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第七誡

不可偷盜 (出20:15; 申5:19)。

不可偷盜 (瑪19:18)。

1. 財物的普遍用途及私有權

1.1 在起初

2402.在起初,天主把大地及其資源,託付給人類共同管理,好使人類細心照顧,以勞作統治大地,並享受其果實。世上的財物是供全人類使用的。不過,把土地分配給人們,是為保障他們生活安全,以免受到貧困及暴力的威脅。財物歸為私有,是合理的,是為保障人的自由與尊嚴,幫助每人供給自己基本的需要,以及負責被照顧者的需要。這種私有權應該能夠使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連帶責任顯示出來。

1.2 私有權

2403.私有權,是由勞力、或由他人繼承、或由贈予而獲得,私有權並不廢除大地是給與整個人類的原始事實。雖然為促進公益,需要尊重私有財產,尊重其權利及其運用,但財物的普遍用途仍是首要的。

1.3 擁有者是天主眷顧的管理人

2404.「當人使用合法擁有的財富時,不應將財富看成自己專有的,而應視作公有的,意即不但惠及個人,而且惠及他人」。 財富使其擁有者成為天主眷顧的管理人,應使之結果,並與他人共享,首先與他的近人。

1.4 生產的財富

2405.生產的財富,物質的與非物質的,諸如土地與工廠,專長與藝術,都需要其擁有者細心維護,以便其生產造福最大多數人。那些擁有、使用及消費財富者,應有節制地使用,保留給客人、病人與窮人最好的一分。

1.5 政權的權利義務

2406.政權為了公益,有權利也有義務,規範私有財產權的合法運用。

1.6 「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個人主義

2425.教會在現代已揚棄那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聯合的極權主義及無神主義。此外,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市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只憑中央企畫來控制經濟,將敗壞社會關係的基礎;經濟的控制專憑市場的法則,並不能實施社會正義,「因為很多人性方面的需要,並不能由市場來獲得滿足」需要按照正確的價值等級,並為了公益,鼓勵一種市場和經濟創業活動的合理控制。

2. 節制之德、正義之德、連帶責任之德

2407.在經濟事務上,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人實踐節制之德,為調節對世物的貪婪;要求實踐正義之德,為保護他人的權利,並給予他所應有的;要求實踐連帶責任之德,以遵守金科玉律並隨從基督的慷慨,「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8:9)。

2.1 節德

1809.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節德確保意志對本能的自主能力,使人的慾望維持在合乎正理的範圍之內。有節德的人調節情慾以善作為取向,並保持著一種健全的審慎態度,「不要順從你的偏情和你的能力,去滿足你心中的慾望」(德5:2)。在舊約中,節德常受到讚揚:「不要順從你的慾情,要抑制你的慾望」(德18:30)。在新約中,節德稱為「節制」或「有限度」。我們應當「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鐸2:12)。

人若欲善生,自當全心、全靈、全力去愛至善的天主。人 (藉著節德)

為主保持完整的愛,(藉著勇德)不為任何不幸所動搖,只服從唯一的

主(這就是義德),清醒辨別一切事物,以免受詭詐及謊言的侵害(就

是智德)。

2.2 義德

1807.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對天主,義德又稱為「虔敬的德行」(virtue of religion)。對人,義德使人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奠定在人際關係中的和諧,因而促進人類之間的平等和公益。有義德的人經常在聖經中被提及,他們思念正直習以為常,對待近人公正不偏。「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肋19:15)。 「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僕,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主子」(哥4:1)。

2.3 連帶責任之德

1939.連帶責任的原則,也被稱為「友誼」或「社會仁愛」,是人類間和基督徒之弟兄情誼的一個直接的要求:

「今日廣泛流傳的一個錯誤,便是忘記人類連帶責任和愛德的法

律。這法律是為所有的人規定的,且應遵守的,因為所有的人,不

管屬於那一民族,都有同一個來源,並有平等的理智天性。這法律

亦被耶穌基督為有罪的人類在十字架的祭台上獻給天父的贖罪祭所

確定」。

2.4 國際間的正義與連帶責任

2.4.1 資源和經濟實力的差距

2437.在國際層面上,資源和經濟實力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致造成國與國之間的真正「鴻溝」。一方面是那些握有及發展增產工具的國家,另一方面是那些債台高築的國家。

