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電影時會不會有種誤解
認為劇情遠比畫面來的重要
會有這樣的誤解也是情由可原
畢竟每個人都有閱讀故事的能力
而「閱讀」影像裡藏著的秘密
的確需要花費功夫以及特別去訓練
讓我們透過《第七封印》這部電影
來了解影像如何傳遞訊息(意識形態)
您看電影時會不會有種誤解
認為劇情遠比畫面來的重要
會有這樣的誤解也是情由可原
畢竟每個人都有閱讀故事的能力
而「閱讀」影像裡藏著的秘密
的確需要花費功夫以及特別去訓練
讓我們透過《第七封印》這部電影
來了解影像如何傳遞訊息(意識形態)
——本文章摘錄自李振亞教授上課筆記
《第七封印》Lecture Notes
這週有關意識形態的討論,可能很多人讀來都是一頭霧水,這個概念的理論性質很重,比較抽象,原本要在課堂上講解,現在只能用文字解釋。
我用《第七封印》來做為分析文本,加以說明。先說明時代和思想背景,《第七 封印》拍攝於二戰之後,二戰是個無法用理性解釋的大規模邪惡殺戮,歐洲自 從啟蒙時期以來所建立的文明自信,遭到這場戰爭的殘酷打擊,戰後倖存的年 輕歐洲知識份子,對於理性、信仰,都產生徹底懷疑,原本在十九世紀就已經 萌芽的存在主義(尼采、齊克果),於二戰後在法國的沙特(Jean-Paul Sartre) 身上找到了最有力的發言人。在基督教的存在觀裡,人性價值和倫理標準是由 上帝所賦予和規定的,這些本質性的價值先於個人存在,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 努力達到上帝的期盼,這就是「本質先於存在」。沙特完全拋棄了這套文化價 值,堅持「存在先於本質」,每一個個人都要創造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沒有什 麼高於或是先於自我存在的本質,這就是二戰後席捲世界的存在主義,這裡要 提醒大家,所有的 X X 主義,都是一種意識形態。
以存在主義為背景,就可以瞭解《第七封印》所要探討的意義。故事一開始是 十字軍騎士和僕從歷經十年無意義的征戰,終於從遙遠的戰場回到家鄉,卻發 現家鄉一片殘破,社會解紐,信仰崩壞,迷信盛行,騎士自己因為聖戰理想破 滅,也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他需要重新肯定人(也就是他自己)的存在意 義,這個重新追尋確定性的任務,因為死亡瞬至而變得非常急迫。騎士渴望上 帝在這個關鍵時刻出來和他對話,告訴他這一切毀滅的至高緣由,但是上帝無 語,騎士開始質疑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他轉而追問即將被燒死的巫女,因為 魔鬼是上帝的反面,只要魔鬼存在,就同理可證上帝也真實存在,巫女被燒死 的時候,僕從殘忍但又明確地告訴騎士巫女什麼也沒看到,僕從已經勇敢地接 受世間無神靈,騎士則還是拒絕接受,他雖然不再信仰(to believe),但是他要 知道(to know),這裡騎士的人物原型可以追溯到浮士德,但是這裡我就不岔 出去講了。
跟騎士相比,戲子雖然見識有限,但是卻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從不質疑神的存 在,他可以看見聖母聖嬰,也看得見死神。戲子的名字叫做 Jof,妻子名叫 Mia,暗喻 Joseph and Mary,兒子起名 Michael,是上帝跟前的大天使 archangel,他的兒子將來能夠表演奇蹟,像是讓球懸在空中,這些種種都表示 他和騎士是剛好相反的人物,戲子求信,騎士求知。最後得救的是信者,不是 知者。
拍攝《第七封印》的時候,伯格曼還是個堅定的北歐新教徒,他透過基督教信 仰,批判以沙特為代表的終極無神論存在主義,嘗試指出神不能以智性探求, 一旦取消了神靈,就是取消了高於個人的價值,結果個人侷限於自己渺小狹窄 的經驗,生命就無法找到永恆的意義。《第七封印》藉此揭露了存在主義暗藏於 底層的意識形態結構,對其進行了批評。不過《第七封印》對於存在主義還是 抱持著寬容接受的友善態度,畢竟最後騎士平靜接受世上無神,但是他完成自 我生命的方法,是協助戲子一家人逃離死神掌心,從某個角度來說,智者幫助 信者得生,信者幫助智者得救。
伯格曼透過《第七封印》批判了存在主義,揭露其意識形態,給戰後殘破滅的 歐洲重新帶來信仰上的支撐,但是我們透過後見之明,也可以分析出這部電影 自己本身的意識形態。基督教信仰向來堅持智性的侷限,認為神性無法經由人 類的思考分析加以彰顯,所謂「恃分別智不足以證真如」,這個堅持在極端的狀 況下會輕易轉變成反智運動,反對理性,反對科學,反對進步,所以在基督教 歷史裡,科學和宗教總是處在緊張關係之中,科學的進步總是被視為在一塊塊 拆掉教堂的磚瓦,於是經常不可避免地受到教會攻擊,從伽利略到達爾文,都 是如此。伯格曼儘管對存在主義保持友善,嘗試著融合基督教義和存在主義, 但還是堅持信仰高於智識,最終所提供的出路,依舊是強調一切神自有安排, 其意志不可知,人只能依靠純然信仰,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我在這裡分析說明的是宗教/倫理價值的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包含很多面向, 這週教科書中就特別透過兩部影片,解說性別意識形態,《後窗》和《神力女超 人》都深入探討了「凝視」(the gaze)這個概念,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電影這 個影像媒介,預設了誰(甲)是觀看主體?又把誰(乙)呈現出來給誰(甲) 觀看,答案當然已經呼之欲出,就是男性是凝視的主體,而女性則是被凝視的 客體。這兩部電影都對男性凝視做出分析,儘管同時也顯露出自己的意識形 態。
《第七封印》的電影語言大致上依循古典敘事電影語法,不過很多構圖可以溯 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繪畫構圖原則,片首騎士和死神的對弈是影史上著名的畫 面,有趣的是,等到騎士在野外結識戲子一家,和他們在草原上共享牛奶和野 草莓,下決心救他們脫離死神之後,騎士和死神的對弈位置就對調了過來,我 們在學期初講 mise-en-scene 的時候說過這個,我就不贅述。此外騎士在教堂中 質問上帝,卻被死神所騙,那一段的場面調度、畫面構圖、光影反差,都傳承 自西方繪畫體系,是極為動人的藝術實例,片尾死神無情地牽拉眾人在風雨中上坡前行,更是在很多後來的視覺藝術中被反覆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