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3健康與福祉;SDG 4教育品質】
透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計算出口罩的最佳配送模式!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系主任帶領「AIPal」團隊與大葉大學企管系陳怡萍副教授合作,開發出「最佳口罩配置AI模式」,介接彙整多筆政府開放即時資料,根據過去7天的數據,可預測明後天各領取點的口罩需求,有助於減少口罩的庫存,達到快速流通。此套「最佳口罩配置AI模式」,在34隊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於本(12)月榮獲財團法人中技社2020 「AI與健康照護」創意競賽第二名及30萬元獎金。 該競賽由中研院陳力俊院士擔任召集人,評審團認為此作品在大數據處理分析及機器學習極具技術前瞻性,並跨領域搭配精準行銷專業,未來可擴大用於提供政府在「有限醫療資源最佳化需求管理及分配」,能使資源達最高效配置。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林務局與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合作出版《永續的里山自然資本經營》,12/28上午在林務局大禮堂舉辦新書發表會,邀請中興大學林耀東教授及柳婉郁教授進行引言及導讀,讀者參與新書發表活動,一同認識生態多元價值。該書原由日本經濟新聞社生態編輯記者藤田香編著,取得日方授權翻譯在臺灣出版。書籍內容由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與企業管理)的角度切入永續林業、永續海鮮、水資源、土地利用及農業生產等友善措施,更以QR code方式連結台灣目前政府及企業友善措施,讓讀者可以延伸閱讀,更深入了解相關政策,並認識自然資源的多元價值,同時體認消費行為也會決定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成果。 (中央社)
【SDG3健康與福祉;SDG 4教育品質;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1永續城市;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SDG17全球夥伴】
國立中興大學電資學院、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Enable center以及前瞻理工科技研究中心於本月14日共同舉辦2020 UCSD-NCHU/ENABLE/ICDSA Joint Symposium,包括理工農生領域師生,視訊參加的美、日學者,與會者逾200名。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透過循環農業、新穎材料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四大研究領域之開發與融合,達到循環經濟、生態平衡、經濟發展及節能減碳之永續農業最終目標。特別邀請日本理研(RIKEN)關原明教授與成蹊大學菅原一樹教授分別演講影響植物耐候性之表觀基因組與植物中有毒與重金屬元素分佈觀測,各研究領域團隊亦在本研討會中展現豐碩的研究成果。 (大成報)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大地又被稱為生命之母,由土壤孕育出的植物與土壤中富含的微生物,扮演了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循環的重要角色,但如此重要的土壤卻經常被人們忽視其重要性。土壤的特性,隨著其生成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蘊含在其中豐富生態系的不同,會形成各式各樣的土壤質地。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12月12日邀請土壤環境科學系的黃政華老師開課,說明土壤的功能、物理性質、土壤剖面特性、養分與植物生長關係、微生物對作物之重要性等。 (興新聞)
【SDG 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公老坪社區自106年加入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IPSI),透過產官學跨域合作及中興大學吳振發教授協助發展生態教育,維護柿園砌石生產地景,榮獲國際里山倡議組織肯定,獲選編入2020年里山倡議年度主題彙編,感到相當榮耀。 (工商時報)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立中興大學研發處10月27日起在圖書館大廳舉辦「高教深耕計畫聯合成果展」,展出獨步全球的農業生技研發與新穎的智慧機械技術,結合校內三大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優勢特色-智慧機械領域、大學社會責任、產學研鏈結中心及興傳書房等,呈現興大近年來在教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的亮眼成果,展期至11月1日,開放參觀。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10月15日邀請第54屆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得主劉嵩導演,蒞校分享公視紀錄片《農村的遠見》的製作過程與理念。雖然此系列記錄片大多紀錄的是世界各地的農村,但實際上團隊真正在思索的還是臺灣農村的問題,以臺灣人的角度看國外的典範,並思索外國農村的經營模式是否有可供臺灣農村借鑑之處。 (興新聞)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SDG17全球夥伴】
