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沖
一
壺
好
茶
沖一壺茶就像人文與科技結合後的成果
適當地控制火候(人文運用)
精心挑選茶葉(知識篩選)
才能沖出一壺好茶
如
何
沖
一
壺
好
茶
沖一壺茶就像人文與科技結合後的成果
適當地控制火候(人文運用)
精心挑選茶葉(知識篩選)
才能沖出一壺好茶
這是一篇心得
主要和大學裡的一堂課有關
那堂課叫做:人文與科技導論
緣起
第一次有人文與科技間的關係比喻成柴火這個想法,始於大學裡的一堂課,該課的授課教師(單維彰教授)專長是數學,後來開啟了斜槓人生,擔任學習所教授、文學院學士班的系主任。教授說,他開這門「人文與科技導論」是想透過這堂課,初步地灌輸關於科技以及自然等觀念給一群擅長人文領域的學生。由於修課學生多是來自文學院,數學底子差,對於高中以前的物理、數學、化學等知識,都興趣缺缺,甚感排斥。
因此,單教授想透過為期一學期的課,將科技知識有條理的傳授給一群人文孩子。從第一個禮拜的數學知識發展脈絡;接著物理知識發展;又請了科學界小說家蔡孟利教授講述科學哲學相關知識;還邀請羅時成教授講授生醫知識的發展;接下來將SDGs系列目標第6、11、12、16項,納入課程裡頭,分別邀請了長期專攻該領域的老師們到課堂上分享。
由於知識類型繁雜、課程內容多變,難以將每一堂課做前後連貫。因此比起爬梳每堂課的關聯性,做個僵硬的關聯圖,我更想從老師最一開始想像這門課能帶來的樣貌著手,釐清這學期每堂課真正教給我們的是甚麼樣的「觀念」。
教授第一堂課便說,這門課就像茶壺上的把手,是輔助學生領悟理科知識的小工具。聽起來可能有些傲慢,知識範圍猶如宇宙般廣闊無邊,一堂課如何把浩瀚的知識裝進小袋子裡,交給學生呢?
這個問題促使我開始思考,這學期的每一堂課,代表著怎麼樣的意義,而把這些意義彙整後,又會形成怎樣的光景?
從把手出發,結合每位講者反覆強調的人文重要性,我開始認為人文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柴火與茶壺,柴火象徵著人文,由人文烹煮科技,推動著文明的進展。
概述於民國111年夏日凌晨
自家小宅四樓書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