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
結合AI與農業人才,打造臺灣成為智慧農業重鎮。創校百年、農學研究受到國際肯定的國立中興大學12月27日舉辦「智慧農業研發中心」成立開幕暨研討會,該中心將作為產官學協作平台,以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林業、畜牧業及水產養殖業等六大主題為基礎,導入人工智慧協助農業升級,把臺灣的農業帶出去,連結在地、連結國際、連結未來。
該中心由行政院農委會與中興大學共同提供建置經費,興大副校長周至宏、農資學院長詹富智、土木系特聘教授楊明德及農藝系副教授楊靜瑩策畫,農委會科技處處長與農試所協助規劃,辦公室設於興大食品與農業安全檢測大樓7樓,提供智慧農業研發與推廣服務。(工商時報)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12月5至8日於台北世貿一館舉行的未來科技展 2019,今屆劃分不多個主題,如智慧防災、智慧農業、AI 及 IOT 應用等,不少主題都利用無人機研發新技術。 深度學習辨識農損:AI及IOT應用展區當中,中興大學楊明德教授團隊的攤位就展出了「無人機之農損即時辨識」技術。團隊具有上千次農地空拍經驗,透過 SegNet 深度學習架構,建立一水稻倒伏農損 AI 影像辨識模型,辨識率達 90%。藉此省卻費時耗力的勘災作業,方便了解區域災損分佈數據,並提升勘災與救助金的發放效率,對於農民來說有相當的實用性。 (DronesPlayer/志明)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科技部於11月14日、15日舉辦「2019 AI創新研究中心國際研討會暨成果展」,展示臺灣四大AI創新研究中心轄下78件計畫研究成果。 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以”AI Technology on UAV Image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榮獲2019年度「AI投資潛力獎」第三名。 (興新聞)
【SDG15陸地生態;SDG17全球夥伴】
中興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陳牧民率領植物病理系副教授鄧文玲、農藝系助理教授陳建德、外文系教授貝格泰(Hannes Mathias Bergthaller)與學生22日訪問印度與緬甸及孟加拉接壤的米左拉姆省,省長左蘭坦加(Zoramthanga)特別接見,希望台灣幫米左拉姆省規劃適合的農業。米左拉姆省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適合發展農業,期盼台灣協助規劃適合當地發展的農產品,特別是茶葉和竹材加工等。 (中央通訊社)
【SDG7可負擔能源;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本技術結合上千次農地UAV航拍經驗,標籤與訓練大量水稻倒伏影像,透過SegNet深度學習架構,建立水稻倒伏農損AI影像辨識模型,逾90%辨識率。本技術可準確量化農業損失,節省農業勘災所需投注之人力物力,並提升勘災與救助金發放效率。未來可望繼續推廣。 (科技部)
【SDG15陸地生態】
行政院院會昨天通過「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草案,擴大補償範圍,應有更多的評估與考量。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說,當初禁伐補償與造林回饋目的,主要基於國土保安、綠化環境、生態保育及水源涵養。目前政府考量擴增獎勵範圍,必須審慎考量其擴增區域是否為優先保育禁伐區域,即包括環境敏感區,或國土保安、水源涵養、生態保育等目標區域,如此才符合禁伐補償政策初衷與意義。 (中國時報)
【SDG13氣候行動】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表示,他曾試算過,要達到法令規定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目前政府規劃2025年20%再生能源、30%燃煤發電、50%天然氣的發電結構須檢討。一種發電結構是2050年全部燃煤發電停止,80%天然氣發電,20%再生能源發電;第二種是全部燃煤發電停止,再生能源50%、天然氣發電50%,才有機會達成。 (自由時報)
【SDG4教育品質;SDG8就業與經濟成長】
經濟部、資策會、中興大學攜手合作成立「中部物聯網智造基地」坐落於國立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物聯網智造基地定期都會舉辦物聯網Maker Hatch Day系列專題講座,邀請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盧希鵬特聘教授擔任專題演講者,講座主題則是以「舊AI與新AI」為主題,由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柳婉郁副院長擔任主持人,演講生動有趣有加上富含AI專業領域知識,讓兩百位聽眾獲益滿滿,活動在熱烈的掌聲及提問下畫下句點,圓滿落幕。 (台灣新生報)
【SDG15陸地生態】
台中市南勢溪景觀改善工程去年底完工,不到一年卻發現踏石淘空。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特聘教授陳樹群說,踏石面積越大越容易淘空,因為水流遇到阻礙,水的重力會往下沖刷,造成「淘刷效應」。而水流被擋住後,只能走中間的縫隙,又造成「束縮效應」,導致河道往下刷深。 (興新聞)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科技部表示以價創計畫所成立的「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楊秋忠院士的「創新快速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相關設備與環保酵素產品,取得四家國內業者訂單,再創學校科研成果商業化新里程碑。此技術可協助解決中藥渣,廚餘代處理及堆肥等有機廢棄物,也能用於果菜渣、生活污泥、枯枝落葉、製藥廠、食品加工廠、屠宰場、餐廳、造紙廠、污泥處理、皮革廠等不同類型有機廢棄物與產業。 (台灣新生報)
【SDG4教育品質、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與水土保持局合作執行國際洄游駐村共學計畫,邀請泰國、印尼等新南向國家的學生來台。當中有團隊前往苗栗三義鯉魚社區駐村,進行福壽螺防治生態調查,結果意外發現,除了米糠對福壽螺具有誘捕效果外,秋刀魚也成為利器之一。主辦這次駐村計畫的中興大學園藝系主任吳振發表示,學生們用寶特瓶製作捕捉器具,進行系統性的抽樣而發現此現象。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跨國共學模式。 (中央廣播電台)
【SDG13氣候行動】
中市近日臭氧爆表,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指出,臭氧的主要前驅污染物是NOx(氮氧化物)及VOC(有機揮發物),主要來源是工廠、車輛及石化產業,呼籲政府針對臭氧擬出對策,關鍵是減少汽油機車及石化業VOC,這將是很大的挑戰。 (自由時報)
【SDG14海洋生態;SDG15陸地生態;SDG17全球夥伴】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陳樹群率全球之先,首創兼顧保育、防災的會呼吸可拆式防砂壩,連日本最大建材商日鐵也洽談授權。拒收錢的他說,這是公共財,盼無國界廣為善用。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
國立中興大學主辦「自主無人機應用國際論壇」,會中邀請美日專家學者分享國外無人機發展技術與經驗、兩位科技部AI計畫之無人機計畫主持人—中興大學楊明德特聘教授及政治大學劉吉軒特聘教授介紹最新研發成果,以及國內無人機製造與應用廠商分享國內經驗與展望。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SDG7可負擔態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楊秋忠院士研發出以酵素替代微生物的堆肥技術,大幅提高處理效率,並可消除傳統堆肥最惱人的臭味問題。且任何可用的有機廢棄物都能做肥料,酵素並可客製化,搭配快速處理設備,高溫殺菌,成品安全有效。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