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農業研究領域最高榮譽「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舉辦頒獎,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自然碳匯量測技術開發與推動策略」榮獲環境永續組優選獎。生科系林幸助教授團隊積極開發碳匯量測技術,依循IPCC指南,包含本土自然碳匯量測、監測、預測與模擬等功能,從量測植物、土壤碳吸存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排放係數及活動數據,可估計國家特定棲地類型的燃碳匯量。此方法學目前也送環境部審查,未來盼與企業結合,也就是自願減量方案擴大應用範圍,不僅能讓企業落實ESG,也能讓農民執行綠色給付,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肥料使用,讓農業不僅重視糧食生產,也重視環境友善及生物多樣性。(教育廣播電台)
【SDG4教育品質】
彰化縣政府於11月30日舉辦「彰化建縣300年特殊貢獻暨防疫有功人士表揚典禮」。彰化縣長王惠美頒獎表揚經社會各界推薦,遴選出248位象徵彰化人「堅毅」、「果敢」、「無畏」的特殊貢獻人士,他們以「骨力」、「打拼」的精神,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及社會服務等領域,卓越且有具體貢獻。國立中興大學詹富智校長、工學院楊明德院長、環工系盧重興特聘教授分別在農林漁牧類、工程建設/技術人才類、醫療衛生環保類獲獎。(興新聞)
【SDG2消除飢餓;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
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研發成果「低碳米-導入AIoT 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為快速(5秒內完成)、便宜(近無使用成本)與簡便(3公克)大範圍高頻率使用之穀粒成熟度檢測技術。目前已於國內外合作落地測試,於全臺潛在淨產值可達5.4億元,預估可能減少每年7.2萬公噸CO2,相當於190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該技術能提升稻作農業產值與貢獻農業淨零碳排,榮獲2023年未來科技獎(台灣好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醫、學攜手,共同綠化家園、守護地球。臺中童綜合醫院12日和中興大學 一同辦理「植樹碳匯宣誓典禮」,在0.86公頃的院區種樹造林,為減碳永續自然資源盡一份心力。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表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與童綜合醫院的合作,透過土地改良及增加自然碳匯方式,種植0.86公頃的相思樹,預計為地球吸收約327公噸的二氧化碳;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也表示,童醫院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運用醫院所有的0.86公頃土地作為植樹造林的園區,希望建構永續自然環境,身體力行自然碳匯,共同綠化家園、守護地球。(教育廣播電台)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指出,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而他也強調,藍碳的優勢在於穩定性,一般森林在發生森林大火後,就喪失了原有固碳能力,但紅樹林、海草等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科會推動成立「臺灣永續棧 (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正式成立TSH@NCHU (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辦公室),9月1日辦理「邁向淨零排放—極端氣候下的海岸防風林」座談會,由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擔任主持人,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地方局處首長共同與會,探討海岸防風林現今面臨的困境與相應的解決對策,期待能提供未來在極端氣候的逆境下,針對海岸防風林與沿海保育政策規劃的依據。(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國立中興大學於8月30日、31日兩天舉辦「土壤碳匯發展現況與企業ESG國際論壇」。邀請美、日、英等國學者與國內學者、企業與談,包含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臺灣大學及屏科大以及亞瑞士國際驗證機構等從「土壤碳儲量監測與管理技術」、「陸域生態系統管理對土壤碳匯之影響」、「永續農業發展對土壤健康與增匯之潛力」及「土壤固碳策略與企業ESG」等4個面向探討國內可發展趨勢,期望碰撞出更多淨零碳排的新想法。其中邀請楊秋忠院士演講「農業循環發展對土壤碳匯之益處」。(台灣好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立中興大學智慧農業研發中心受邀客家電視台/客家新聞雜誌採訪,以<新農業正崛起>為主題,探討臺灣農業面臨耕地面積狹小、氣候變遷、農業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期許透過智慧科技技術導入農產業內,解決當前面臨的臺灣農業困境。楊明德執行長(理工)指出:「以前農民以人力每天巡田,現今可借用科技的方法來取代巡田,並透過儀器判斷各種在田地裡面的狀況,以供追蹤田區狀態並進一步進行決策參考。」楊靜瑩執行長(農生)指出:「因應整個社會當中的智慧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可共同聚焦,並且提供整個產業界、農民們一個平台。」(興新聞)
《影片連結(上集)》
