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优陀那经讲解

第4课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优陀那经》。这部经共有三十三品,我们正在讲第一品。

《优陀那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初转法轮时所讲的教法,属于四谛法门。对我们来说,这部经文的内容相对简单,我曾想这次讲解是否过于简单,但从大家最近的讲考来看,讲得不算特别简单,也不算特别难。总体而言,大家都能认真投入学习,如果大家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相信你们在汉文水平和对佛法教义的理解上都会逐步提升。

之前刚给你们藏族讲的时候,我有点不习惯,你们可能也有点不习惯,现在切换到一个比较契合的频道后,我们之间越来越相应了。有些汉族人对闻法特别希求,信心非常强烈,但因为各种因缘,无法到场聆听。不过,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大家不再依赖于单一的方式来接收教法,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工具方便地获得这些佛法。《优陀那经》虽然看似简单,属于第一转法轮的教法,但实际上,对我们的相续也许最有帮助。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在心相续中生起无常观,那么修任何法门都变得轻而易举。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这部经文的内容比较好懂,但它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许多前辈大德经常引用《优陀那经》中的教证,足见它的重要性。因此,希望大家怀着欢喜心去认真听闻。在如今这样浮躁的世界中,我们有缘聆听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述的教法,在百千万劫当中都非常难得,以后是否有这样的机会也很难说。有信心的人,建议将音频好好保存。

尽管现代社会发达的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要警惕,假如未来某个阶段出现突发状况,比如战争、网络崩溃等,我们可能会失去这些依赖。因此,对世人来讲,积累财富很重要,而作为希求解脱的人,更应重视佛教的法本和学修资料的保存。

至于讲课的时间安排,我们每天大约讲一个小时左右。课前课后的念诵也很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最重要的念诵基本都包括在内了,如《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以及受过密乘戒的人平时在有意无意间违犯过三昧耶,需要在护法、空行面前忏悔和酬谢时所念的仪轨等。

而且,在我们课前课后的念诵中,都在使用转经轮,这在无形间就积累了许多资粮。大家都知道,乔美仁波切以及其他许多大德常提到,观音心咒的转经轮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一天只花半小时用转经轮,其功德利益也是用分别念无法揣测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深对法义的了知,另一方面要真正生起对佛法真理的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认为,佛教徒学习佛法与世间人学习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世间的各所学校都能了解一些知识,而佛法的学习则不仅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了悟,它对我们的相续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够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痛苦、超越轮回。因此,我们学习佛法的态度,与世间的学习知识应当有所区别。

今天,继续讲解《优陀那经》中无常品的偈颂。

守夜夜漫长,疲者路漫长,

不知法凡愚,轮回路更长。

对于守夜人来说,夜晚十分漫长;作为赶路的疲惫者,路途极为漫长;而对不知佛法真理的凡夫愚者而言,轮回之路则更为漫长。

在《大智度论》以及其他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说法。对于那些守护夜晚的人来说,夜晚是非常漫长的。过去看守夜晚的人,时刻都需要保持警觉,夜晚于他们而言似乎漫无止境。如今,有些在宾馆上夜班的工作人员,每隔一小时都要巡逻,因此,对他们来说,守夜的时光往往格外漫长。作为身心疲惫的赶路人,也会觉得路途尤为漫长。对于那些不了解四谛等佛法真理的凡夫愚人来说,轮回之路更是漫长。

在注释中讲到此偈颂背后的公案来源:比丘们在闲谈时有人提到,最漫长的是什么?有些比丘说是守夜人,因为他们会觉得夜晚漫长;有些比丘说是赶路者,因为对于身心疲惫的人来说,路途漫长。佛陀知道后指出,虽然这看似漫长,但其实对那些不了知佛法的凡夫而言,他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日更为漫长。