2.4.2 在國與國之間須有連帶責任

2438.宗教、政治、經濟及財政性質的種種原因,帶給今日「社會問題……一個全球性的幅度」。在國與國之間,政治已是互相依賴的,因此須有連帶責任。為不讓「邪惡手法」阻止較不開發的國家的進步,連帶責任更是不可缺少的。應以共同努力,朝向道德、文化及經濟發展的目標,動員一切資源,以取代濫用的,或高利貸的財政系統,並取代國際間不公平的貿易來往、軍備競賽,「要重新訂定價值體系,釐清價值優先秩序」。

2.4.3 .富有的國家重大的道德責任

2439.富有的國家對那些不能靠自己確保其發展的能力,或因歷史上悲慘事件阻礙了其發展的國家,有重大的道德責任;這是一個連帶責任與愛德的責任;如果富有國家的財富來自沒有公平償付過的資源,則更是一個正義的義務。

2.4.4 直接援助。 改進國際經濟及財政機構

2440.直接援助是對即時的、非常的急需,一個適當的回應,比如天然的災害、傳染病等所造成的需要。但這不足以彌補匱乏的情況所造成的嚴重損害,也不足以應付長久的需要。應該改進國際經濟及財政機構,好能對尚未發展的國家,促進公平的交易。應該支持貧窮國家的努力,他們正尋求成長與解脫 。這些原則更該以特別的方法,運用於農業工作的領域。農民,特別在第三世界,構成絕大多數的窮苦大眾。

2.4.5 增長對天主的意識

2441.增長對天主的意識,及對自我的認知,是人類社會完整發展的基礎。這種發展增多物質財富,用之於服務人及其自由。這種發展減少貧苦與經濟剝削,也增進人對各種文化認同的尊重,並向超越開放。

2.4.6 平信徒的責任

2442.直接干預政治建設,及社會生活的組織,不是教會牧者的事。這種責任是平信徒聖召的一部分,他們以自己的主動與其他公民合作。社會行動能有多種具體途徑。不過,社會行動總是為了公益,並須與福音的信息和教會的訓導符合。這是平信徒的事,「他們的使命是以基督徒的熱誠,去使現世的事務富有生命,並顯示他們是和平與正義的倡導者」。

2.5 對窮人的愛護

2.5.1 「你們無條件得來的,也要無條件分施」

2443.天主祝福那幫助窮人者,譴責那不顧窮人者:「求你的,就給他;願意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瑪5:42)。「你們無條件得來的,也要無條件分施」(瑪10:8)。從他們為窮人所作的,耶穌將認出祂的被選者。當「窮苦人得了喜訊」(瑪11:5)時,就是基督臨在的記號。

2.5.2 教會對窮人的優先關愛

2444.「教會愛護窮人……是教會恆久傳統的一部分」。這是受真福的福音、耶穌的貧窮、耶穌對窮人的關注所啟發,也應該是勞苦工作的一個動機,「好能賙濟貧乏的人」(弗4:28)。這種對窮人的關愛,不只延伸到物質的貧窮,也延伸到文化與宗教多種形式的貧窮。

2448.「在眾多的形態之下:物質的缺乏、不義的壓制、生理和心理的疾病、最後還有死亡,這些人間的悲慘是脆弱的人性顯明的標誌,人自第一次犯罪之後,就處於脆弱中而需要救恩。這是為何人間的悲慘贏得了救主基督的憐憫,願意把悲慘承擔起來,並與其「弟兄中最弱小的」認同。這是為何受悲痛壓迫的人都是教會優先關愛的對象。教會自創立以來,儘管其間有許多人為的缺點,卻未停止藉慈善事業致力於安慰、保護和解救他們。教會藉無數的慈善事業所作的,都是隨時隨地不可或缺的」。

2.5.3 愛護窮人與無節制的愛財或自私的濫用錢財不能並存

2445.愛護窮人與無節制的愛財或自私的濫用錢財不能並存:

好!你們富有的人啊,現在哭泣哀號吧!因為你們的災難快來到了

。你們的財產腐爛了,你們的衣服被蛀蟲吃了,你們的金銀生了鏽

,這鏽要作控告你們的証據,也要像火一樣吞食你們的肉。你們竟

為末日積蓄了財寶!看,工人們收割了你們的莊田,你們卻扣留他

們的工資,這工資喊冤,收割工人的呼聲,已進入了萬軍上主的耳

中。你們在世上奢華宴樂,養肥了你們的心,等候宰殺的日子。你

們定了義人的罪,殺害了他,他卻沒有抵抗你們(雅5:1-6)。

2446.金口聖若望強有力地提醒:「不讓窮人來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持有的財物,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首先要滿足正義的要求,因正義應付給的東西,不可作為愛德的恩賜去給」。

當我們給與貧窮者必需的物品,我們不是施予他們我個人的慷慨,

我們是還給他們原來是他們的東西。與其說我們完成一項愛德的行

為,不如說實行正義的行為。

2.5.4 哀矜神工(慈善事業)

2447.哀矜神工(慈善事業)是愛德行為,我們藉以幫助我們的近人,在其肉身與精神的需要上。教導、勸告、安慰和鼓勵是精神的慈悲,一如寬恕和忍耐。身體的慈悲工作,特別在於給飢者以食、無屋者以住、裸者以衣、探望病人與坐牢者、埋葬死者 在這些行為中,施捨給窮人,是兄弟友愛的一種主要的見証,也是悅樂天主的正義之實踐:

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照樣作 (路3:11)。

只要你們把所擁有的都施捨了,那麼,一切對你們便潔淨了(路11:

41)。 假設有弟兄或姊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

人給他說:「你們平安去吧!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

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甚麼益處呢(雅2:15-16)5?

2463.在廣大人群中,有的受飢挨餓、有的流離失所,怎能不在他們身上認出拉匝祿──福音比喻中飢餓的乞丐 1?怎能聽不到耶穌的話:「便是沒有對我做」(瑪25:45)?

3. 尊重他人的財物

3.1 第七誡的命令

2401. .....第七誡命令人,以正義和愛德管理地上的財物及勞苦的成果。第七誡為了公益,要求尊重財物的普遍的用途及私有權。基督徒的生活應努力使這世界的財物,導向天主及弟兄的友愛。

3.1.1 遵守許諾與契約

2410.許諾應該遵守;契約應該嚴格遵守,只要所作承諾是公道的。大部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取決於在自然人之間的,或在法人之間的契約效力。諸如,買賣的商業契約,租賃或勞工契約,任何契約都應以善意來訂立和履行。

3.1.2 賠補所犯下的不正義,把所偷竊的財物償還給物主

2412. 按照交換正義,為賠補所犯下的不正義,必須把所偷竊的財物償還給物主。耶穌讚賞匝凱的承諾:「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路19:8)。凡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佔了他人的財物,必須償還;如果物品已經消失,則以相等的實物或價錢,並同物主可能合法得到之果實與利益一同償還。同樣,按照他們的責任和所得到的利益,凡是以某種方式參與偷竊的人,或因明知此事而得益者,都有償還的責任;例如,凡出令指揮、協助或窩藏贓物者。

博彩遊戲(紙牌等)或打賭,本身並不違反正義。但如果剝奪了某人為了維持自己及他人的所需,則變為道德上不可接受的。遊戲的慾望有危險變成嚴重的奴役。不正義的賭博或遊戲作弊,構成嚴重的事項,除非所加的傷害是輕微的,以致受害者合理地認為此傷害無足輕重。

3.1.3 尊重受造界的完整

2415.第七誡要求尊重受造界的完整。動物、植物及無生物都是自然地導向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的公益。宇宙的動物、植物和礦物資源的使用,不能脫離道德的要求。造物主將無生物及生物的統治權給予人類,並不是絕對的;而是要人關心近人的生活品質,包括為後代著想;這統治權要求以虔敬的尊重對待受造界的完整。

2418.使動物無故地受罪,或蹧蹋牠們的生命,是不合乎人性尊嚴的。與其為動物花費大量金錢,而不優先救助人的急難,同樣是不相稱的事。可以愛護動物,但不應該把專屬於人的情懷,轉移到動物身上。

3.2 違反第七誡的罪

2401.第七誡禁止不義地拿走或扣留他人的財物,以及造成他人財物上的任何損失。.....