《影片連結(下集)》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前往泓橋環保科技公司,參訪廚餘再利用製成肥料的尖端技術,並表示泓橋公司採用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研發的專利酵素,以快速醱酵技術為基礎,僅需3.5小時便能將廚餘轉化為有價值的肥料。他過去擔任科技部長時,曾頒獎表揚楊秋忠院士相關的專利技術,如今泓橋公司具備獨到眼光,將學界傑出的研究成果落實在產業界,以先進的科技處理廚餘問題,這是桃園的驕傲。(聯合報)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與童綜合醫院於6月14日簽署自然碳匯規劃與永續報告,由薛富盛校長擔任見證人,雙方未來將針對學術合作、造林減碳、ESG等方面,建立交流合作,邁向淨零藍圖里程碑。農資學院詹富智院長表示,中興大學以農立校,具備精通農業及林業領域專業知識團隊,深受業界推崇與信賴,本校有幸與童綜合醫院的合作,期許在全球共創淨零減碳、企業強調ESG世代,將與童綜合醫院聯手,優化台中沙鹿評估土地資源改良,進行造林專案,透過土地改良及增加自然碳匯方式,提高森林碳匯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冀望協助童綜合醫院逐步達成ESG目標,同時也能達成政府2050淨零減碳政策。(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農資學院詹富智院長表示,猶他州立大學和中興大學有深厚的姊妹校情誼,此研習營能讓國際學生認識臺灣農業與生態的多樣性。指導教授趙國容表示,活動全程由興大學生規劃、設計與導覽,農業生態教育與中臺灣深度文化交流為主題。參訪地點除霧峰黑翅鳶米產地外,也包括霧峰酒廠、林家花園。10天的行程包含諸多中部特色地點,如惠蓀林場、日月潭、科博館、台大蘭園、味噌博物館、太陽餅博物館等,也安排學生動手製作太陽餅、包水餃,品嚐鳳梨酥與逛夜市,體驗道地的臺灣人生活。(興新聞)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經濟部15日舉行第8屆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及111年國家發明創作獎聯合頒獎典禮,由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及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頒發89項得獎單位、個人及專利作品。此次得獎作品亮點包括成功研發快速分解廚餘酵素菌種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可快速處理大量廚餘的泓橋廚餘再利用團隊。(聯合新聞網)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今年7、8月成立,企業如何交易碳權成為產業關注議題。呼應SDGs目標17「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台灣針織一條龍領導廠商旭榮集團,攜手企業永續協會、紡織 業拓展會,及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單位,在11日共同舉辦「NEW VISION・THINK WIDE」 2023永續高峰會。而因應台灣即將成立「碳權交易所」,峰會邀請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進行碳匯與碳權分享,柳婉郁教授表示,「碳權」是達成淨零的最後一哩路,台灣可積極把握,若能把森林碳匯轉換為「碳權」,除幫助業界進行「碳抵減」外,更有助於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灣碳權交易仍讓企業開始重視森林保育及自然碳匯的重要性,惟後續仍須有更多自然碳匯的方法學,來滿足多元的需求。(TVBS新聞)
【SDG4教育品質】
為攜手我國產業、學界、青年共同因應國際的淨零浪潮,並落實政府所提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及策略,由IEEE ICEIB ESG Session 「電子通信、物聯網和大數據研討會」主辦的「實踐淨零願景 洞悉ESG路徑」公益論壇,承臺中市政府、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指導,於112年4月15日在臺中市政府集會堂。本次亦為低碳示範會議,與會者莫不以行動淨零減碳,如無紙化、綠運輸(具)等,匯集各界菁英領袖共襄盛舉,展現了面對氣候變遷與邁向淨零的決心與行動。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 也分享了企業以自然解方邁向淨零的趨勢和挑戰;她認為,自然資本是碳匯的重要來源,企業可以透過種樹、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式,提升自然碳匯的效益。(工商時報)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英國研究與創新組織 (UKRI)公佈2023年1200 萬英鎊資助34項「永續生物基材料和製造合作研發」計畫,用以發展英國永續生物科技產業、支持未來生物科技產業創新及英國永續經濟增長。LOHAS RECYCLING LIMITED於英國在地推廣「TTT技術」,本次以「採用TTT酵素製肥技術將家禽糞便轉化為永續發展的有機肥料製程Enzyme-based process for sustainable fertiliser from poultry manure」可行性研究計畫項目,獲得UKRI資助計畫支持,該計畫的目標是運用TTT創新技術將複雜來源的家禽糞便原料轉化為有機肥資源,以減緩汙染源造成的氨氣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及河流污染等負面的環境影響,同時打造更具彈性和永續的英國有機肥料製造業,以因應通貨膨脹、烏克蘭戰爭、燃料、肥料和天然氣供應短缺、糧食安全及氣候變化等挑戰。(UKPI)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國際災害防治領域規模最大的INTERPRAEVENT國際天然災害防治研究學會,4月17至21日在中興大學舉辦國際天然災害防治研討會。此次共有16國,200餘位來自歐洲、亞洲、美洲及非洲的專家學者與會,收錄論文約150篇,其中近30篇同步刊登於SCI學術期刊。由於災害防治均為各國重點施政,因此會議特別安排奧地利、瑞士、挪威、捷克、日本、越南、聖文森及臺灣等八國政府官員報告國家級防災政策 (country report),成為本次會議的特色。中興大學陳樹群特聘教授為該組織學術委員會重要成員。2019 年陳樹群教授於瑞士年會時向INTERPRAEVENT 總部提出申請舉辦會議,並獲准予納入評估議案。於2020年10月16日視訊會議中獲得委員們一致通過同意,授權由台灣在中興大學舉辦2022年國際研討會。雖因疫情影響,順延至2023年4月17-21日舉辦實體會議。但仍盛況空前,代表國內外產官學界對於天然災害防治的高度重視。除要感謝INTERPRAEVENT總部各委員全力支持台灣成為主辦國。(興新聞)