在另一个公案中讲到,有一次,一位天神向佛陀请教,究竟是守夜人觉得夜晚漫长,还是赶路人认为路途漫长?佛陀回答说,未曾接触佛法的凡夫,其轮回之路最为漫长。佛陀随即宣说了这个偈颂。

另有一种说法,波斯匿王因失眠而觉得夜晚漫长,他向佛陀请教时,佛陀为其开示了这段教义。

有些具体情节,我不一定记得很清楚,你们不妨参阅藏文注释,在注释中的讲述是准确的。

我看到其他地方提到,佛陀曾对四众弟子讲过,在四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睡眠少、醒觉多。哪四种情况呢?首先,第一种情况是男人想念女人;第二种是女人想念男人;第三种是盗贼,害怕被他人抓住。这三种情况都表现出醒觉的时间较长,睡眠的时间较少。还有一种情况,当修行者精进于佛法时,醒着的时间也会自然增加,睡眠的时间相对减少。

前三种情况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最漫长、最难熬的其实是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状态。我们在轮回中感到疲惫不堪,却又无法领悟佛法,因此,轮回的道路对众生而言显得尤为漫长,轮回的旷野无边无际,众生在其中确实显得格外可怜。

佛陀讲的这一教义,深深打动了一位婆罗门,他感到非常触动,想寻求解脱,但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于是他前来询问佛陀:“未来将会有多少佛出世?”佛陀回答说:“未来将有恒河沙数的佛相继出世。”婆罗门听后,心中有所放松,觉得自己还有时间修行,因此他打算暂时不修行,于是准备离开。

离开后他又想到,刚才问了未来佛的状况,为什么不顺便问问过去佛的状况呢?于是他又折返回去,再次向佛陀请教:“那过去有多少佛出世呢?”佛陀回答:“过去也有恒河沙数的佛已经出世。”婆罗门听后,深感错过了机会,因为过去已经有那么多佛出世,但自己却没有解脱;即使未来仍有无数佛出世,但若继续放逸不修行,自己依然无法获得解脱。于是他深感后悔,向佛陀请求出家,最终得果。佛陀得知这其中因缘后,便向四众弟子宣说了这个偈颂。

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在某些时候,等待的过程极为漫长,比如偈颂中提到的守夜人或赶路者。然而,对于凡夫来说,轮回的时光才是最为漫长的,为什么呢?因为轮回中充满痛苦,凡夫如若不了知佛法、追求解脱,便会在承受痛苦时感觉煎熬,很难度过。

曾有人请教爱因斯坦,相对论讲了些什么,他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如果你坐在火堆上,即便时间很短,由于极度痛苦,你会觉得时间异常漫长;而如果你坐在最喜欢的人身边,尽管时间很长,你却会觉得它飞快地流逝。” 

其实,归根结底,外境与我们的心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感到难以忍受,几天的时间也可能会像数年般漫长,特别痛苦;而如果我们感到快乐,像身处天界那样,纵使经历万年,也会觉得时光转瞬即逝。轮回的道路显得特别漫长的原因正是如此。

《中观四百论》提到:“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意思是说,轮回的苦海无边无际,凡夫沉溺其中,不知取舍,怎能不感到畏惧?

因此,如果我们在轮回中生活得很快乐,未曾感受到轮回的漫长,那可能说明我们内心并未真正生起出离心。若我们明白轮回的本质是大苦海,或者说轮回的底色便是痛苦,那么即使时间短暂,我们也会迫切地寻求解脱。

我常在想,为什么许多古代大德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起初也只是普通的凡夫,但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舍弃轮回,追求解脱。这让我意识到,尽管我们每个人在外貌上相似,都是有眼有鼻的,但其中却有显著的差异——有些人天生善根深厚,有些人则具备极为超凡的精进力。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些人能够迅速前行,而有些人却始终在后面无法赶上,这种差异,正是源自我们精进的力量与善根的不同。

我有子与财,愚者由此惑,

内外皆无我,何子复何财?

