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孔子的《论语》。
现在正在讲第二篇《为政篇》。任何一个政治家、文学家或者科学家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作品。这一篇主要是讲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他治理国家时的一些零散的思想片语。
***孔子的思想一点都不过时哦!
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圣者,但他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学习是比较稀有的。不管世间上哪个国家的政治家,在位的时候肯定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鲜观点、理念、治国方针等等。但一般来讲,这些人离位以后,基本上这些理念过一段时间就都慢慢消失了。包括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的人,在一生当中看到全世界各个时期的一些有名的政治家在位时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他们的种种丰功伟绩也都记录于史册,人们纷纷踊跃学习。但过了几十年以后,这些书籍几乎都不见踪迹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非常具有生命力,在这么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没有隐没。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00多年前,距今经过各种不同的朝代——从汉地的历史来讲:自夏朝、商朝、周朝……至三国、两晋、南北朝,然后开始隋、唐、宋、元、明、清等等那么多的朝代。比如说在一个朝代当中,会有十个或几十个国王不断涌现。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当中,孔子的思想没有退失,而且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他的思想内涵,说明儒家思想有很坚强的生命力。
顾名思义,大家也应该非常明白,实际上《论语》的经历跟其他的格言著作也比较相同。像《易经》、《道德经》,尤其是《道德经》,受不同朝代统治者的思想所影响,中间也改过300多次,也有这样的说法。孔子的《论语》有很多的出土版本,因不同朝代、不同的国王、大臣等通过各种手段的影响,儒家思想也有一些变化,当然改动不是特别大。有些学者从中不断地对照,很多版本的文字是有所不同的。
汉地很多朝代的政治思想、社会状况是完全不同的。像唐朝的很多皇帝算是比较开放的。在宋朝时期,历史上还是留下了很多特别保守的封建思想,包括当时所有女性必须要裹小脚。我们小的时候也会看过一些这样的老年人,为了不让脚成长,从小的时候会把脚用各种布包起来,这样脚就不能长大,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她们走路时就像残疾人一样,非常可怜。但是当时的国人看到女人的小脚,却当作美女的最好标志。
诸如此类,在历史上因统治者的思想不同,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这样一来,有些人可能想:作为一个佛教徒,儒教思想有什么可讲的?认为孔子的思想没有灵活性,很呆板、僵硬;而有些人认为应该多学一下,五明也好,外道也好,都可以学习,也有这种说法。
但不管怎样,其实多学一点不同的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大家学习孔子的《论语》思想时,不仅仅是看偈颂和原文,还要多翻阅一下其他注解。我看到蕅益大师的注解稍微有点古老,但还是比较有深度的。钱穆的《论语新解》前面是分析,后面有白话的解释。还有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之前我在开始讲时很想好好地研究《论语》,下载了三十多本相关的书籍。但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因为很多的学者对《论语》的解读不同,领会也不同,不过各种注释看起来还是很好的。
其实大家对古文的解释方法都有所不同。像蕅益大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教大师,他撰著了《阅藏知津》,为整个《大藏经》作了翻译和介绍。而且他对比较大的经典都有注疏,所以以前内地的一些佛教徒,也会去研究、学习这些注释。
我想只要学习《论语》,对你的相续不会有害的。因为在读《论语》的过程当中,应该清楚在很多方面孔子的思想也是有一定的灵活性,没有那么死板。而且里面还有更一层深邃的意思。我不敢说像佛经一样,但至少古人的这种思想,慢慢理解,远远超过现在一些浮躁的分别念文字,应该说很多方面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原文的同时,要多翻阅一些不同书的解读,不能仅听讲者讲,或只看一种解释,这样理解不全面、不够包容。因为现在网络时代很方便,比如《优陀那经》的注释,现在很多人都会看其他注解。《论语》其实是有非常多的注释,但只有人一两个人看一个注释,这应该不够。
以前的政治家解释《论语》的时候,完全是以统治者的身份来讲,有“外儒内法”的这种说法,意思是很多统治者,对外用儒教思想来统治,比如要求百姓有道德、品质、孝顺等美德,但对内完全是诸子百家当中的法家来管理。法家选人的时候不会选择道德、孝顺等各方面都有教养的好人,只要求这个人听话就可以了,尽管这些人无恶不作,媚上欺下,只要他们一心一意听君主的话,这种人就会被重用。
所以一般法家的这些思想,并不是像平时大乘佛教里面所讲的利他心、菩提心等,或像其他的思想当中讲的那样,对老百姓真心真意的好,不一定招募这些人。那他们找什么样的人呢?如果老百姓与政府作对或反抗,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斩草除根地镇压。所以统治者历来都是将法家的有些思想当作一个政治手段或一种道德文学来解释,这里面也有一些文化、道德和一些政治的思想意义。政治家用以维护自己的政权来学习,可能有些佛教徒会用另一种理念来进行解释。