3.2.1 偷竊

2408.第七誡禁止偷竊,偷竊就是違反物主合理的意願,侵佔他的財產。如果能夠假定物主的同意,或者他的拒絕是不合理性而又不合財物的普遍使用原則,則不算偷竊。這就是在急切而明顯的情況下,為解決立即、實質的需要(食物、避難所、衣服……),唯一的辦法是支配並使用別人的財物。

3.2.2 不義地拿走及扣留他人的財物

3.2.3 故意保留借來的財物或遺失的物品

3.2.4 商業上的欺騙

3.2.5 支付不公道的薪酬

3.2.6 以別人的無知或困境作投機生意;哄抬物價等

3.2.7 賄賂

3.2.8 把企業的公司財物佔為己有及私用

3.2.9 偷工減料

3.2.10 逃避稅捐

3.2.11 偽造支票及發票

3.2.12 過度消費和浪費

3.2.13 有意造成私人或公共財產的損失

2409.以任何方法不義地拿走及扣留他人的財物,即使不觸犯民法規定,都是違反第七誡。同樣,故意保留借來的財物或遺失的物品;商業上的欺騙;支付不公道的薪酬;以別人的無知或困境作投機生意;哄抬物價等。

以下各項也是道德上不許可的:投機,藉以作出假象而改變財物的價值,

旨在獲取利益而損及他人;賄賂,藉之改變應依法作出決定者的判斷;把

企業的公司財物佔為己有及私用;偷工減料、逃避稅捐、偽造支票及發票

、過度消費和浪費。有意造成私人或公共財產的損失,都是違反道德法律

並要求賠償。

3.2.14 引領人們走上奴役

2414.第七誡禁止下面的行為或企業:以自私的或意識型態的、商業的或獨裁的任何理由,引領人們走上奴役,貶抑他們的尊嚴,把他們視為貨物買賣交易。藉暴力把人們貶抑到一種生產工具或獲利的來源,這是違反人的尊嚴和基本人權的罪。聖保祿命令一位基督徒主人看待其基督徒奴隸,「不再是一個奴隸,而是一位弟兄……在主內的人」(費16)。

4. 教會的社會教導

4.1 教會對社會經濟事務,也發表其道德的論斷

2420.「在人的基本權利及人靈得救要求時」,教會對社會經濟事務,也發表其道德的論斷。在道德層面上,教會擁有不同於政府的使命:教會關懷公益的現世層面,是因為公益導向至善,亦即我們的最終目的。教會對現世財產及社會經濟的關係,努力啟發正確態度。

4.2 教會的社會教導的歷史

2421.教會的社會教導發展於十九世紀,正是福音與現代工業社會相遇,與消費物資生產的新結構,與社會、國家、權力的新概念,與勞動和財產的新形式相衝擊之時。教會的社會教導,在經濟、社會事務上的發展,証實教會教導的持久性價值,同時証實教會恆常生活而主動的聖傳的真正意義。

2422.教會的社會教導,包括一套理論,其表達是隨著教會依照耶穌基督的全部啟示,在聖神的協助下,解釋歷史過程中的事件時所形成的。這種教導越啟發信友的行動,越能為善意的人所接受。

4.3 反省的原則,判斷的標準,行動的方向

2423.教會的社會教導提供反省的原則,指出判斷的標準,提供行動的方向:

任何認為社會關係只取決於經濟因素的主張,都違反人的本性及其行為。

4.4 以獲利為最終目的是不能接受的

2424.一種以獲利為唯一規則,以經濟活動為最終目的的理論,是道德上不能接受的。無節制地貪圖金錢必然產生敗壞的惡果,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許多衝突的原因之一。

一個「犧牲個人及社團的基本權利,而就合集體生產組織」的體系,

違反人的尊嚴。凡是把人貶抑為純粹獲利工具的作法,就是奴役人,

引人崇拜金錢,助長無神主義的擴張。「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

金錢」(瑪6:24; 路16:13)。

5. 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

5.1 滿足人們的需要

2426.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用來為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生活不只為了生產的增加,利潤或權勢的增加;而應首先導向為人服務,為全人,並為全體人類服務。經濟活動固然以自己的方法主導,但也應在道德範圍內,尊重社會正義,以回應天主對人的計畫。

