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5陸地生態】
紅樹林是藍碳三寶中,固碳力最強的,一年可為台灣吸碳7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5500名台灣人一年的碳排量,雖是九年一毛,但未來若慢慢復育,仍可為減碳,做出一定貢獻,只是紅樹林也不是種越多越好,因為像是海茄冬,分解之後,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所以一平方公尺內種1顆,才能達到最大碳存效益,由於現在許多紅樹林區域,都過於茂密,因此疏伐管理,也左右著紅樹林能否真正有效減碳。(八大民生新聞影片觀看)
【SDG15陸地生態】
藍碳三寶之一的海草床,全台面積7536公頃,光東沙環礁就占比99%,若以現在有的交易價換算,7500公頃大約可換算成288萬元,不過首要任務還是得要清楚計算碳匯,才有可能推動碳交易。(八大民生新聞影片觀看)
【SDG15陸地生態】
減碳是全球趨勢,而近年來,海洋「藍碳」成為新興的熱門討論焦點,因為根據研究,藍碳的吸碳力,遠遠高於森林,而以沿岸藍碳來說,有海草床、紅樹林與鹽沼,這些都是台灣擁有的自然景觀,尤其紅樹林固碳效率最為顯著,不過,關於藍碳台灣研究不多,今天的專題,就讓我們跟著中興大學團隊的腳步,一起去發掘藍碳藏在哪裡。(八大民生新聞影片觀看)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本次論壇由興大森林學系王升陽教授主持,針對增進山村經濟竹林碳匯發展之議題邀集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由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張偉顗組長以「竹林碳匯政策之現況與發展」為主題,揭開論壇序幕,邀集森林學系顏添明教授演講「不同種類竹林特性與碳匯分析」,臺灣竹會理事長甘銘源主持建築師研析「竹林負碳與永續建築之應用」。接續第二場共同與談,榮幸請到業委會林業試驗所黃裕星前所長擔任與談主持人,邀集國內專家學者、產業界及利害關係人共同與會,包括屏科大陳朝圳名譽教授、成功大學蔡耀賢教授、方尹萍空間設計與循環建築實驗所方新樵執行長、兆森公司黃世杰總經理、臺師大學林登秋教授、森林學系楊德新教授、柳婉郁特聘教授等人共同與會,探討如何規畫森林生態系政策路徑與建立政策工具,以竹林負碳技術、竹林經營保育、竹建築等議題為主軸,促進臺灣竹林碳匯、竹產物利用與竹產業復興。(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興大土木系楊明德教授「大面積收穫監測智慧平臺」。精準作物監測平台技術基於AI模型,透過智慧手機拍照上傳雲端計算光譜特徵,可即時評估稻穗成熟度並估算最佳採收期,已發表於重要國際期刊,發明申請專利中。該平台技術具有省時省工及低成本的優點,可掌握大面積水稻成熟度,除在國內稻田測試外,也應用於我國友邦巴布亞紐幾內亞。藉由雲端AI技術掌握田間最適採收時機,可提高米質、降低烘乾成本、減少碳排,並使農企業更妥善調度農機具及倉儲調度,高效整合農業資訊,以達精準農業永續生產目標。(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公布111年「教育部海洋教育推手獎」獲獎名單,肯定海洋教育推手們的卓越貢獻,樹立教育典範。「個人獎」得獎者: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澎湖縣西嶼鄉合橫國民小學葉萬全校長、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蔡馥嚀科長。(新聞轉貼)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為促進企業永續發展,並達成零排放、零廢棄、零污染等目標,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辦之第三屆《臺灣循環經濟獎》邀請產、官、學界評審,從企業質化、量化的不同構面評分環境效益遴選出企業典範獎,並由專業認證單位BSI、UL、SGS陪同實地訪查,進行相關產業流程、數據驗證。楊秋忠院士 領軍之地天泰農業生技公司由競爭激烈之優秀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創新技術傑出獎。(經濟日報)
【SDG11永續城市】
918大地震造成花蓮高寮大橋橋樑倒塌,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楊明德特聘教授AIPal團隊,在取得航見科技有限公司無人機空拍影像後,立即建立災害現場環景3D模型,並建置網站公開模型資訊,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進行勘災作業。(華視新聞影片觀)
【SDG2消除飢餓;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
空拍機搭配多光譜相機,飛到稻田上空,收集科學數據,幫助農民省時省力耕作,從插秧、施肥、病蟲害防治、用水到收成,都能依靠現代科技輔助,用APP讓農民在家就能「巡田水」。(公共電視台影片觀賞)
【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比預期更嚴重! 綠色和平:唯有源頭減塑是解方