拥有子女与财富,会让愚者由此迷惑。但在胜义谛中,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没有“我”的存在,既然“我”不可得,又何谈子女与财富呢?

世间人如果拥有子女和财富,就会感到满足。如果没有子女,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家族传承已断,感到非常可惜。而如果没有财富,生活也会变得困难,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因此,许多世间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往往看他是否拥有子女、房子、车子,银行存款是否丰盈等。对世间人来说,财富和子女最为重要,然而,从修行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却是愚昧的。愚者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忽略了来世的命运,眼中只有此时的财富和亲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世俗的标准并不合理,反而是一种迷惑。为什么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你的财富和子女在死时无法带走,对你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所谓的“我”了不可得,跟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没有差别。若内内外外寻找“我”都不存在,那“我的子女”“我的财富”又怎会存在呢?这是不成立的。

这个偈颂背后的公案是,有一位名叫“欢喜”的商主,家庭富裕,拥有八个儿子、金银财宝、仆人仆女等,但他内心很傲慢,有强烈的我执和我所执,最终因为放逸,生病死去。由于他在生前为家人造了许多恶业,死后堕入恶道。佛陀知道此事后,便为四众弟子宣讲了这个偈颂。

另一个公案中也是一位名为“欢喜”的商人,他极为吝啬,连乌鸦都不愿布施。他的儿子名叫“旃檀”。因为生前吝啬,他死后转生到特别卑贱的家庭中,由于前世的业力,成为低贱的乞丐,到处乞讨为生。当他行乞走到自己前世的家门口时,原本想乞讨一些食物,却被守门人打伤。佛陀得知此事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在这个世间,拥有子女和财富,被许多人视为生命中的最重要。然而,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随顺世间,承认世间的规则和标准,月称论师也曾如此教导,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如果我们真正追求佛法的真理,那么应该明白,世间一切终究是空性、是虚幻的。

当然,我们若不分场合地谈论空性和最高深的法,未必合理。作为大乘佛教徒,在自相续中具有中观的高见,这非常好,但在日常言谈举止或待人接物的过程中,随顺世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在如今的时代,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其他传承的修行者,都应尽量与时俱进,顺应世间的变化。这对佛法的弘扬至关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尤其是在这个AI迅猛发展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资具、所希求的目标等。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说,若一味远离尘世中的一切愦闹之事,专心静修,虽然对某些修行者而言,这是最上等的修行方式,就像藏传佛教的一些前辈大德,会选择在深山或山洞中闭关修行,对于他们来说,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是完全不需要的。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当今世界各方面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否则,未来我们很可能无法跟上世界的脚步。

不知你们是否留意,最近的新闻中提到,雅鲁藏布江下游正在建设一个非常庞大的水电站,投资高达1.2万亿元,数字之巨大令人惊讶,甚至超过了长江三峡的投资金额。许多人在评论时提到,随着AI时代的到来,高海拔地区可能会成为适合芯片制造和运作的理想地点,因为该地区气温相对较低,相对凉爽的环境对芯片的工作非常有利。而在一些高温的城市,这种高能耗的AI工程会面临更多挑战。因此,位于藏地的数据中心有可能在未来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众说纷纭,各种观点都有。

这个背景说明了一个问题:如今,AI技术刚刚开始萌芽,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翻译工具、资料查询工具,如Claude、DeepSeek等,都在激烈竞争。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遭遇一些损失。到时,谁能善加利用AI工具,谁就能够在诸多领域的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虽然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世俗,但如果我们完全闭门不出,忽视世界的发展,很可能会与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渐行渐远,导致将来佛教的发展与佛法的弘扬会面临一些问题,因为当我们眼巴巴地看着全世界的人类都在使用高科技工具时,自己只能处于落后与被动的境地。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散乱于这些方面,否则,当短暂的生命耗尽后,离开人间时,自相续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无常观都没有生起,死时与普通人无异,甚至还不如不学佛的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掌握分寸。