***大家都要提升学习兴趣!
所以不知道这次《论语》大家学得怎么样,但因为是古文可能稍微记得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这边有些中学、小学的课程安排中有《论语》课程。有时会遇到过古文特别好的老师,一般每天都是凭记忆一边背诵一边讲,讲的时候学生听起来确实很舒服,老师基本上不看书,就在前面走来走去,又接着讲……现在碰到这样老师的时候,觉得很厉害,心里有这样的想法。
也有一些老师每年讲的课全部是同一本书,最后那个书全部都烂了、黄了,但他讲课时也是把书上面的注解念一下而已,根本不解释真正的意义。比如我是初三的老师,每年我带初三的时候,就把这个注解又念诵一下。这次虽然藏族这边没有完整的学习《论语》全部课程,且学习过程中会有个别的一些词和意义很难解释,但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认真地结合其他的思想,多看一下各个方面的书。
关于现在学院的学习方面,那天教务处的堪布也在说,不仅仅是考试,平时热爱学习的精神也要提起来。否则为了考试,为了听课、为了得一个分数而学的话,不一定很好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会看一些世间各种各样比较粗浅的,表面好像很好看,但实际上里面毫无内涵和意义,对自己的相续也没什么帮助的东西。现代网络上的主播、歌手、明星的语言比较容易被接受。能真正将自己的心融入到一些古大德的思想当中并得到养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学习这样的传统文化,其实对我们来讲应该是很有意思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怎样才能发财、涨工资?
有一个人叫子张,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他是比较豪爽、性格外向、不算特别细致,大大咧咧的这种人,比孔子小48岁。他问:学干禄。“学”是请教的意思。“干禄”,“干”是干求;“禄”是名声、官职、发财。意思是子张问:“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当官?”(现在很多人也想升官发财)他应该是一个领导级别的人,想向上爬,提升自己。他就开始问:我怎么样发财?怎么样有福禄(有工资)?主要是钱财方面的问题。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孔子从两方面回答:首先如果你想要得到好的薪资、待遇,应该先多闻,要多多地听取各方的意见、知识。不要孤陋寡闻,什么都不了知、不知道。好像我们经常说的,关在袋子里一样,啥都不知道,迷迷糊糊的。有些人出去回来啥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但孔子的意思是不能这样,应该要多听,好的、不好的各方面都要听。
听完了以后“阙疑”。“阙”意思是有些疑惑的地方,把它搁置一旁,保留在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说你听到的各种意见,要有选择。有一些比较疑惑的,自己也不太清楚是不是真的这部分,就把它放在一处。然后没有疑惑,觉得比较可靠、可信的这部分,你就“慎言其余”,其余这部分尽量小心翼翼地说出来。
你听到的很多,但是要保留一部分,不要把听到的所有事情全部都夸夸其谈地说出去。那样别人可能会对你不尊重,因为你对听到的东西没有取舍和选择。有些人从不分析,不管听到什么都叭叭叭叭地全部说出来,这样不好。听到很多事以后有一部分需要保留在那里,有一部分可以小心翼翼地讲出来,这样就“寡尤”。“寡”是很少,“尤”是不会有很多的错误。这样对你来说不会有很多的过患、过失。这是听的方面。
然后是“多见”。你在这个社会上会看到很多事情,也需要多看,不要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孔子的意思还是应该要广闻多学,除非你是天天闭关的人。闭关的人不用到处去打听,但其他人还是要多闻多见。“阙殆”就是不适合的部分暂时保留。你看到的很多事情,不太合适的放在一边,比较适合的就“慎行其余”。意思是除了刚才不适用的那部分保留以外,其余适合的这些事情,你可以很谨慎地行持,小心翼翼地去做。“则寡悔”,这样你就不会后悔,即使有,也很少。
总而言之,“言寡尤,行寡悔”。语言上不要多,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不会有过患,因为祸从口出,说多了很麻烦。“行寡悔”行为上要小心翼翼,就不会有很多后悔的事。
“禄在其中矣”。“禄”是财富、福禄。这些就在命运当中。你要想当官,最好看得多一点,但不要全部都做出来。听得多一点,也不要全部都说出来。我们现在讲的《不放逸品》里的思想好像跟这里有点相同,也是讲你说话要注意,要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只不过名词说法不同。不要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全部说出来,这样不是很好。做事情方面,也有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要有取舍。
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冲动,看到一件事情马上就去做出来。有些可能会效率比较高,有些做出来自己确实很后悔。很多人做投资也好,申请升官位也好,做很多事情都特别激动。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这样实际是不合理的。对语言的观察也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也说过,有些事情沉默不成办,有些事情默言才成办。如果不了知做或不做、说或不说的分寸,光是信口雌黄、信口开河的话,会产生很多的过患。所以做事掌握分寸,察言观色,要“谨言慎行”,这也是以前古人特别重视的。
蕅益大师在其他地方也经常讲“谨言慎行”,说话要注意,做事情也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明哲保身。有智慧的人说话和做事非常注意,这样自己就不会遇到很多麻烦、违缘和痛苦。
