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12 月 15 日辦理「國產材產銷供應鏈」座談會,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利害關係人共同與會,包括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李允中專門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財團法人臺灣建築中心李明賢經理、正昌製材有限公司梁國興總經理、永在林業股份有限公司林家鼎副總經理、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登秋教授、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朝圳名譽教授、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楊德新教授及柳婉郁教授等人共同與會,並對建構國產材完整產銷供應鏈、產業缺工問題、國產材認證及促進國產材利用等議題提出發展策略之建議。 (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柳婉郁特聘教授榮獲今(110)年度「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此獎章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自1981年起設置,旨在鼓勵45歲以下優秀青年從事管理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實施,並獎勵推廣管理工作及成效卓越者。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是台灣管理領域年輕學者的最高榮譽,每年許多優秀的學者專家參加評選,今年只有三人獲獎。柳婉郁教授也積極參與與環境管理相關活動,包括臺灣永續獎、氣象領袖獎、國家企業環保獎、國家環境教育獎、環保署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環保署溫室氣體基金分配會議專家諮詢委員、各縣市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環境教育審議委員等,協助縣市政府推動減碳規劃與達成永續發展目標。近年來更協助輔導許多企業規劃自然碳匯之碳中和策略與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USR Hub團隊「青銀樂園藝:花藝永續服務計畫」,由園藝系吳振發教授主持,深耕苗栗縣後龍鎮水尾社區,獲得農委會主辦之第二屆十大綠色照顧優良典範,是全國唯一獲獎社區。吳振發教授自109年起師生進入後龍鎮,以水尾、溪州、埔頂社區為USR實踐基地,並與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共同合作,建立綠色照顧跨域合作平台,與漁業署、苗栗縣政府社會局、後龍鎮公所等單位合作,營造綠色照顧旗艦社區。第二屆十大綠色照顧優良典範共有66個單位參賽,20個單位通過初選,最終僅水尾社區獲獎,也是唯一獲獎的社區單位,難能可貴。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水尾社區的共同合作,創造出社區辦理綠色照顧的成功模式,未來可推廣至農村社區。 (中時新聞網)
【SDG15陸地生態】
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可扮演「土地醫師」的角色,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興新聞)
【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在雪霸國家公園,長期放流復育下,去年總數達12000多尾,創下新高。而經過調查,大甲溪上游的支流畢祿溪,環境也相當適合,雪管處在28日首次在畢祿溪放流300尾的一齡魚。中興大學生科系林幸助特聘教授表示,野放後讓各流域建立亞族群,希望增加基因的多樣性,適應環境的能力才能跟著增加。 (公共電視)
【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11 月 24 日辦理「森林綠資源與淨零策略」座談會,邀請政府、學術單位及非官方組織等共同與會。討論熱烈,專家學者們對於如何運用森林資源邁向2050淨零目標提出關鍵解決方案。本次會議由興大森林學系王升陽特聘教授主持,會中由興大柳婉郁特聘教授以「森林碳匯與碳定價」為主題,為座談會揭開精彩序幕,第二場主題分享是由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森林企劃組黃群修組長分享「淨零碳排路徑上的臺灣林業」。本次座談會同時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包括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執行長、行政院農委會森林企劃處莊老達處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黃裕星前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劉哲良研究員、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朝圳名譽教授、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王兆桓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登秋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張世杰教授及戴興盛教授等人共同與會,會中討論熱烈,針對台灣森林綠資源的發展及森林碳匯的角色定位提出發展建議。 (興新聞)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110年農業開放資料工作坊」,聚焦「農村國土規劃」、「農業資源監控」、「農業災害預警」三項農業議題,以公私協力角度,探討政府服務優化或資料解析,帶給民眾更優質便利的服務內容。本次競賽共11組團隊入選,國立中興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你的AI好夥伴」榮獲第二名。團隊提出以政府開放API整合AI技術辨識休耕區域種植情形,掌握休耕卻仍違規種植範圍。透過衛星與空拍遙測影像整合AI人工智慧,辨識土讓與農作物影像。團隊亦整合影像格化技術與平行運算技術,可在240秒內完成2400公傾農地辨識。相關技術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若能配合政府提供農地資訊(如坵塊資訊)與休耕區域API,將有效快速掌握違規種植的農地區域,以有效保障大多農民權益,並避免地層下陷、環境破壞、土壤與農作物污染。 (台灣好新聞)
【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國立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與國立高雄大學於10月13日共同舉辦了「2021後疫情時代淨零碳排社會之挑戰與機會」國際線上研討會。主辦單位邀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韓國及國內專精研究氣候變遷科學、公共政策、國際經貿法、環境經濟與國際援助等領域頂尖專家學者擔任主持人與講者,並就氣候變遷趨勢、生態保育及淨零排放法律與政策等多項議題發表研究成果及交流與談,全程以英文進行,吸引了超過兩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業界代表以及東南亞、印度等大學師生與會,討論與提問相當熱烈,對於本研討會透過跨領域、各國作法比較等深入分析表達高度肯定的回饋。近年來氣候變遷與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議題相當火紅,透過跨國、跨域、跨校將能持續深化合作,共同尋求未來亞洲各國推動淨零政策的解方。 (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苗栗縣後龍鎮水尾社區與中興大學USR Hub「青銀樂園藝-花藝永續服務計劃」(下稱青銀樂園藝計劃),10月2日於苗栗縣後龍海灘合作辦理「高年級」生態海洋運動會,青銀樂園藝計劃輔導水尾社區鄉親打造社區特色品牌-「阿嬤ㄟ胖」烘培品牌籌備處,也在當天活動中正式成立。計畫主持人中興大學吳振發教授表示:「在高齡化的時代裡,如何讓社區長者幸福老化是當前的重要議題,我們藉由精彩有趣的社區特色活動以及打造獨特的社區烘培品牌以提升長者身心靈健康,更在活動過程中帶領大家一同瞭解高齡議題,是一項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陳樹群教授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設置防砂壩確實能發揮減災功能,但試圖用不變的人工結構物,去控制不斷變動的溪流,是有問題的。他因此提出「可調整防砂壩」的概念,例如以螺帽銜接的鋼管壩,如同變形金剛一般,每個元件都可以拆卸、組裝,可以隨著上游土砂量做調整,假設崩塌地趨於平穩,土石流風險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拆除,回復自然溪流的樣貌。 (我們的島)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近期走私肉品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反應,農委會9月1日起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還得花費5億元補助廚餘養豬戶。是否該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再度浮上檯面。以廚餘養豬最大的優點,就是成本較低,所以許多養豬戶偏好以廚餘餵豬,並宣稱依此可產生較好的肉質。然而,廚餘來源複雜與處理不便,容易產生諸多弊病。
隨著技術的進步,廚餘生質化愈來愈容易,例如: 新竹市去年5月啟用的「高效廚餘處理廠」,以科技化高效微生物處理家戶廚餘,發酵時間由三個月縮短至一日,每日廚餘處理量12公噸,每月產出有機介質約48公噸,處理後成為高經濟價值的培養土;楊秋忠院士研發的酵素取代微生物的堆肥技術,處理時間更縮短至三個小時,已成為近日熱門討論話題。 (聯合報)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為防堵非洲豬瘟擴散,行政院農委會要求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如何處理廚餘成為各縣市重頭戲;所幸桃園於2年前非洲豬瘟盛行時,就以BOO方式輔導泓橋環保公司成立廚餘處理廠,引進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最新技術,只要3.5小時就可將廚餘轉換為有機肥料,處理桃園市家戶每天所產生95噸廚餘。泓橋環保採用楊秋忠開發的最新技術將廚餘轉換為有機肥料,不僅市長鄭文燦參觀後大嘆不可思議,連Discovery 「三個最強台灣農業科技」專題報導,都報導泓橋環保的科技,目前包含日本、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意願學習該項技術。
目前泓橋有機肥料送到中興大學測試,發芽率高達90%,比一般有機肥料效果還好,但價格卻低於市價,有希望藉此推廣有機農業。 (自由時報)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2021資料創新應用競賽日前公布得獎名單,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參加農業開放資料應用組,以「水稻小幫手」為題,經過海選、初選、決選,在60組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及獎金10萬元。本屆競賽由台北市電腦公會主辦,共同主辦單位包括文化部資訊處、內政部統計處、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經濟部資訊中心等。興大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應用氣象預報、收購價格等政府開放資料,結合AI 影像辨識技術,提供農民水稻最適收穫時間與收益資訊,量化農耕經驗並守護農民的心血。團隊期許能整合公開資訊與收割決策建議,在尋求最佳收穫收益同時,亦建立友善的低碳生產模式。 (中央社)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5陸地生態】
