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探秘遊
撰寫:朱小冬、李永生、茹啓良、張華強
發佈日期:2021年8月
在石硤尾站港鐵站C出口出發,沿偉智街大約行5分鐘可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即以前舊石硤尾工廠大廈),參觀創意藝術空間。其後,經白田街行5分鐘可到附近美荷樓,但美荷樓因疫情關係,暫不對外開放。在美荷樓旁有一著名嘉頓山,如大家有興趣及體力可到山上一行,路段不難行但要上斜及上梯及。山上景色怡人,可一覽石硤尾及九龍西一帶地段。如不上山可經上李屋花園,由保安道大約行5分鐘左右,到李鄭屋邨古墓博物館參觀,古墓旁有一個公園,亦都可以給大家遊覽休憩之用。 回程可由李鄭屋古墓經東京街,右轉長沙灣道便可到達長沙灣港鐵站離開。
初級
(適合所有長者前往,如上嘉頓山請自行評估身體狀況)
3公里
90米
2.5小時
(視乎各個景點的逗留時間)
因整段路徑在市區內,除了前往嘉頓山時需要上落石級,其餘都是街道平路。右圖則是嘉頓山石級。
路徑傾斜的地方集中在嘉頓山,嘉頓山高度約90米,上落都是混凝土石級,斜度不是十分陡峭,有運動根底的長者可以應付 。
遊人可乘坐港鐵於石硤尾站步行前往賽馬會創意中心,行程完畢後可於李鄭屋古墓博物館步行至港鐵長沙灣站乘搭港鐵,亦可於長沙灣道,茘枝角道乘坐巴士離開。
路綫沿途均設有洗手間,當中包括在:偉智街遊樂場(賽馬會創意中心入口)、上李屋花園(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對面)、李鄭屋古墓博物館旁公園公共洗手間。
沿途有多個休憩公園可供遊人小休,中包括在:偉智街遊樂場(賽馬會創意中心入口)、上李屋花園(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對面)、李鄭屋古墓博物館旁公園公共洗手間。
因整條路線都在市區,沿途有超級市場及便利店可補給食物及飲料。
景點附近都有指示牌顯示方向,或可利用手機地圖應用程式尋找景點位置都十分容易。
市區內手機接受訊號沒有問題。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前身是石硤尾工廠大廈,建於1977年。由於當時香港盛行家庭式工業及小規模工場,俗稱「山寨廠」,對社會造成安全和衛生隱患。於是政府在石硤尾興建一座工廠大廈,將住屋與工場分開,亦為山寨廠及同區的其他工場提供更好的經營環境。為了配合半山地勢及實際需要,石硤尾工廠大廈不同於其他工廠大廈的「I」型或「H」型設計,而是呈「口」字形,中庭空間可供大型車輛進出,方便運送貨物。
隨着香港工業式微,工廠大廈需求減少,石硤尾工廠大廈原計劃於1999年拆卸。其後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用四年時間翻新為創意藝術中心,於2008年正式開幕。改建工程盡量保持原來的特色,物料採用七十年代工厦的樸實風格,外牆保留昔日工廈的名字,中庭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百多個工作室租予藝術工作者及團體,以推動本土創意藝術的發展。
香港的工業建造了香港的黃金歲月,「香港製造」的工業產品更曾經是香港人的驕傲。相信不少的產品出自石硤尾工廠大廈,因為石硤尾工廠大廈曾經是香港山寨廠的集中地。今天,石硤尾工廠大廈己變身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待在裏頭的工作者亦由工人變為藝術家,沒有變的是「香港製造」的品牌。
美荷樓的前身是石硤尾邨。石硤尾邨是首個興建的公共屋邨,建於1954年。公屋的出現是由於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58,203人無家可歸。那些年,因為國共內戰,大量難民由大陸來港,並在山邊搭建木屋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密度高,經常發生火警。一場石硤尾大火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有序地興建公屋安置居民。2000年代石硤尾邨重建,美荷樓獲得保留,改建為青年旅舍,並設立生活館。內裏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讓到訪者了解過去的歷史,從而審視現在,想像未來。
嘉頓山是一座位於深水埗與石硤尾交界的小山丘,山高僅90.6米,是輕鬆的晨運路徑,黃昏登頂,更可欣賞萬家燈火的都市景色。俯瞰山下,見嘉頓麵包廠房 — 紅色的外牆、「麵包師傅」標誌、比正常時間慢五分鐘的鐘樓。此小山丘本名喃嘸山,後因廠房而得名「嘉頓山」。
嘉頓中心建於1935年,是當年深水埗區最高的建築物。其設計實行注重功能、簡單的設計原則,具現代主義風格。例如: 5 - 6樓辦公室的排窗沒有明顯的結構阻擋視野,表現為公司主管部門的所在地;1-4樓工場的西南向立面有縱向及橫向遮陽板,形成簡潔的方格立面,以配合香港炎熱天氣及建築物座向;鐘樓面向南面欽州街–當日深水埗碼頭,讓附近街坊可得悉是否需要加快腳步衝往碼頭;高聳的鐘樓亦為整體建築物提供標誌性的亮點。現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嘉頓麵包在香港發展已經有近百年歷史,直至今天, 仍然在市場有很高的佔有率。二戰時期,曾為英軍製作大量營養成份高、保存期長的軍用餅乾,而戰後至50年,則為海陸空軍和市民供應既便宜又有營養的麵包及餅乾。60年代生產的「生命麵包」,加入維他命、鈣質和鐵質,並而低售價為基層大眾提供營養。更首創用有防潮特性的蠟紙包裝,以保持麵包新鮮、衛生。生命麵包經典藍白格仔的包裝沿用至今天,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1955年,香港政府在李鄭屋邨興建公屋。工人夷平山坡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座磚築的古墓。墓穴由甬道、前室、後室和左右側室組成,中部為穹窿頂,平面作「十」字形。出土文物有銅器、陶器及陶模型等陪葬品58件。墓磚除素面、幾何花紋、動物紋樣外,亦有模印文字「番禺大治歷」、「大吉番禺」、「薛師」等。從墓室的形制、出土器物和墓磚文字,專家推論古墓建於漢代和香港在當時歸入南海郡番禺縣管轄。然而,古墓中並未發現棺木和骸骨。學者有不同推斷,認為可能是鹽官或鹽商的衣冠冢、戰死異鄉的將軍、東漢末年時亡國來港避難的貴族、或被盜墓者搬走。唯從古墓規模及陪葬品種類來看,應該不屬於一般平民。無論如何,室主身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從石硤尾港鐵站C出口出發。
2. 經偉智街直行5分鐘,前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3. 到達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4. 參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後 ,可經白田街出口,前往美荷樓 。
5. 到達美荷樓後,可經則旁邊的小路上嘉頓山 。(如不上嘉頓山可在白田街盡頭横過大埔道到上李屋花園 )
6. 往嘉頓山的小路上,有鋪裝良好的梯級。
7. 經過15分鐘的路程後,便能登上嘉頓山的觀景平台。
8. 其後可以沿樓梯落山,回到前北九龍裁判法院。
9. 落山後,便會見到前北九龍裁判法院。
10. 經紅綠燈橫過,橫過大埔道往上李屋公園。
11. 從上李屋公園,可觀賞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全貌。
12. 從上李屋花園有短樓梯落保安道 。
13. 沿著保安道直行往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
14. 到達保安道和東京街交界,便可看到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
15.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16. 由博物館正門東京街直行往長沙灣道。
17. 到達長沙灣道後,右轉往長沙灣站A3出口。
18. 長沙灣站A3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