百千多种姓,一切诸男女,

精勤积受用,皆归死神掌。

世间百千种姓的所有男女,生前精勤地积累财富受用,死时却无法带走毫厘,皆归于死神掌控。

“百千”意味着数量非常庞大,“多种姓,一切诸男女”表示各种不同的种姓和所有的男男女女。印度智铠大师的注释中解释得比较直白——“男”就是男人,“女”就是女人。(众笑)

我最近翻阅了莲花生大士《真实名经》的注释,就像智铠大师的注释一样,印度大德的注释多为逐句逐句地解释。例如,“复次具德金刚持”一句中,莲师将“得涅”解释为“复次”,这原本没有太多意思,但莲师在注释中,竟然从九乘次第的角度进行阐述,比如声闻乘的“得涅”是什么,缘觉乘、菩萨乘、阿底约嘎的“得涅”分别是什么。而且,莲花生大士依照一些传承的观点,在阿底约嘎之上还提出了绝底约嘎、央底约嘎的概念。本来在我们看来,“得涅”好像没什么可发挥的,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解释。莲师当年在尼泊尔的阿苏拉山洞中造了《真实名经》的注释,在所有《真实名经》的注释中,莲师的注释十分重要。这其中,莲师是这样解释“得涅”的,你们方便时可以看看。

回到偈颂中,世间的男男女女为了积累财富,往往不择手段、不顾后世,做各种辛勤劳动,但在临终前,所有的金银珠宝等财产只能全部交到死神手中,自己无法带走。这就是世人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个偈颂背后的公案是:佛陀时代有一位商主,他去外面寻找财宝,积累了大量财富。最后一次,他准备迈入自家的门槛,在这时突然死去。他所有的财富,在他死后被国王收走了。佛陀在知道此事后,宣讲了这个偈颂。

世间人往往用尽各种方法积累财产,但实际上,一生中自己能真正用到的财富非常有限。我们常说财产由五家共用,一些独居的老人虽然拥有不少财富,但却无人能够与之分享。没钱的人,在去世时没有任何贪恋,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但拥有财富的人,最终自己无法处理,很多财产只能交给死神。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中,丈夫不告诉妻子银行密码,妻子也不告诉丈夫银行卡号,结果在他们死后,银行成为受益方。按照一些银行的规定,如果账户长时间无人使用,银行有权收回资产,比如像瑞士银行等西方银行,有许多大佬将钱存入其中,最后这些人离世或被抓后,他们的钱就只能归银行所有。这样一来,世间人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往往无法自己享用,最终由死神掌控。这也是无常的体现。

因此,佛陀在《善生经》和《杂阿含经》中提醒我们,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分为四份:一份用来供养,一份用于布施,一份可以投资,一份自己使用。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财富,才是明智之举。

积际必耗尽,高际必坠落,

聚际必分离,生际必死亡。

积聚的财富终将耗尽,高耸的建筑必将倾塌,聚集的亲友定会分离,活着的人们必定死亡。

在《大圆满前行》及许多教法中,都清楚地讲述了这无常四际。

“积际必耗尽”,积聚的所有财富最终都会耗尽,这主要是从人们所享用的资具方面来讲的。

“高际必坠落”,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建筑、高楼大厦,都终将倒塌。就像曾经的美国世界贸易中心,一百一十层高的大楼在“911事件”中被摧毁。虽然这是人为原因,但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所有建筑物同样会毁于一旦。因此,住所也是无常的——某些注释将其解释为人的身体,身体最终也会衰败、崩塌。