防疫三級警戒至今一個多月,為了讓民眾宅在家也能透過園藝紓壓,中興大學園藝系與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於6月23、30日舉辦兩場「居家園藝,對抗疫情」健康園藝系列線上課程,並於事先送出「綠愛」(不結球白菜,俗稱青江菜)種子,教導民眾在家輕鬆種菜,吸引2百多人報名參加。計畫主持人中興大學園藝系主任吳振發教授日前進行近千份問卷調查,發覺長者及民眾疫情期間宅在家,在心情及身體健康上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大家普遍認同在家種菜種花,有助於壓力紓解。 (興新聞)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科技部109年度傑出研究獎日前公布得獎名單,獎勵長期從事基礎或應用研究的科學技術人才,土木系楊明德教授結合無人機(UAV)與人工智慧(AI)應用於多種情境的監測與調查,協助實現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楊明德教授團隊十年來投入UAV與AI領域,從衛星公尺級解析度提高至無人機公分級解析度,UAV提供更快速、更便利的遙測影像。在科技部AI計畫支持下,團隊開發多種AI模型於無人機影像處理,應用於智慧農業,如秧苗定位/計數、葉色分析、植株高度分析、綠覆率分析、產量預測、穀粒水分含量評估、災損評估等。使用卷積神經網路(CNN)模型於農作物辨識和災損分析,並整合邊緣計算於無人機上做即時辨識,是一大突破,是在臺灣智慧農業領域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與AI演算法訓練水稻最佳收穫模型,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未來含水量變化,並於雲端平台上提供視覺化的採收決策服務,協助農民精準判斷水稻最佳採收時機,同時穩定米質與產量,減少農機具使用及穀倉烘米成本,達到節能減碳及提高農民收益多贏目標。 (興新聞)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近年台灣興起智慧農業風潮,導入高科技輔助農耕決策已成趨勢,部分青農與農企已開始使用無人機導入 AI 改善農耕流程,是目前台灣農業轉型及數位化的主要技術應用。以台灣最常見的水稻種植為例,藉由無人機的高解析鏡頭搭載多元感測器,就能在空中即時蒐集生長數據,例如溫度變化、葉綠素含量、土壤含氮量等資訊;再結合後端軟體進行大數據分析,農民可即時確認作物生長情形、監測是否發生稻熱病或病蟲害,AI也會給予如補秧、施肥等施作建議,幫助農民根據資訊採取最適當的農耕決策。楊明德相當期待台灣的智慧農業發展,「我覺得台灣是世界最強IT產業,現在AI、IoT或Big Data全都需要IT幫助,農業也是台灣的立國之本,所以如果能把兩者結合,我認為台灣可以對世界有貢獻。」楊明德說。
面臨農村勞動力不足、農耕經驗流失及全球貿易競爭等衝擊,無人機儼然成為農民的得力幫手。未來無人機將會更普及、易用、系統化,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農業科技將帶動新一波青年返鄉浪潮,「回家種田」將不再是離職時的玩笑,而是年輕人有能力選擇的理想生活,利用新科技經營心目中的智慧農場。 (科技新報)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傳統微生物堆肥法耗時長且又臭又髒,常造成各種環境的汙染,為解決此千年以來的問題,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透過科技部價創計畫成立中興大學衍生企業「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以「標靶酵素」取代微生物的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革命性技術-TTTR酵素技術。TTTR技術運用專利標靶酵素及設備,能在3小時內進行有機廢棄物的穩定、腐熟、大部份病原菌、蟲卵及草籽的滅活,並轉化為安全且高品質的有機肥料。TTTR技術有效、成本合理、製程污染低又除臭,大大簡化堆肥程序,為有機廢棄物再利用及環保問題提供-節省空間及時間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臺灣研究亮點)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全球暖化加速,氣候之不確定性已成為影響農作物收穫的一大因素之一。在農作物當中,收穫含水量是水稻合適採收期之關鍵指標,不僅能顯示水稻成熟度,更直接左右其收購價格,影響稻農收益。 國立中興大學楊明德教授與農業試驗賴明信研究員共同組成研發團隊,發展「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穫模式」,以雲端平台提供視覺化採收決策服務,基於無人機與行動裝置,透過巨量資料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推估含水量,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未來含水量變化。平台提供準確且全面性之農地最適收穫排程,減少農機具及穀倉烘箱損耗,並保障米品質及最大化農民收穫效益。 (未來科技館)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楊秋忠說明傳統廚餘堆肥與 TTTR 法的不同,傳統廚餘堆肥生產時之所以會臭,是由於微生物分解過程產生的代謝物,HT2S 和有機胺、有機氮、氨氣等,造成二次汙染源,而這套技術採用酵素,在過程中便已經考慮除臭功能,翻轉了堆肥場總是彌漫著酸臭味的印象。