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1992年地球高峰會將工程科技之未來賦予綠色的規範,強調「符合環保」及「生態永續性」。依據地球高峰會的討論,綠色科技應具備以下五項特質:對環境友善的包裝;無污染的行銷;減廢、回收、再利用的加強;能源效率的提升、污染及安全的偵測與控制。永續發展建立在人與人間和諧與合作的基礎上,因此強調領域整合及參與,以提供科技創新及生態保育的共同價值。

本校所處之區域鄰近921大地震災區、彰化之農地污染區、戴奧辛污染區、土石流災害區等,不論在協助災害調查與監測都是最具優勢。此外,中科亦在此落腳,污染防治與環境友善之能源與製程開發不容忽視,應是發展永續發展科技的最佳學術機構。本跨領域工程科技研發團隊以發展現地觀測及災害整治為主要研究主題,提供中部科學園區所需之新技術及對可能造成之環保問題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由此,在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補助下成立之環境保育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有利於環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且本研究中心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災害防救協力機構第一名,相關震災之觀測資料亦已成為國內外爭相引用之文獻,使本校已成為環境生態保育及農業管理之重點大學,近年來亦與鄰近各大學合作籌組防災協力機構、台灣土石流主要建置調查單位等。另由於鄰近富含生態資源之中央山脈,使本校可就近獲取生態環境相關資料,並提供生態保育及經營管理之策略。故本中心之任務將針對台灣環境保育及環境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與監測,並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或災害防治單位進行合作,以成為世界級防災中心為目標,所以本中心之成立對於國內環境保護及災害防治將具實質上之助益。

本中心為建立大氣、地表及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已完成北東眼山、興大二塔並與農試所合作設立溪口塔,將以三座通量塔進行CO2監測、水汽及能量通量觀測,及建立氣象、植物及土壤基本資料。高美溼地之選擇有利於溼地生態復育工作之進行,對於溼地豐富自然資源的保存及經營管理策略之擬定有其裨益。精準農業之研究將探討局地氣候和土壤的時間空間變異,對農作物生育之影響及進行高效率之農業經營管理,將於外埔水稻試驗樣區進行多項相關技術研發與測試。中興大學與惠蓀林場中無線網路觀測場之建構,將有助於災害動態訊息的提供與救援機制之啟動。

本研究中心合聘中興大學防災、生態及環境等系所之傑出教授為本中心之專任研究員,建立校內相關環保防災科技人才之合作機制,並邀請國際、校外研究傑出之學者擔任本研究中心兼任研究人員,協助中心研究方向之規劃。本中心之成立對本校理學院、工學院、農資學院、生命科學院及獸醫學院研發資源之整合具實質上之貢獻。研究領域將包括通量塔架設、生態監測及前瞻監測技術、結構物之地震減振與混凝土品質檢測、環境復育及土石流防治技術研發與精準農業技術開發等,以充足之人力及專業進行尖端應用技術之研發,並對大氣、水文、環境、微生物、生態及農業等各領域之基本科學問題作深入及宏觀之探討。此外本中心之研究人員亦將朝結合生物與環境因子之生態系模式進行研發工作,奠定生態保育之基礎,同時建立災害預警系統、防治策略及救援機制,用以改善大眾居住品質與安全,並進一步提升本校科技水準及學術研究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