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星嶺探秘之旅
發佈日期:2022年1月24日
摩星嶺山徑位於港島西,是薄扶林居民晨運的熱門地點,也是認識香港戰爭歷史的好去處 。路徑由石屎路鋪設而成,方便參觀者行走;路徑同時帶有微斜,退休人士和長者在參觀過程中可以欣賞歷史遺跡外,也能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中級
(適合身體狀況良好和有運動習慣的長者前往)
5公里
280米
4小時
(交通時間亦計算在内)
整條路徑是泊油路,路面狀況良好。路徑兩旁均栽種了樹木,有樹蔭阻擋太陽,不會受陽光暴曬。
整條路徑以斜路為主,其中部分路段的斜度是較陡峭,遊人需要花費的氣力較多。
可於金鐘站乘搭1號巴士往摩星嶺站開始旅程,並於行程結束後乘搭1號巴士離開。
沿途有廁所,但數量不多,遊人有需要的話,可在旱厠旁的流動洗手間去廁所。
沿途沒有補給站,建議遊人要自備足夠的飲料和食物。如有購買需要,可預早於金鐘一帶購買。
沿途有休息站,例如位於摩星嶺第3號休憩處以及西區獅子亭等位置。
整條路徑均未有設有太多指示牌,指示牌的資訊亦不充足,建議遊人在出發前先做好路線規劃。
手機信號於路徑沿途均接收良好,遊人可沿途使用手機瀏覽出遊資訊。
摩星嶺的英文名字 *Mount Davis* 是紀念第二位香港總督戴維斯而來,至於其中文名字 *摩星嶺* 的由來,暫時仍未有肯定的答案,較有可能的是取其英文名字的部分音節,即Mt. Davis首尾兩音,遂成了摩星嶺;另外一個可能,是因為這個山嶺雖不算十分高,但倘若於「深夜昂立山頭,確有『摘斗摩霄』之慨」。再有說法是因為其背後更高的西高山又名叫「摩天嶺」,故在其旁較矮的山嶺便取名摩星嶺。
摩星嶺炮台是英殖時代的軍事要塞, 主要守衛香港島西部, 鯉魚門炮台和魔鬼山炮台則守衛香港島東部。興建炮台的目的是為了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摩星嶺炮台建於1912年, 有5個9.2吋口徑海防炮炮位, 另有營房、指揮總部、瞭望台與掩蔽體。興建後, 一直未曾使用。1930年代後期, 其中兩座海防炮更轉移去赤柱炮台以守衛香港島南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日本威脅日增, 英軍於1939年加建銀禧炮台, 設有三門6吋口徑海防炮, 以增強香港島西部的守衛。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 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 ,摩星嶺炮台終於發揮功用,阻止日本海軍艦艇靠近香港島。奈何, 日軍出動重轟炸機隊大規模空襲香港島, 摩星嶺炮台和其他炮台均受到重創, 苦戰十八日後, 港督楊慕琦投降, 香港淪陷。
銀禧炮台在香港保衛戰一役, 主要用於擊沉海上的船隻, 避免為日軍利用。1950年代, 銀禧炮台部份遺趾改建為域多利道扣押中心, 又稱「白屋」, 曾關押政治犯。 回歸後, 因英國政治部解散, 域多利道扣押中心被空置。今日的銀禧炮台再變身為芝加哥大學, 纖細柱子和縱樑樓梯的設計令大學彷彿懸浮於空間, 而炮台得以保留。在大學橋上俯瞰, 可見炮台全貌。
軍營遺跡内暗藏密道
斜坡上用於運送軍事物資的鐵環
從芝加哥大學俯瞰銀鿋炮台
軍營外有迷墻遮掩
在上山途中,會發現一個在香港幾近絕跡的公共設施-旱廁.對於居住在市區的,可能從未見識過甚麼是旱廁.。旱廁多設在新界及離島地區。隨着香港社會進步,食物環境衞生署也致力把使用率高的旱廁,透過改建或拆卸重建的方式改造成沖水式廁所。由2001年至2017年間,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轄的旱廁從583個減至57個。
賽馬會青年旅舍位於近山頂, 旅舍270度的觀景台,維多利亞港和青馬大橋美景盡收眼底,有空的話,在這裡留宿一晚,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完成旅程前,大家可前往山腳的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前身為「白屋」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 觀賞美麗的日落景色,為這次旅程劃上完美句號。
乘搭1號巴士往摩星嶺,沿摩星嶺徑上山,經過西區獅子亭、賽馬會青年旅舍,山徑上可見六個摩星嶺炮台遺址,沿途可溜覧香港西南海岸風景,回程經過美國芝加哥大學,乘1號巴士返回市區,度過愉快的一個下午。
金鐘道太古廣場乘搭1號巴士往摩星嶺。
2. 摩星嶺站落車開展旅程。
3. 落車後,會看見摩星嶺徑入口。
4. 步行約5分鐘,便會來到分叉路口,隨青年旅舍路牌繼續前進。
5. 繼續前進,便會來到摩星嶺第3號休憩處。
6. 經過第3號休憩處後,前行便會來到一個舊式旱厠,旱厠旁也有一個洗手間。
7. 繼續前行,便會來到西區獅子亭。
8. 位於路徑旁邊也會有指示牌講解炮臺。
9. 1小時的路程後,便會來到青年旅舍。
10. 經過青年旅舍,可以沿著大斜路前進。
11. 大斜路的盡頭,便是一片美麗的大草地。
12. 大草地旁,是一座又一座軍營遺跡。
13. 參觀軍營遺跡後,可沿路折返。
14. 返回1號巴士站離開前,可順道前往摩星嶺配水庫臨時花園,這裏也是觀看日落的好地方。
15. 若等待巴士需時,可以往巴士站對面的芝加哥大學拍攝風景。
16. 完成旅程可乘搭1號巴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