5.2 工作是責任

2427.人的工作是直接從人按照天主的肖象受造而來,並被召叫,彼此協同、彼此服務,治理大地、延續創造的工程。因此,工作是責任:「誰不願意工作,就不應該吃飯」(得後3:10)。我們以造物主的恩賜及天賦的才能工作,為能光榮天主,並獲得救贖。人藉著辛苦勞力,與納匝肋的木匠,和加爾瓦略山上被釘的耶穌相結合;在某種方式下,與天主聖子,在救贖工程上合作。人每天背著十字架,在他被召叫所盡的職務上,表示願意作耶穌的門徒。工作在基督的聖神內可以是聖化的方法,並給現世的事務帶來生機。

5.3 工作首要的價值是在於人自身

2428.在工作中,人行使並完成一部分銘刻於其本性的潛能。工作首要的價值是在於人自身,他是創作者,也是受益者。工作是為了人,而不是人為了工作。

每人應該能從工作中獲取維持自己及家人生活的資源,並為人類團

體服務。

5.4 創業的權利

2429.每人都有創業的權利;每人都應合理使用其才能,為能對全體都享用的富足有所貢獻,並為獲取其努力的正當成果。應留意遵守合法當局基於公益所訂的法規。

5.5 談判

2430.經濟生活引發各種不同的利益,往往是彼此對立的利益。這樣,說明了為何有衝突的出現,而這些衝突是經濟生活的特色企業的負責人、薪資階級的代表,如工會的代表、以及有時候可能有政府的官員,將盡一切努力,藉尊重社會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的談判,化解糾紛。

5.6 國家的責任

2431.國家的責任。「經濟活動,尤其是市場經濟活動,無法在制度、司法和政治的真空狀態中展開。反之,它假定了一些條件:如對於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確實保障,穩定的幣制,以及有效率的公共服務。所以,國家的首要任務,乃在於給這些安全條件提供保証,使得那些從事工作和生產的人,能享受其勞動的成果,並因此而受到鼓勵,願意誠實而有效地去工作……國家的另一任務,在於監視、督導經濟方面人權的實行狀況。不過,這方面首要的責任不屬於國家,而屬於組成社會的機構,以及各種不同社團和協會」。

5.7 企業負責人對社會應負的經濟與環保的責任

2432.企業負責人,在社會面前,應承擔他們的工作對社會應負的經濟與環保的責任。他們應考慮到人群的福祉,而不應只顧利潤的增加。當然,利潤也是必要的。利潤得以實現投資,保障企業的前途,也保障就業。

5.8 工作和就業的機會

2433.工作和就業的機會應向所有的人開放,不論男人或女人、健康者或殘障者、本地人或外地人,都不得有所歧視。就社會這方面來說,它應按照環境而協助國民獲得工作及就業。

5.9 公道的薪酬

2434.公道的薪酬是工作應有的成果。拒絕發給或不按時發給薪資可以構成嚴重的不義。為衡量公平的酬勞,應同時考慮到每人的需要與貢獻。「工作的酬報應當使人按照各人的任務、生產技能,以及企業的情形與公益,相稱地維持其自身及其家人的物質、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雙方的同意並不足以表示薪資總額是合理的,在道德上是正當的。

5.10 罷工

2435.當罷工 (strike) 為得到相稱的好處成為不可避免、甚至必需的辦法,則罷工在道德上是合法的。如果有暴力相伴,或所要達到的目標不直接與工作條件相關,或與公益相反,則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5.11 社會保險機構。失業

2436.不給社會保險機構,償付合法權力所規定的費用,是不公道的。

失業為受害者幾乎常是對其尊嚴的打擊,並對生活的平衡是一種威

脅。除了對當事人是一種傷害,對其家庭亦生出許多危險。

摘自:

http://www.cathlinks.org/

http://www.cathlinks.org/ccc-toc.htm

http://www.catholic.org.tw/bibl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