「3小時將有機廢棄物轉為有機肥,沒有長期臭氣薰天,讓大地生生不息~ 」
人類去利用土地,它是會退化的。全世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要靠有機質來拯救,變成我們用快速的技術才有辦法大量的供應。氣候變遷和我們有機質的循環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們如果把這些東西儲存在土壤裡面,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就可以減少,氣候變遷暖化就會降低。
土壤健康,植物才會健康,我們食物才會健康,人類才會健康。 (Discovery頻道)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1永續城市;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2020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此次展覽規模為歷年最大,聚焦精準健康生態系、電子光電、AI與AIoT應用、新穎材料、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等領域,共逾百件原創技術展出,此次總共有近700件參選,共71件獲獎,中興大學計有4組團隊獲獎,表現亮眼。
楊明德教授開發的「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穫模式」並獲「最佳人氣獎」為現場106家佈展技術團隊中人氣最旺的10家技術團隊之一,發展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穫模式,以雲端平台提供視覺化採收決策服務,基於無人機與行動裝置,透過巨量資料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推估含水量,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未來含水量變化。平台供準確且全面性之農地最適收穫排程,減少農機具及穀倉烘箱損耗,並保障米品質及最大化農民收穫效益,全台每期作將能夠延伸17億以上產值。
陳豪吉教授開發的「廢棄物高值資源化再製輕質粒料」,首創以水庫淤泥、漿紙污泥、淨水污泥、紡織污泥及石材污泥等,再製成可節能及耐震的高值化營建材料(輕質粒料),實現都市採礦、現地完全再利用的新興環保觀念。 (大成報)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9月23日請到成功大學USR計畫「農牧共好與農綠共生」主持人,台灣文學系簡義明副教授,分享他如何以人文領域學者的學經歷,跨界進入以農業為主軸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並以人文關懷角度經營農業社群。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5性別平等;SDG10減少不平等;SDG17全球夥伴】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9月18日舉辦「疫情蔓延時之批判思考:新冠肺炎及其影響」(Critical Thinking in a Time of Pandemic: COVID-19 and Its Ramifications)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學有專精的學者,從生態、社群、種族與心理等不同面向,探討疫情爆發以來的各種社會、文化與政治影響及改變。活動在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的共同主辦,與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的協辦下圓滿落幕。 (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解析台灣豐富的藍碳資源:高固碳能力台灣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植物,因應氣候變遷更有籌碼。2020年海溫上升至31度珊瑚嚴重白化,恐釀生態浩劫! (壹電視NEXT TV《新聞深呼吸》第143集-PART5)
【SDG4教育品質;SDG8就業與經濟成長】
白冷圳是臺中市新社區重要的農業與休閒遊憩命脈,孕育香菇、葡萄、枇杷等重要產業,流經種苗改良場促成新社花海,並串接馬力埔與抽藤坑休閒農業區,使得休閒農場與產業能夠蓬勃發展。今年度以藝術介入白冷圳的思維出發, 由園藝學系吳振發系主任帶領勤益科技大學、大葉大學等共3位老師6位國際生與12位臺灣學生,共同創作「菇息萬變」與「Pumpkin Garden」兩項作品,由在地農產菇類與瓜類出發,跨國跨校腦力激盪,透過兩場次五天的工作坊,共同完成規劃設計及施工。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
興大重點發展農業生物科技,培植農業綠環境、環境保育與防災科技、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另以地利之便支援中部科學園區廠商,引領臺灣綠色工程及精密機械產業發展,研發成果豐碩。 同時積極推動傑出研發成果的商品化,引領創新產業發展。活動中特別邀請楊明德、盛中德、陳政雄、賴永康、陳全木、黃介辰6位教授進行專題演講。 (青年日報)