參與研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何瓊紋說,研究證實台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更證實指標性保育類野生動物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是確實存在的。他建議,後續應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環境監測及相關研究。(環境資訊中心)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興大園藝學系教授吳振發表示,到八月療育市集主題是「植物療育」,希望透過植物推動善的循環,傳遞對長者、身心障礙者及所有植物愛好者的關心,讓植物發揮正向的力量,增加其生理、心理的健康。這次由學生、社區、公益夥伴,合作在中興大學園藝療育園區這樣舒適的環境中,共同打造散發人本魅力的植物療育市集。(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臺東林區管理處二日邀請國立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柳婉郁老師蒞處以「森林碳匯與碳權交易」為題進行分享講座。柳婉郁教授首先介紹了何謂自然碳匯與其重要性,碳匯和碳權的差異、碳匯的計算、國際和臺灣在碳權的法規和影響、碳交易的方式等,進而探討國際碳權交易的市場運作、臺灣企業該如何因應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帶領大家了解在碳權交易市場中森林碳權的國際趨勢、執行方法,以及臺灣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以及在面對淨零排放的挑戰下,我們如何運用以自然為本的方式達成減碳目標。(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1992年,剩不到200尾,一度瀕臨絕種,歷經30年的努力,有學者發現「颱風」加上「攔沙壩」,是造成國寶魚,無法順利回到上游生存的最大主因,於是2011年拆除七家灣溪的一號攔沙壩,加上人工放流,讓魚群能順利洄游繁衍,而目前最新統計,2021年底,國寶魚數量已有8542尾。2002年多方學界人士加入復育行列,花了十幾年,透過數據分析終於找到關鍵原因。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幸助說明,「每次來一個颱風,會有三分之一的魚被流掉,可是下游的水溫太高,因為攔沙壩的阻隔,所以他沒有辦法回到上游,就在下游等死。」大自然力量不可逆,復育工作難上加難,攔沙壩的阻隔更是讓國寶魚無法洄游。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幸助說,「早期七家灣溪短短幾公里河道,就蓋了11座攔沙壩,因為那時候沒人拆過攔沙壩,大家也不敢拆,不知道拆了會有何後果,當初溝通要不要拆壩就溝通了兩年。」(民視)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今(21)日宣佈「2022 Taiwan BIO Awards傑出生技產業獎」14家機構及產品技術獎得主。「產業金質獎」獲獎名單為中化合成生技、列特博生技、晨暉生技、中華海洋生技。「潛力標竿獎」為祥翊製藥、台新藥、偉喬生醫、利統、地天泰農業生技。
「生技農業/食品/醫美類組」-地天泰農業生技,該公司擁有的全球首創TTT標靶酵素,結合設備能快速在3小時內將有機廢棄物轉化成有機質肥料,其擁有15項專利,現階段銷售市場已分布於台灣、中國及東南亞。研發團隊具備核心競爭利基。(聯合新聞網)
【SDG4教育品質】
2億年前恐龍胚胎化石、長達4公尺的鱷魚皮、臺灣第二大的大王魷魚標本、亞洲象馬蘭的象鼻、巨黿標本、帶有人類基因的實驗山羊標本、世界最大節肢動物的甘氏巨螯蟹標本,各式珍貴及世界級的大型動植物標本初次亮相。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自然史博物館展7月22日熱鬧開幕,展出六十多年來生科系師生所蒐集的動物及植物標本,以及生科系校友及民間標本師所捐贈的珍藏標本,推廣生態教育與保育觀念。興大生科系鄭任鈞老師則協助亞洲象馬蘭鼻子的展品製作與分布於臺灣各地的蜘蛛標本,莊銘豐老師與特生中心合作,展示臺灣特有種的鳥類標本,何瓊紋老師製作臺灣第二大的大王魷魚浸製標本,許秋容老師提供花卉跟藤蔓的標本,這些都讓博物館更有生命力,
此館也是訓練學生解說教育的實習場所,學院設有「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課程,除了介紹各類群的生物多樣性外,也邀請標本製作與展示設計的業師講授課程,同時也有標本的採集與製作,而在解說訓練方面則與科博館科教組合作,由專業解說員示範,學生進行模擬解說,未來可擔任博物館的解說導覽人員。(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園藝療育園區6月25日開幕,結合農委會水保局台中分局、中國醫藥大學、興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等資源,園區內設有療育活動手作、香草、魚菜共生、花卉育種、療育綠牆、療育研究區、療育場域營造實作區等,並設有戶外的療育場域體驗與活動空間,推動園藝綠色療育。響應農委會綠色照顧的政策,水保局台中分局與園藝系吳振發教授合作,結合興大USR與分局綠色照顧資源,共同服務台中與苗栗的14 處農村社區。李正鈞副分局長說明,綠色照顧包括綠療育、綠飲食、綠場域、綠陪伴四個面向,由助於改善長者的健康飲食、減少孤寂感、促進身體健康,讓在農村的社區能夠幸福老化。(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中興大學6月24日舉辦衍生企業「地天泰公司」獎助學金捐贈儀式,「地天泰公司」將捐贈新臺幣2000萬元獎助學金給中興大學,以「獎助優秀清寒與弱勢學生」及「共同推動永續環境學術發展」為目標,每學年提供100萬元,為期20個學年方式挹注,為興大第一家捐贈回饋的衍生企業。「地天泰公司」設立於2018年,創辨人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楊秋忠院士開創了專業有機廢棄物處理用標靶酵素製造及有機廢棄物處理規劃服務之商業模式。現今此技術已應用於桃園廚餘處理廠,每日最大處理量達100公噸,目前食品汙泥處理廠及木屑處理廠亦已在設廠中,預計2022年第三季將投入運作。