“聚际必分离”,亲朋好友的聚集同样是无常的。虽然现在大家欢乐团聚,享受彼此的陪伴,但不久的将来,各自都会纷纷离开。

“生际必死亡”,无论我们如何珍惜生命,所有活着的人终将面对死亡,无法逃脱死主的突袭。

这个偈颂背后的公案是,从前在舍卫城有四位商人,各自有着不同的执著:第一位商人特别喜欢积累财富,重视赚钱;第二位商人特别重视住宅,可能整天忙于修建房屋,就像有些喇嘛和觉姆,舍不得花钱,把钱攒下来装修房子;第三位商人非常看重与亲朋好友的团聚;第四位商人则极为注重延长寿命,想方设法追求长寿。

后来,这四位商人都遭遇了无常——特别喜欢赚钱的商人,他的财富被国王夺走了;重视住宅的商人,他的房子在火灾中被烧毁了;注重家庭团聚的商人,他的亲朋好友也各自分散了;至于想要长命百岁的商人,最终也死了。看到这四个人遭遇的无常,佛陀便宣说了这首偈颂。这是一种说法。

其实,这其中佛陀讲述的每个道理,都有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世间人确实如此,有些重视积累财富,有些重视房屋。我记得二三十年前,在摩尼宝区,有一位道友在学院待了五六年,在这期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修房子,最后房子修完了便离开学院了。我经常讲他的例子,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佛陀在舍卫城,有一位母亲,她唯一的儿子不幸去世。这位母亲悲痛欲绝,发疯似地跑到佛陀面前,恳求佛陀让她的儿子复生。佛陀对她说:“我可以救活你的儿子,但有一个条件,我需要一个火种,你赶快去寻找,它必须是从未死过人的家中带来的。如果你能找到这个火种,我就能让你的儿子复活。”这位母亲满心希望,开始挨家挨户地问是否有死过人。显然,哪里都找不到这样的火种。

我们今天在座的人,家中从未死过人的有没有?应该不会有。每个人总会有爷爷奶奶、父母、亲朋好友等亲人离世,我们无一例外都会经历爱别离的痛苦。因此,她根本找不到这个火种。她最终明白,无常是生命的常态,死亡是自然的规律,不仅是她的儿子,实际上每个人终究都会面临死亡,她的心得到了宽慰。佛陀由此宣说了这个偈颂。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经历家人去世、房屋倒塌或被拆迁的情况——不知道我们学院的房子拆不拆,那天说要拆掉一千多栋房子。如果这些房子真的要被拆除,大家也不必太伤心,因为“高际必堕”。

如果钱包丢了也不要太难过。前几天我们有个亲戚,他丢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万五千块钱。他几乎快疯了,马上去派出所查看监控。结果发现,他的衣服放在那里时,有个人头蒙得严严实实,把钱包里的钱拿走了。派出所也没办法帮他找回钱,他非常伤心地说:“哎哟,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世间人往往特别执著亲人、财富、地位等,比如有些曾经风光的领导,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落马,从而陷入极度的绝望。如果稍微懂得这些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无常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记得在我们学校的初中九年级毕业典礼时,老师让我给同学们讲个简单的窍诀。我当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窍诀,但佛陀教过我们无常四际: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积际必尽。”

这四个法则非常重要,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难以避免这些现象,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无常发生得更快。

现如今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编造各种各样的新闻与评价。流量意味着钱,所以他们为了吸引眼球,稍微听到一些事情,比如关于某个官员的消息,马上就会凭空捏造,附上各种图片和文字进行抹黑。这样的行为显然不符合法律程序。

按照法律规定,如果一个人被指控贪污或者其他道德问题,必须先通过公安立案调查,然后经过检察院起诉,再由法院判决。只有经过法院的判决,才能认定某人是否犯了罪,是否有偷盗或贪污等不法行为。在此之前,任何关于这个人的言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设,不能轻易传播。

