作業時間,明確地分割出時段規劃成表。最重要的是也必須將娛樂時間及休息時間規劃進去,讓孩子自己分配時間,並學著為自己規劃的時程表負責。

二、和孩子一起規劃環境

孩子在家上課容易不專心,常常是因為周遭的誘因太多,客廳的電視聲、桌上的玩具,又或者是3C產品、電玩,都可能成為孩子分心的外在誘因。

因此,家長若希望孩子能夠把心靜下來,可以先從幫助孩子減少外在誘因開始,試著在家中明確規劃出學習區、用餐區、休息區、家長工作區,並約定各區域的使用規則,例如:學習區不能放玩具、只有休息時間才能到休息區等等。剛開始執行時,也可以和孩子約定獎懲機制來提高孩子遵守的意願。當然家長也必須同時遵守區域規劃,讓孩子覺得是「雙方的共同約定」,而不是「自己單方面的被控管」。

三、建立家庭生活儀式感

建立儀式感是幫助我們維持習慣,而維持習慣是邁向自律最重要的一步。學校即是透過大大小小的方法為學生建立儀式感:透過早自習讓你沉澱心情準備上課、透過鐘聲讓你區分課堂的轉換、午休時關燈讓你知道現在該休息等等。

儀式感賦予行為意義,也能幫助「身體記憶」並養成「習慣」。因為疫情關係孩子整天待在家,常常會忽略了這些生活中的儀式感,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新的規範套用在居家生活中,例如:起床時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喚醒孩子,直到早餐用餐結束後再關閉,讓孩子能明確切換休息模式與學習模式。

四、培養覺察及反省能力

首先,得了解到放手讓孩子做決定,孩子可能不會立刻做到一百分。因此,我們可以定期地與孩子討論近況,看看孩子這段時間內達成了那些目標,又覺得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並讓孩子自己思考往後可以怎麼調整、改善。

每個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不要因為孩子犯了一點小錯就用大人的標準去審視,而是要相信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途中,每一次錯誤都是成長的養分。培養孩子擁有不怕犯錯的勇氣,以及擁有堅持到底的恆心,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孩子也能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台灣教育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遠距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開創多元學習的可能。」這是被迫一夕長大的「疫情時代」, 經過這次的疫情,整個教育的轉變,再也回不去了。破壞式的創新,加速線上學習,促進教育的大躍進,創新者與守舊者在疫情之後,差距會越拉越大,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父母,也必須要不斷地精進自己,確保自己可以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