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6月7日舉辦「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以排放減量及資源循環為主軸,邀請產官學研的各界專家們齊聚一堂,探討農業耕種過程生產排放,以及有機農業耕作原則與精神,如何協助農業生產逐步邁向淨零排放,報名人數逾650人,足見此議題受到各界強烈關注。自工業化時期以來,大量溫室氣體產生進而導致全球氣溫快速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及強度增加,對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牽動著農事生產及糧食安全。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特聘教授分享國際間農業淨零方法,如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國家,提倡包含有機及友善耕作方式、合理施肥及減少土壤擾動等,除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當的施肥及剩餘資源的循環利用,也同時維持植物和土地的健康。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表示,中興大學以農立校,也是最早投入有機農業的學研機構,並與有機生產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從生產、驗證到銷售階段,興大可以提供有機生產者各式的協助與服務。而未來也將持續整合校內研究團隊與教師,發展農業減碳策略及行動所需要的全方面專業服務,達成農業產業永續發展目標。(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科技部推動成立「臺灣永續棧 (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正式成立TSH@NCHU (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辦公室), 5月 30 日辦理「邁向淨零排放—如何增進山坡地碳匯效益」專家座談會,邀請政府、學術單位及非官方組織等共同與會。
此次會議同時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利害關係人共同與會,包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森林企劃組黃群修組長、永在林業股份有限公司林家鼎副總經理、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登秋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系羅凱安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劉哲良研究員、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等人共同與會,會中討論熱烈,並對建構山坡地邊際農地植樹造林、竹林經營、檳榔園轉為造林等,增加碳吸存量與森林碳匯,增加山坡地森林植林誘因及多重環境效益等議題提出發展策略之建議,陸續達成淨零目標。(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臺灣也不落人後加入抗擊氣候變遷的行動中,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也因此近年開始出現與之呼應的各種名詞,如「碳中和」、「造林減碳」、「淨零排放」等,也常看到某企業購買多少綠電憑證,或前五百大企業購買多少碳權、在哪裡租地造林以申請碳權等新聞,但你真的了解碳權是什麼嗎?到底碳權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進行買賣?(豐年雜誌、農傳媒)
【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為國內災害防治先鋒,二十六年來,全心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的研發,設立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希望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近期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興新聞)
【SDG15陸地生態】
國立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研究團隊,針對苗栗後龍溪流域建構食物網模式,並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水產科學」(Aquatic Sciences),將可作為國內外溪流保育政策制訂參考。由中興和清華大學3位教授林幸助、楊曼妙、曾晴賢,與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共同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展開為期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台灣少見的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林幸助指出,台灣有100多條主要溪流,以往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很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時常被忽略,因此,這次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有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及陸域植被等。(中央廣播電台)