且傳統堆肥需要廣闊的空間讓廚餘慢慢後熟,機具也須特殊防鏽處理,「相較於傳統堆肥,大約只要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R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科技大觀園)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中興大學「AIPal」團隊(土木系楊明德教授指導)導入AI技術2020年12月參加聯發科技第三屆「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競賽獲得特別獎。收割的濕穀需烘乾及精煉,才能成為食用米,然而濕穀含水量越高,烘乾成本愈高,碳排量也愈高。AIPal團隊以手機及無人機為取像工具,開發AI技術透過巨量資料、深度學習與天氣預測作為穀粒含水量預測以評估最佳採收日期。根據農糧署資料,1%榖粒含水量需2小時烘乾,利用AIPal研發之AI穀粒含水量預測工具可延遲採收二周,將一般農民採收穀粒之34.7%含水量降至21.5%,減少26.4小時烘乾時間。 (公民新聞)
【SDG13氣候行動】
莊秉潔教授投稿為使台灣能順利能源轉型,加速煤電轉備用,甚至全轉備用才是正確的,而非除役,更不是拆機組,以能因應各種危機。只要電力夠,現在煤電馬上就應轉備用,就像目前台中火力發電廠有3部機組、興達火力發電廠有2部機組停機。而春節年假期間用電少,如去年(2020)從1月23日小年夜起,台中電廠10部機組當中,有5至6部機停機,興達電廠的4部機組也有2部機停機,這些環保停機,其實就是轉備用。我的建議還是1.推動及評估台北港、台中港、麥寮港、興達港、核四、和平設接收站及儲槽。2.推動海管串連所有接收站,以互相備援。3.只要氣電夠,煤電馬上轉備用,愈早轉備用,空氣品質愈好、排碳愈少。4.煤電到除役年限才能除役,不要提前除役,才能確保最大能源安全及合理電費。 (蘋果日報)
【SDG1消除貧窮;SDG2消除飢餓;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生態系統服務給付 (Pay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PES) 是各國政府、企業或是學術研究領域皆很關注的議題,因此此辦公室成立目的在於因應現今臺灣森林現況及經營策略發展問題,解決現今臺灣淺山到平原地區不受森林法令規範的區域範圍,進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給付政策之探討,以作為臺灣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給付政策後續發展之參考基礎,透過研究知識基礎到行動落實,讓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能永續且公平的發揮其完整的服務效益。 (興新聞)
【SDG1消除貧窮;SDG2消除飢餓;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中興大學團隊導入AI技術所生產的1000斤低碳足跡米,相當於省下半座大安森林公園一日的碳吸附量,本(1)月並捐贈給村里關懷中心等單位,結合AI農業技術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AIPal」團隊以實踐精準農業為志業具多年整合人工智慧與永續農業經驗,致力落實AI應用並推廣落地。此次攜手農業試驗所賴明信研究員、霧峰農會稻作產銷1班,導入AI技術在霧峰種植低碳足跡米,協助在地邁向永續發展,此次生產的1000斤低碳米捐贈給霧峰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桐林國小、南柳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南勢社區發展協會與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單位。
目前水稻收割時機以經驗為主,面對多變氣候稻農習慣搶收,收割機、烘乾機常需趕工消化同一時間採收大量稻穀。搶收之穀粒含水量過高、青穀粒比例高、烘乾時間長、米質也較差,讓辛苦種植的稻穀無法獲得最佳效益。為提供農民採收科學依據,楊明德特聘教授帶領AIPal團隊發展以智慧手機及無人機拍攝稻田影像,經過AI辨識後獲取田區稻穀含水量分布大數據,以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掌握田間資訊。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水稻智能管理系統開發現況,由農業試驗所與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楊靜瑩教授(水稻智能栽培管理模式建立)、土木工程學系楊明德教授(無人機影像分析)一同組成研究團隊,於台中霧峰農試所建置早熟品種栽培管理場域,以稻香米品種「台農71號」為主,目標建立早熟稻之智能栽培管理模組。 (智慧農業)
【SDG3健康與福祉;SDG4教育品質】
製片朱惠足提到,興大臺文所長期關懷少數族裔,很高興有機會組成跨校團隊,以新的科技媒介創造性呈現清流部落的文化;未來將結合新成立的臺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持續與部落合作。參與拍攝的學生則認為,USR計畫為團隊與清流部落牽了一條線,線的另一端是部落族人的友善與真摯,為這次拍攝過程中最重要的資源。人社中心團隊並製作微電影英日文版,希望讓國際社會也能知道部落的故事,以及興大善盡社會責任的努力。 這次一同上台受獎的樸溯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瑪姮.巴丸也分享,感謝興大USR團隊製作屬於部落的微電影,一同喚醒部落孩子對於文化底蘊的重視,同時也讓全世界看見清流部落。 (大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