【SDG8就業與經濟成長;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
身處中部製造業大本營,中部物聯網智造基地則是設立於中興大學,除了成為新創業者走向市場的「Hub」,對於興大智造基地而言,如何協助在地數以萬家製造業者擁抱智慧製造,也是其相當重要的任務之一。 (DIGITIMES)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農產業除了是高度受氣候環境影響的產業,亦是屬於勞力密集之產業,因此為了促使青農投入新農業,國立中興大學農藝系楊靜瑩教授與土木系楊明德教授團隊利用科技輔助提高糧食生產過程中之田間管理效率,進而開發出稻作產業新模式。 (智慧農業)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積極推動農村落實里山倡議的精神與做法,以豐原公老坪的里山經驗榮獲國際里山倡議組織的肯定,於6月24日進行2020年里山倡議國際工作坊視訊會議發表成果,由13個國家受邀進行11個案例報告,透過視訊方式與世界258個會員組織進行交流。水保局感謝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吳振發教授的協助,共同規劃公老坪里山地景維護與水資源保育,以「守護旱溪的第一滴水」為使命,致力協助社區修建農塘儲存用水,減少抽取地下水,恢復柿園砌石生產地景及營造爬蟲類棲地。 吳振發教授投入台灣農村發展已14年,陪伴公老坪超過8年時間,輔導社區自主成立里山水環境巡守隊守護水資源,指導11位返鄉青農籌劃春夏秋冬四季產業行銷,透過官產學與社區合作,共創兼具社會-經濟-生態的公老坪里山地景。 (更生日報)
【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SDG17全球夥伴】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陳樹群特聘教授發明「可調柵欄式防砂壩」,可拆解重組又不會危害生態,並將防砂壩寫成學術論文,向國際期刊ESPL(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投稿,希望促成更多水域施作,讓全球的防砂壩都會呼吸。 數以萬計的防砂壩對生態的危害遂在20世紀末期顯現,這促使他研發兼顧防災與生態的「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促進推廣環境友善工程。惠蓀林場內的蘭島溪多次爆發土石,上游的舊式防砂壩經水保學者陳樹群的團隊改造後,滿庫後的土砂可隨水流集中往下流洩,不會讓兩側護岸淘空。 (中央社)
【SDG7可負擔態源;SDG13氣候行動】
目前空污最大問題是老舊柴油大貨車污染,以台北市古亭站5月2日空品監測情況,分析污染來源,當天PM2.5為25微克/立方公尺,與WHO日均值標準相當。 其中最主要的污染來源是未減排前的中小鍋爐,佔4.9 微克/立方公尺,第二大則是未減排前柴油大貨車佔2.7微克/立方公尺。第三大是未減排前台中電廠佔2.1微克/立方公尺。 經濟部工業局正推動鍋爐改燃氣案,不過因為北部氣源不足,進度緩慢,也許要台北港推動接收站案後,才能解決,桃園及新北工廠的中小鍋爐,影響了北部的空氣品質。 5月份移動源中,柴油大貨車佔比最高,其次為小汽車佔1.1微克/立方公尺,船舶0.8微克/立方公尺,四行程機車0.4微克/立方公尺。莊秉潔表示,因為老舊柴油大貨車的淘汰的政策推動,目前只有補助案,但金額並不高,淘汰上並不快,至於台中電廠減排,應是這2年大家花最多心思的案。目前也有很好的成果。 (聯合報)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台灣擁有681公頃的紅樹林、5000公頃的海草床,將是發展藍碳的重要資產,卻缺乏相關研究、認證與碳權交易機制。 曾發表國內紅樹林儲碳研究、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呼籲政府重視藍碳交易,讓藍碳納入台灣的減碳成績,或進行碳權交易,換取保育生態的資金,達成雙贏。 (環境資訊中心)
【SDG2消除飢餓;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團隊參與世界銀行所舉辦的農業新創競賽(World Bank 2020 Agriculture Innovation Challenge),從30餘國116個隊伍中脫穎而出,與另20個隊伍同樣入選總決賽,成為臺灣唯一入選決賽的團隊, 參賽團隊由中興大學農藝學系郭寶錚教授與行銷學系李宗儒教授,以及天龍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學聯手組成。 今年競賽主題為援助非洲南部畜牧產業,興大產學團隊以造成非洲近60億台幣畜牧產業主要飼料損失的「秋行軍蟲的智能監測、分析與預警系統」為題參賽。 (中時新聞網)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提到,海洋是碳捕捉與儲存的重要場域,因此「藍碳」近十年成為學界關注焦點,特別是只佔海洋面積不到2%,卻累積高達50%海洋儲碳量的海岸濕地,包括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溫管法」修法也要將藍碳納入其中。 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政府應積極回應科學家們的呼籲,翻轉台灣過去在氣候變遷較為落後的形象,猶如防疫要求「超前部署」。 (工商時報)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許又仁接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委託,打造黑熊田希望透過這片田地,達成「環境永續」、「動物友善」、「農村創生」的三贏局面。對於創業以來,把「共益」放在心中的許又仁更是如此。 外行人看了不懂,以為這片彩繪田全靠外力噴上,卻不知這處有著台灣黑熊黑毛、白V領特徵的稻作,全是靠農民一秧一稻親手種下。背後的技術指導,就來自投入農業永續的社創團隊「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 畢業於清大,頂著博士頭銜的許又仁不走學術研發,更熱愛實作。他決定從研究室走出,把社會當作一座大型實驗室,創辦「元沛農坊」,致力一場「環境生態和糧食生產的革命實驗」。 中興大學楊明德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帶著無人機技術進駐,透過科技方式進行田間管理。此外還有專業團隊進駐田地一旁的黑熊館架設機器,提供天氣資訊的判讀,協助栽作。 (倡議家)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
櫻花鉤吻鮭對環境的要求度高,建議增加基因多樣化。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說:「想辦法養殖這些鮭魚,然後把牠放到原來大甲溪上游應該有的地方(流域),讓他再回去(繁衍)回去之後,每條溪流它有不同特性適應(各個環境)之後,牠的基因就會變得比較多樣。」 林幸助教授表示,七家灣溪目前定義為保種區域,但族群數量趨近飽和。雖然另外兩條河域可以自然繁衍,但環境和氣候變遷,除了讓基因多樣化來加強耐受度,武陵地區更建議減少人為干擾,加上適度限制高山農業和積極造林,復育將更有成效。 (公視)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
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認為,台中電廠全面改用天然氣機組、離岸風力發電機組持續推動、增加其他再生能源,是解決空污與缺電的解方。 莊秉潔教授指出,減燒生媒確實改善空氣,過去兩、三年台中各空氣品質測站一定會出現紅爆或紫爆的情況,但去年並沒有發生,真正一次的境內型空氣污染紫爆,只有鄰近六輕的雲林麥寮測站發生過1次境內型紫爆,加上船舶污染的控制、燃煤鍋爐的改善,中部空品正在改善中。 (自由時報)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無人機航向天際,如鷹眼般搜索農田,可即時辨識每塊田有多少株水稻、多少顆高麗菜,準確率高達九成。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楊明德特聘教授領軍的團隊,首創將 AI 的「深度學習」技術導入無人機農損勘災,一分鐘就可辨識超過15,000株水稻,相當於2.5個足球場大。 以往颱風過境,人工勘災得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如今導入 AI 的無人機,拍攝和分析數據加總只要2至3天,時間縮短了十倍。對農民及勘災人員是一大福音,因為颱風過後農作物泡水容易腐爛、發芽,農民總心急希望盡快採收,勘災人員往往背負著極大的壓力。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全球暖化,日前澳洲森林大火可見端倪!台灣位於太平洋西側及歐亞板塊東側,是「大海洋生態系」與「生態地理區的交界處,在各種地理及氣候變化的條件下,南台灣的珊瑚礁、澎湖的海草床、紅樹林,能看得到海龜,使得台灣周邊的海洋生態系非常豐富多樣。 海洋保育署自成立起,與中央研究院陳昭倫研究員及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合作,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實地調查,完成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的分布與現況調查。另也完成我國現有41處海洋保護區的基本資料收集與實地探訪,每個保護區資料都可在海洋保護區平台網站看得到。 (中時電子報)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如何把堆肥三個小時內變成有用的肥料,地天泰創辦人楊秋忠院士說「用酵素」。從8,000菌株中,挑選出最適合的菌株,萃取出酵素,這些酵素像是犀利的菜刀,把農業廢棄物中的壞分子切掉,留下有用的部分,這也是地天泰公司最關鍵的競爭力。 楊秋忠院士解釋,任何有機物變成「肥料」之前,都會有漫長的轉化過程,堆肥大約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不僅時間漫長,更重要的是,作物無法即時用到肥料,還有惡臭與環境汙染的問題等,都需要解決。 (經濟日報)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稻米結穗期遇上颱風造成農損,可依災情區域來申請補助,但過去鄉鎮大小(約3,000-5,000公頃)的災損面積,就算用無人機也要花上7天勘災,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楊明德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 開發了一套新的無人機農損即時辨識AI,不僅辨識率精準達9成,同樣災損面積的辨識時間,也從7天縮短到1天,不用等到稻米泡爛,等一天就能搶收成。(iThom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