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maker
未來人才=社會創新人才
未來人才=社會創新人才
我們在籌備changemaker計劃的時候發現,全球人才培育的重點大多是「社會創新」,不管是OECD對於未來教育的倡議,或者全球頂尖的獎學金(例如Gates Cambridge Scholarship),都希望能夠為整體社會培育下一代的Changemaker;也就是利他、曾經有公益服務經驗、有團隊合作領導的能力、願意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的人才。
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案例。也鼓勵臺灣高中生能夠延伸教室學習,對接真實社會,與團隊合作領導,成為有實際解決問題經驗、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的利他人才。
Changemaker:Changemaker High School
Project :S.W.A.N Wash Bridge Project (美國)
#計畫發起時,參考的實作案例。
【社會問題】淹水
【重新定義社會問題和後果(重要性)】
學校附近的地段容易淹水,影響到社區周邊學生與居民約1,000人的用路安全、生活與生態環境。
【擴散影響力的解方】
Changemaker高中的學生,注意到上學途中的淹水路段,希望能解決社區的用路安全問題。
一開始他們只想要搭一個木便橋,接著經過建築設計以及橋樑工程的專家回饋後,修改成為更穩固的水泥橋設計。他們透過老師的協助,聯繫社區組織、議會代表,提出正式的社區發展申請書,在2016年的時候爭取到經費。2017年他們完成更完整的公園規劃,建造人行陸橋、人行道、車型減速坡、防撞桿,以及部分滯洪池。
橋樑計畫完成時,已經結合了學校、社區、許多策略夥伴。
隔年雨季勘查,由學校推進「計畫優化」,結合課程與社區居民,合力募集優化方案所需的石塊和預算,接著進行整地,完成了水道改善與四個滯洪池。Trees for Tucson與Conserve2Enhance等在地環保組織也加入合作,專業規劃環境復育,提供種植原生物種的耐旱植物、樹種、工具,指導種植的密度、分布,以水土保持與生態公園的角度,營造Swan Park。
照片與案例資訊來源:https://changemakerhighschool.org/real-world-impact/
Changemaker:Joshua Williams
Project :Joshua’s Heart (美國)
#美國白宮社創大獎(Champions of Change Award) 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社會問題】飢餓
【重新定義社會問題和後果(重要性)】
美國一成的家庭沒有食物保障,這些家庭多為拉丁裔或黑人族群,家庭收入在聯邦政府設定的貧窮線邊緣。飢餓連帶影響孩童的身長發育、教育發展。
【擴散影響力的解方】
Joshua Williams 在4歲的時候,注意到路邊一名無家者,他發現食物、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他說服媽媽和阿姨幫助他成立基金會,提供希望盒子(Hope Box),裡面放了食物、衛生用品、一句鼓勵的話,分送給社區裡的無家者。此外,也開展教育活動,協助無家者找到方法徹底解決飢餓與貧窮問題,打破「低教育水平-貧窮-飢餓」的惡性循環。
十五年後,Joshua成為一名大學生。組織已送出490萬份餐,募得300萬美金(近一億台幣)經費,幫助超過60萬名有需要的人。獲得聯合利華、百事、迪士尼及許多食品和消費品公司的支持。
Joshua的想法是,他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但是一件事如果要成功,組成團隊會是關鍵。不能什麼事都自己來。他在一開始先去找社創組織、想要加入,但是他發現一般的社創組織都要求志工年滿16或18歲。後來他自己成立基金會,在成立的時候就排除掉成員年齡的限制,歡迎各個年齡層的志工一起加入。
他特別強調團隊合作的精神。組織現在已經有50,000名青少年志工,4,000名成年志工。基金會內部成立「青少年指導委員會」,由青少年分享領導經驗與工具,包括如何設計活動、募款、公眾演說等。同樣的經營模式也擴散到另外7個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居住、教育等全球性議題。
Changemaker:Garvita Gulhati
Project:Why Waste? (印度)
#印度最大的青少年倡議行動
【社會問題】水資源匱乏
【重新定義社會問題和後果(重要性)】
如果每個人都有水,未來將不會有戰爭。節水不只打造安全的現在,更可以創造有保障的未來。
【擴大影響力的解方】
Garvita Gulhati在15歲的時候知道印度面臨水資源匱乏,決定做一點事。她和朋友成立了Why Waste? 第一步先拜訪Bangalore地區的餐廳,推廣「餐廳提供飲水只加到水杯半滿」,同時在社群媒體推廣「半杯水行動」#GlassHalfFull。這個行動獲得巨大迴響,促使「印度全國餐廳協會」也加入行動行列,每天節省了140萬公升的餐廳用水。當時社群媒體的觸及人次達到200萬。
「半杯水行動」接著幫助同齡青少年探索自己的社創能力,在38間學校舉辦社創周聚,每周進行一次社創故事分享,也與媒體合作每月一次的社創故事專欄,觸及250萬名學生。
她的想法是設計簡單的行動(例如:半杯水行動、說故事、水足跡APP),讓概念分享、讓資源線上化容易普及。每個人都容易操作,獲得第一手經驗,成為改變的一份子。這個行動進一步獲得國際認可,包括聯合國青年組織(UN Youth)、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ED、IKEA基金會、Uber等都成為Why Waste?的策略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