【SDG15陸地生態】
國立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歷經1年研究,罕見系統化且完整探究濱溪生物群聚的生態調查,了解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團隊指出,昆蟲使水域及陸域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促進溪流生態系統穩定。目前溪流整治採水泥邊坡,對保育影響鉅大。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研究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顯示溪流整治工作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整個溪流生態系統會有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希望藉此讓相關管理當局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上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之考量。林幸助表示研究結果凸顯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水域及陸域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都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聯合新聞網)
【SDG13氣候行動】
專家剖析-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教授
1.森林狂燒 氣候危機紅色警報 野火不要救?!專家剖析。
2.碳價格持續飆漲 衝三倍高 種樹換碳權 哪些價值最高。
3.綠電都被台積電買走? 專家教企業怎規劃。
【SDG 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部門,糧食生產牽涉國家安全與民生,劇烈的天候變化,讓農民無法完全仰賴經驗判斷耕種或收割的時機,農損更是屢創新高。「我們面對的耕作環境會越來越嚴峻,如果沒有更好的sensor(感測器)或方法以掌握現狀、用有效率的方式耕作,未來要養這麼多人就會有困難。」楊明德院長說。讓農業升級、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以更少的農地、肥料與農藥種出產量不減的糧食,是他們最想做到的事。「手機架上把手之後,拍攝一張稻穗的照片、上傳,只要五秒鐘就可以知道結果。」大Q說,「這是AI在農業比較親民的應用,也是AIoT(智慧物聯網)的一種實踐。」 (農傳媒)
【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臺灣永續棧(TSH)於2021年12月29日在中興大學舉行TSH Panel系列「森林生態系服務—生態給付、綠色經濟與永續經營研討會」,研討會由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與中興大學黃振文副校長共同開場,第一場論壇針對「森林生態系服務議題進行方式與規劃說明」,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主持,邀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分享TSH@NCHU森林議題運作歷程,並邀請林務局森林企劃組黃群修組長、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及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對跨領域合作及挑戰共同與談。第二場論壇以淨零下的森林生態系服務為主題,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登秋教授主持,由TSH@NCHU主持人中興大學森林系王升陽終身特聘教授、林務局林華慶局長、林業試驗所曾彥學所長及賽夏族根誌優長老一同與談,對臺灣淺山至平原地區森林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討論。 (興新聞)
【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12 月 15 日辦理「國產材產銷供應鏈」座談會,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利害關係人共同與會,包括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李允中專門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財團法人臺灣建築中心李明賢經理、正昌製材有限公司梁國興總經理、永在林業股份有限公司林家鼎副總經理、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登秋教授、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朝圳名譽教授、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楊德新教授及柳婉郁教授等人共同與會,並對建構國產材完整產銷供應鏈、產業缺工問題、國產材認證及促進國產材利用等議題提出發展策略之建議。 (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