尤其是在中国,如果某人被抓捕,往往新闻媒体会在当天就大肆报道,但很多时候这些新闻只是商业操作,甚至有些自媒体以政府名义发布内容。真正的法律程序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周甚至更长。国际上也是如此,只有法院判决过后,才能认定某人的罪行。但现在,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媒体和网络上就铺天盖地地报道,这样的现象从世间法角度来看,实在不合理。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会伪装成政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来赚人气。我看到有些佛教徒和修行人,常常人云亦云,盲目评价他人。这种行为其实应该谨慎对待。如果一个人确实被法院判定有罪,那么我们可以依据判决来评论;任何人在未经法院判决之前,你就贸然发表评论,一旦被追究,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一些世间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很多事情并不如法,也不合法。从佛法层面而言,诽谤、诋毁他人的过失非常大;从世间法角度来讲,在法院没有判决之前,任何言论都只是一种猜测和估计。在因明学中,这类现象被称为“伺察意”,即一种不确定的假想。作为学过因明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避免陷入误区。

生际必死故,众生皆趋亡,

善恶之果报,随业如影形。

由于有生必有死,众生终究皆会趋向死亡,只有善恶果报随着业力形影相随。

此处接着前面的偈颂说,由于有生必有死,所有众生最终必定趋向死亡。因为众生都有生,生灭之法都是有为法,而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所以,作为有为法的众生,最终也会走向死亡。那么,死后是否一了百了呢?不是。死亡并非终结,随着善恶的果报,业会如影随形——如果造善业,则会得到善趣的果报;若是造恶业,则会得到恶趣的果报,因果不虚。

此偈颂背后的公案是:波斯匿王的妻子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眼泪湿透了衣服和头发。为了自己的王妃,他去见佛陀,告诉佛陀说,自己宁愿舍弃一切,包括大象和王位等,也不愿失去王妃的陪伴。佛陀为他宣说了这个偈颂,给他开示不必如此悲伤。

在某些地方,人们面对亲人去世时,常会大声哭泣。我以前看见有些觉姆,家人离世时“呜呜呜”大声地哭,好几个人都拉不住。其实这种习惯不好,尤其是修行人若在这种时候哭得太厉害,说明对死亡无常的修习不深刻。即便是因为父母或兄弟姐妹去世而伤心难过,实在忍不住想哭,也不要大声哭,可以默默地哭。

波斯匿王虽然是佛陀的弟子,修行也颇为不错,但当他面对王妃的离去时,依然难以克制内心的悲伤。所以,完全不哭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修行者,哭泣并不会为死者带来更多的意义。许多伟大的修行者们,早已超越了对亲友的情感依赖。从世俗的角度看,这些修行者似乎缺乏情感,但其实他们并非麻木或冷漠,而是修行达到了某种境界,能够看透生死无常。当然,世间也有一部分恶人,对任何事都没有知觉。

积恶堕地狱,造善趋乐道,

其余修道者,漏尽得涅槃。

众生积累恶业会堕入地狱等恶趣,造作善业会趋入善趣,其余修道者则通过修习随解脱分善业,证得无余涅槃。

造了十不善业等恶业的众生,最终会堕入复活、嚎叫等地狱。地狱纯苦,没有任何快乐。而造善业的人,比如布施、持戒等,则会趋向善趣,享受善道的果报。所谓“乐道”,就是指人天善趣。除了造普通的善业之外,其余修道者还会修一些较高的无漏善业,如大乘行人修大空性、修菩提心等,小乘行人修道谛等,这类修行可以帮助行人灭尽烦恼,最终获得涅槃。

这个偈颂背后的公案是:佛陀时代,某地遇到一场瘟疫,导致许多人死亡,就像我们之前经历的新冠疫情一样,死伤无数。佛陀通过天眼看到,那些造恶业的众生,死后堕入地狱,而造善业的众生,有的转生到天界或人间,还有一部分修习佛法的人,证得了无余涅槃,获得解脱。

