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出遊筲箕灣
撰寫:李永生、李崇泰、李業泰、朱小冬、梁美齊、吳少英、張華強、江麗娥、曾贊玲、郭楚華、黃俊達、張健基
發佈日期:2021年12月31日
從筲箕灣港鐵站A2出口出發,沿寳文街及望隆街行至筲箕灣電車總站,對面便是城隍廟,再經筲箕灣東大街往海邊行便會到達筲箕灣天后古廟,其後再行經馬路便可到譚公廟參觀。譚公廟旁是愛秩序灣海濱花園,大家可以沿海傍一邊觀賞筲箕灣避風塘的景色,一邊向愛秩序灣公園方向進發。到達公園後,可入内欣賞特色藝術裝置以及享用休憩設施。最後,經過公園便會到達綠在東區,内裏有展覽讓各位認識環保知識。行畢上述所有景點後,可返回至筲箕灣港鐵站B3出口離開。
初級
(適合所有長者前往)
3公里
1.5小時
(視乎各個景點的逗留時間)
沿途路徑平坦易行,惟部分路段需要橫過馬路,或經停車場出入口(東大街一帶較多),要特別小心。
路徑大部分都是平路,但進入部分景點時沒有無障礙通道,遊人需要行經小量梯級(包括:譚公廟和天后廟)。
遊人可乘坐港鐵前往筲箕灣站於A2出口前往路綫起點,與此同時,大家亦可以乘坐巴士和電車前往。離開時,大家也可以乘搭不同交通工具。
路綫沿途均設有洗手間,當中包括在:城隍廟旁的金華街公廁、東喜道公廁、愛秩灣海濱公園公廁、愛秩序灣公園以及位於綠在東區。
沿途有多個休憩公園可供遊人小休,包括在:東區文化廣場、愛秩序灣海濱花園、愛秩序灣公園等。
因整條路線都在市區,沿途有超級市場及便利店可補給食物及飲料。
每個景點都有清晰指示牌(除了避風塘外)。然而,愛秩序灣公園内大部分指示牌有褪色,閲讀上較困難。
市區內手機接受訊號沒有問題,遊人可隨時瀏覽互聯網查閲地圖和景點資料。
筲箕灣電車總站是最東面的電車站,此站為東區兩個電車總站之一。筲箕灣總站的編號為1。1904年電車通車時,筲箕灣總站位於銅鑼灣至筲箕灣的單線路段的東面盡頭,筲箕灣道與現柴灣道交界。當時,電車到達終點後會採用「倒叮」的方式將電車調頭。直至1929年,電車線延長至現時的位置,更加設了一迴圈給電車調頭。
城隍是保護城池,庇佑居民,主掌陰界事宜的神靈,古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的思想令保護人民的城牆(城)和護城河(隍)得以化為神靈,透過祭祀衪們得其保佑。筲箕灣城隍廟位於筲箕灣東大街與金華街交界,原為福德祠(即土地廟),建於光緒三年(1877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於一九七四年擴建為城隍廟。
天后古廟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建。曾有説法指此廟建成後不久,香港遭逢一次歷史上最大的風災,當時傷亡無數,但以全港計算,筲箕灣損失最少。坊眾認為是天后娘娘以身保護坊眾所致,因此籌款重建本廟。
筲箕灣天后古廟是區内其中一間獲得良好保養以及香火鼎盛的廟宇。廟的建築富有特色,放著逾百年的古鐘、碑銘、牌匾、壁畫、木刻及石灣陶塑;此外,天后座前的千里眼及順風耳塑工一流,非常精緻,極具觀賞價值,墻上的壁畫更是栩栩如生。
譚公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創建。開埠前,筲箕灣居民依靠捕漁和採礦為生,當中以祖籍惠州人士為主,他們把惠州的「譚公」信仰帶來香港,因此立廟供奉。
譚公廟位於筲箕灣海邊,鄰近避風塘。清代成廟時其環境極為優美,廟內光緒年間的碑刻亦記載-「則見廟枕山涯,門臨江溪,右達鯉魚門之水,前朝龍洞之峰」。堪輿家更認為筲箕灣有龍脈直沖九龍,此廟正枕於其上。廟內富有歷史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對聯、銅香爐、八寶、銅鐘及匾額等,極具觀賞價值。廟前的巨石傳說為譚公的寶印,據說有近百年歷史。
現時,每年四月初八譚公誕,筲箕灣均有籌辦神功戲和巡遊活動。每年前來賀誕者逾萬之眾。
避風塘至今仍然運作,有大大小小的船隻停泊,也能遠眺九龍鯉魚門和魔鬼山的景色。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漁業十分興盛,而筲箕灣是昔日漁民福地,因它鄰近海域,漁船駛至今將軍澳海面捕魚,已經足以養活一家,故大量漁民聚居於此。筲箕灣海港是深海漁船、拖網船的基地。漁船停泊在筲箕灣避風塘,鄰近的就有修船廠以及捕漁物品的小商店,至今仍然能夠看到它們的蹤跡。
綠在東區於2015年正式成立,主力支援在社區上收集價值不高的可回收物料,例如:電器、慳電膽、光管、玻璃樽及充電池等,送往合資格的回收商處理,把廢物轉化為資源。各位遊人可前往參與展覽、講座、工作坊等,以增強在環保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