【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林幸助老師榮獲國際2022永續碳中和研究獎「The Sustainability 2022 Carbon Neutrality Award」得獎人中唯一的亞洲學者。(Sustainability網站)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華民國無人載具系統產業發展協會(無人機產業聯盟)今(30)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辦「2023南台灣科技產業論壇」,聚焦高雄無人機產業鏈前景,邀請科技領域專業人士,以南台灣科技趨勢為主題,深入探討數位轉型、各種智慧科技應用及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發展等議題。(今日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因應全球氣候調適與風險,減少碳排放成為各國政府及企業之目標,其中「預防森林火災發生」更是當前急需減緩環境衝擊之待解決方案。環顧全球面對森林火災減緩觀察與分析,林火發生多屬人為因素,近期因臺灣清明時節將至,連日發生多起森林火災事件,常因氣候乾燥及人為文化影響,多重因素致使火災發生,除了即時應對林火發生與提醒民眾防災資訊外,對於林火發生及風險評估與預防,尚須大家攜手共同維護森林環境。第二場共同與談,榮幸由林業試驗所前所長黃裕星擔任主持,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共同與會熱烈討論,提供全球暖化下,針對林火防治與森林生態政策規劃依據。(興新聞)
【SDG15陸地生態】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害影響衝擊,為強化中央與地方在災害情資之合作應用,中興大學防災學研團隊執行國科會「極端災害下之韌性城鄉與防災調適」計畫,3/13由工學院楊明德院長、土木系陳佳正副主任、宋欣泰副教授、蔡慧萍副教授,偕同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馮德榮參議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一行五人,拜訪彰化縣政府王惠美縣長、消防局施順仁局長,分享交流災害潛勢研判、在地情資數據掌控及災害風險應用,藉此提升彰化縣韌性城鄉與防災調適之實力。(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5性別平等】
研發處、工學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團隊及工學院女性教師委員會,亦在中興大學裡推動由聯合國女權能署於2014年所發起的「HeForShe性別平權倡議行動」。這項HeForShe運動是以促進性別平等為核心,鼓勵男性夥伴一同對日常生活中的性別不平等議題發聲、做出行動與改變。本次不僅邀請到興大薛富盛校長、楊長賢副校長、宋振銘研發長、工學院楊明德院長及師長們共同在HeForShe簽名板上簽署支持,傳達對性別平權落實的決心。(興新聞)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楊秋忠院士 榮獲「2022傑出生技潛力標竿獎」殊榮,於2023/02/23接受 蔡英文總統 接見表揚。
蔡英文總統今(23)日上午接見「111年度傑出生技產業獎」獲獎單位時表示,政府會持續投入資源及調整修正相關法令,讓生技醫療產業不斷提升競爭力,並期勉大家持續創新研發,讓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更蓬勃發展,為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總統府新聞)
【SDG2消除飢餓;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想要種好青花菜,就是要讓蔬菜的生長情況盡量一致。宋妤教授首先邀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陳葦玲副研究員協助,建立青花菜生育產量的預測模式,再邀請桃園農業改良場邱銀珍副研究員等人之研發團隊開發植省工機具,於一年內進行青花菜卸苗、灌溉、施肥等種植條件的最優生長模式研究。然後再邀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楊明德加入,利用無人機拍監測青花菜的生長情況,達到超越人類肉眼觀察能力的成果。無人機空拍所得訊息內容並不只於植株裁培管理現況,甚至可以幫助田地管理,例如:利用AI協助判讀病班跡象,防止十字花科最常見的黑腐病等病害發生,未來甚至可精準每顆植株觀測,更有效提高採收整齊度,穩定產量與品質。 (天下雜誌微笑台灣)
【SDG4教育品質】
中興大學新工程教育計畫主持人楊明德院長分享土木系主題式課群教學發展經驗。從十年前承接教育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開始,近年發展新工程B類計畫1個課群,到新工程A類計畫全系5個課群,將來也配合新一期新工程教育計畫,從工學院的角度設計跨系課群,規劃由土木系結合環工系、智創學程,並以PBL(問題導向學習)與設計思考的學習方法來實踐新工程教育精神。(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月4日,由鄭明典局長與薛富盛校長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就人員交流、科技研發、人才培育及跨域應用等面向,攜手創新氣象服務,建構永續共榮願景,預期透過創新科技結合氣象實務發展,共同研發氣象、地震及跨領域應用服務的科學技術,提升永續科學研究發展與氣象服務的深度與廣度。(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