大家都知道,善法分为随福德分与随解脱分两种,转绕、磕头、修曼茶等善法,都是非常好的行为,但如果没有以出离心摄持,它们只是善趣之因。如果真正想要获得解脱,就必须行持随解脱分善法。我们看能否通过密法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若能如此,世间之事将不再对我们具有吸引力。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修行中观和般若,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来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虽然我们当下未必能像一地菩萨那样完全开悟,但就像麦彭仁波切在相关论典中讲的,若能达到加行道中认识空性智慧的境界,我们就不再会堕入恶趣。到那时,对虚无缥缈的种种世间法,我们将不再有任何兴趣。所以,这种业是纯善的。

作为修行人,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在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了这么好的教言,应该非常认真、有深度、有力度地去实修。表面上浅尝辄止的学习和观修,未必能够获得深刻的改变。比如,修空性时,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中观的教义,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拥有不被他夺的定解和智慧,到那时,即使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你面前,引导你进入其他的路,你的心都不为所动。正如仁达瓦尊者在《入中论》注疏后面的偈颂中所讲,在所有修行中,最重要的是得到漏尽涅槃。

诸佛与独觉,乃至佛声闻,

尚且舍此身,凡俗何足言?

诸佛与独觉,以及声闻等圣者,最终都会舍弃这个身体,更何况是凡夫俗子了?

在整个世间中,无论是佛陀,还是修十二因缘的独觉,或是修人无我的声闻,最终也都会舍弃自己的身体,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不必说了。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

在《前行》中,作者让我们观察器世界与有情世界的无常,例如高僧大德和世间君主的无常等。在提到高僧大德们的无常时,就包括了佛陀、菩萨、声闻,以及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藏地的诸位大成就者、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等。因此,本文提到的无常,也正是在揭示这一现实:无常降临时,谁也无法抵挡。

当琉璃王发动军队灭绝释迦族时,目犍连尊者将部分释迦族的人安排在不同的地方,将两个人藏在月亮上,两个人藏在大海深处,两个人藏在须弥山的山间,还有两个人放在自己的钵盂中。然而,释迦族的灭亡无法避免,这些人最终都死了,《前行》说,他们全部化为血水,未能逃避无常的降临。佛陀后来在宣讲这个偈颂时,八万人获得了圣果。所以,尽管佛力不可思议,但业力无法超越,当无常真正到来时,连佛陀也无法阻挡。

有时我们会念《长寿经》、长寿咒,接受长寿灌顶等。诸佛菩萨与咒语的加持固然不可思议,但如果一个人的业已成熟、寿命已尽,即便药师佛亲自出现,也无法改变。

前辈高僧大德和上师们,到了某个年纪时也会示现圆寂,这更说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恒常不变。

这个偈颂与接下来的偈颂,注释中是一起讲的,它们是同一个公案。

天空或海洋,深山缝穴中,

无论住何处,皆不能避死。

即便住在天空、海洋或深山的缝穴中,或无论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避免死亡。

当死亡来临时,无论我们是住在天空中、海洋深处,还是藏身于山王的缝隙中,都无法逃脱。

以前在王舍城,有四个婆罗门兄弟,他们拥有强大的神通,拥有触摸日月、翻转山河的能力。当他们知道自己将在七天之内死亡时,决定通过各自的方式躲避死亡。

他们四兄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大哥选择藏身于大海深层不上不下的地方,认为死神找不到他;第二个兄弟藏在须弥山的中央,认为死神无法进入;第三个兄弟飞翔于空中,认为死神无法找到他;第四个兄弟则藏在都市密集的人群中,认为死神无法发现他。

然而,七天后,飞翔在天空中的人坠地而亡;藏在人群中的人突然暴死;其余两人也都相继离世。佛陀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讲述了这个偈颂。

其实,当死亡来临时,无论我们藏在什么地方,或是看多少医生、吃多少甘露丸或长寿丸,都不一定起作用。正如义净法师翻译的《无常经》中所说:“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这部经篇幅不长,我曾经对照过藏文,翻译得很不错,大家可以在方便时参阅。

那么,既然整个世间都会被无常吞噬,找不到不死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大家要好好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