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靜心遊
發佈日期:2021年7月23日
從大埔墟港鐵站出發,乘搭20B小巴前往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下車,沿普門路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抵達慈山寺後,可沿著寺内的指南遊覽,遊經各個寺内的獨特景點,包括:主佛殿區、觀音聖像區、普門殿、觀音聖像、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等,遊覽完各個景點大約需時2.5小時。遊覽完畢後,可返回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乘搭小巴往大埔墟港鐵站離開。
初級
(適合所有長者前往)
2.5公里
3.5小時
(已包括交通時間,並視乎於各景點的逗留時間)
慈山寺路面寬敞,平坦易行,路面的設計,與周圍的建築環境很協調,在這裡行走是一種享受。由於慈山寺地大空曠,建議在夏天戴一頂帽子或傘以防暴曬。
由普門路口到慈山寺正門是一條小斜路,而慈山寺大部份的路面是平路。整條路徑輕鬆易行,所以不會太辛苦。
於大埔墟小巴站乘搭20B到洞梓路與普門路交界下車,每15分鐘開出一班,車行約20分鐘。每日開出超過50架次,交通十分方便。
沿途有設有洗手間,分別位於大埔墟小巴站及慈山寺。慈山寺的洗手間衛生環境值得點讚。
起點及終點均有補給。早前慈山寺提供每位參學員一份茶點,現因疫情取消。參學員可帶食物到指定地點進食。
慈山寺裏面有很多休憩的地方,地方潔淨舒適優雅
沿途設有多個指示牌,指示牌清晰顯示前往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
沿路手機接收訊號清楚正常,唯在慈山寺佛教藝術館裡面的網絡不能接通。
慈山寺的建築理念力求延續中國佛寺建築傳統,借監盛唐建築風格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功能之弘法道場,拓清幽道場,凈化人心。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主佛殿區」,左邊是「僧寮」和右邊是「觀音像區」。慈山寺中央入口是「四大部洲」,第一度門是「山門」象徵「慈悲,智慧,方便」,兩側有青銅金剛力士,進入山門是廣濶的庭院「歡喜地」,彌勒殿兩側右側為鐘樓,左側為鼓樓,清晨先敲鐘後擊鼓,晚上相反之,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彌勒殿中間供奉「天冠彌勒」佛。
穿過彌勒殿又是一個很廣濶的庭院,就是「大庭院」。大雄寶殿是最大的主佛殿,庭院四角種植四棵菩提樹,大殿供奉三尊大佛,金碧輝煌,極具氣派,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兩邊的大佛分別是東方藥師佛(右)和西方阿彌陀佛(左)。
觀音聖像前有一條筆直大道名「慈悲道」,兩側種有十八棵古羅漢松,像前方有一個青銅製的水盆叫「千處應」。
慈山寺最壯觀的是素白色的觀音聖像,由青銅合金鑄造高70米,三層青銅蓮台,總高76米(大概為25層樓),造型追模宋式,法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有阿彌陀佛像(每尊觀音像都有),寓意無量法力庇祐眾生,此户外青銅合金觀音聖像列為全球第二高,觀音聖像座北向南與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遥遥相對。
位於觀音聖像下層,也是目前香港唯一一家以佛教藝術為展覽的主題博物館及學術研究基地,興建博物館是希望從藝術角度推廣佛教教育。
1.於大埔墟站A3出口前往小巴站,乘搭20B小巴前往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
2.於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下車後,有指示牌指向步行至慈山寺的方向。
3.由普門路口到慈山寺門口,需步行10分鐘。
4. 到達慈山寺門口,需出示入寺電子登記證明。
5.進入慈山寺後,可按指示牌前往各個景點參觀。
6. 園内部分景點需要上樓梯才能參觀。
7. 參觀者可以按自己的日程決定在各個景點的遊覽時間。
8.參觀完畢後,可沿路返回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乘搭小巴。
9.洞梓路和普門路交界有清晰的小巴站指示牌。
10. 經過約20分鐘的車程,便能回到大埔墟港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