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臺灣茶產業正站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在國科會支持下,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跨領域集結15個科系專家(柳婉郁、林幸助、趙國容、陳琦玲、彭宗仁、張家銘、何瓊紋、梁國汶、蔡慧萍、陳忠義、楊明德、莊秉潔、王咏潔、陳建德、吳振發),組成研究團隊,以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園為研究主體,尋找茶業永續經營的新方向。 研究團隊從環境條件、經濟效益到生態保護三大面向著手,深入田野進行對比分析,驗證有機農作在不同海拔區域的可行性,並協助茶農發展科學化調適策略,推動永續農法在地落實。 此外,研究也關注茶園周邊的生態價值,發現維持完整的地景結構有助於生態廊道的形成,進而發展低碳旅遊模式。經歷四年的系統性研究,團隊建立茶園健康評估機制,不僅獲得各界肯定,也為臺灣茶產業的永續之路奠定重要基礎。
《影片連結》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為因應全球淨零排放目標與氣候變遷挑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國科會臺灣永續棧(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與國立中興大學攜手於2025年4月11日假中興大學舉辦「森林與林產品碳匯暨國產材推廣策略論壇」。匯聚產官學界與木工、竹構等實務單位百餘名代表,共同探討森林碳匯、國產材推廣與木構建築發展的政策與產業契機。會議由中興大學森林系暨循環經濟學院王升陽院長與前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主持,會議由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教授與成功大學建築系徐宇亮教授引言,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教授指出,2022年台灣總碳排放量達2.86億噸CO₂e,而森林吸收約7.63%。為提升森林與林產品碳匯貢獻,柳教授團隊與林保署合作建置「森林碳匯平台」與「林產品碳匯平台」,提供公私部門與民眾評估碳儲與減碳潛力的工具。若能連結碳抵換制度並優化計算標準,將能有效推動減碳參與。(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產署今日攜手中興大學及元杉森林「企業創森大聯盟」等企業,在台東縣池上鄉種樹苗,預計71.98公頃國有土地將種植約13 萬棵樹,推動台灣首批大規模自然碳匯新植造林案。預計20年產出2萬1600噸自然碳匯量,以及總材積約4萬立方公尺的國產木材,成就全台首宗大規模的國土自願減量專案。柳婉郁表示,中興大學已著手撰寫森崴能源與元杉森林自願減量專案,以供未來環境部審查。待第3方查驗單位確認後,2至5年內可取得環境部專案註冊。此次合作也順利培育人才,讓學生實地調查與研究,創造產官學共贏的合作典範。(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網中心、國科會與教育部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共同主辦之第8屆CENTRA國際會議,於2月22日至25日在新竹圓滿舉行。本屆會議以「連結創新與協作:融合IT與LLM開創新局」為主軸,著重於推動資訊技術與LLM(大型語言模型)的創新應用。逾百位來自全球頂尖專家(美國、日北、韓國、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葡萄牙等)與台灣代表齊聚一堂,分享最AI新技術與實務經驗,並探討雲端運算、資料分析等相關議題,以促進國際學術界與產業界間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於2月23日下午由中興大學工學院楊明德院長規劃及主持之「AI in Smart Agriculture Symposium」揭開序幕,中興大學智慧農業團隊(楊明德教授、范耀中教授、朱彥煒教授、江信毅教授、王敏銓教授、蔡慧萍教授)與太空中心組長張立雨博士,針對、神農TAIDE、AIoT與LLM推動智慧農業數位轉型與智能管理、農業遙測技術應用進行專題報告,展現該團隊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並尋求國際合作夥伴。(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當年工業革命,有沒有人想到現在要花那麼多錢救大氣?同理,化學肥料大量用,是不是也有一天要救土?」談到台灣因過度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地力(指土壤的肥沃程度及生產能力)年年下降的現況,興大土環系教授楊秋忠語重心長的說道。楊秋忠說明,其實農地會受傷,主要可分為兩個主要原因:台灣島本身的「氣候因子」,以及過度施肥的「人為因子」。以氣候因子來看,台灣多雨的特點使養分與表土容易被沖刷流失,高溫也會使有機質被加速分解,然而,於氣候方面,人類無法進行太多干預,過度使用化肥及農藥的「人為因子」才是影響關鍵。楊秋忠提到,日本於1984年就提出了首部以「維持農田地力、確保農業永續經營」為目標的法律《地力增進法》,從土壤調查、制定地力增進對策,到土壤改良資材的管理,都是由上而下系統性的規範,而台灣在土壤品質管理上,卻只單單依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來管理,不僅未將土壤與水劃分開來,在規範上也不如《地力增進法》明確,政府應正視危機,並向鄰國學習。 (聯合新聞網/倡儀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