当然这是不是稍微有一点偏保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来解读。像我们出家人,确实说话和做事就比较适合孔子的思想。一些官场的人也是很注意的,我们看到现在有官位的领导、公务员,跟出家人的行为一样,很多事情不敢说,也不敢做,他们对自己也有职业、职位的约束。自然而然就比较敏感、小心翼翼。
但这种理念如果是在商界人士面前,可能就有点偏保守、偏传统。因为一般生意人,尤其是西方的经济学,可能说得要多,而且多是一些妄语。比如:我这个产品本来5块钱,跟别人说这个产品原本卖的是135块钱,现在卖给你55块钱。虽然这样卖我连成本都不够,但是亏本也没事,因为就一个了,我还是愿意做付出……。这些都有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古大德也说过,做生意除了邪淫、邪见以外,其他的罪业都集聚在上面。所以官场和商场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言行风格。
《为政篇》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来讲,应该是这样的:这里的子张他很想发财、当官。但是他在行为上,说的也多,做的也多,好多事情都不成功。所以孔子用非常婉转的语言说,你要想发财,就不要说得太多,要老老实实说话。子张可能平时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也不愿意看很多事情。他只是自作主张地做很多事情。这种情况下孔子用婉转的语言对他说:“你还是要多看一点,看到的这些不一定要全部做出来,但要注意地做一点点。你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但也不一定全部说出来,还是要少说一点。”孔子对这个人也是间接的一种因材施教。
***做事要学会变通!
所以一般别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要像孔子一样灵活,这个非常重要。以现在的语言叫变通。一定要会通融,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马上会根据适合他的情况去应对。如果你不会变通,学问再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一定合适。
以前爱迪生的实验室,来了一个某名牌大学学位很高的人,他在实验室目中无人。爱迪生专门给他一个离心的瓶子,里面装着水,然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尽快算出容积量,他倾其所学也没有算出来。因为这个瓶子下面是圆的,上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小的体积。他不管是用圆形公式、正方形公式、三角形公式都算不出来,最后爱迪生笑着把瓶子里的水倒在一个四方形的杯子里,他才恍然大悟。我们现在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学,比如说学中观、学因明。遇到比较直接的问题,你肯定能解决。但是问题稍微复杂一点,你原来学的东西能应用上就很难了。
以前有两兄弟,卖各种各样的瓦罐,瓦罐上面有很多花纹,几百个瓦罐在火上面烧完以后,他们要乘船把瓦罐拉到另外一个岸边。结果船在河面上时出现了狂风,惊涛骇浪。船只摇动的时候,里面的瓦罐全部都毁了。哥哥非常伤心一直哭,弟弟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他去了码头里的市场,看到有很多艺术品。他对哥哥说,你不要伤心,我有办法利用那些瓦罐的所有碎片。然后他们把有花纹的碎片,拉到市场上去作为工艺品来进行买卖,赚了一大笔钱。
我们的人生之路非常曲折,有时一直走在一条路上,以前学的知识也一直在延用,但突然有一天发生变化了,以前的一切都用不上了,就像刚才爱迪生的学生一样。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变数、变化。不管你以前学的因明也好、论语也好,或者戒律也好,遇到这种变化的时候要看怎么样应用?这非常重要。
孔子遇到不同的人的时候,根据这个人的性格、爱好,还有他的追求,马上给他回答。另一方面提问者也得到收获:哦,原来想发财需要这样做。从根本意义上讲,一个真正想发财、想当官的人,需要这些道德条件。如果有了这些条件,很有可能会有提升的机会。我现在遇到很多包括一些干部和领导,他们经常在茶余饭后聊天,某个人升官了,那个人公积金多少钱,那个人的工资是多少,一直这样讲。但是你如果真的想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也许才是对你有利的。
当然我们知道,做成一件事,不一定只是一个因缘条件具足。像古人涉及到命、运、风水、术等很多的因缘。古人经常讲:我有没有当官的命?即使你命里有,但是你这段时间的运势好不好?风水怎么样?你的学识怎么样?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学识就够了,我学得很好、成绩很好,但如果没有命格、没有运势、没有因缘、没有缘起、学得再好也不一定有成就。
人生不能仅用单方因缘来定准。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佛教《俱舍论》中讲:业有花业、白业、黑业。花业很复杂,包含引业和满业,各种业交织在一起。我们只看某个侧面:我的学识很不错、长得很好看、力量很大,只在某方面自己充满信心,结局也不一定好,因缘非常复杂。佛陀常讲因缘的复杂性就是这个原因。
接下来讲官治民。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领导如何让员工听话?
‘哀公’,(春秋鲁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在位27年。国君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他比较关心国人对他是否服从,是否恭敬,这是他提问的目的。他问孔子:要怎么做才能让民众、百姓对我服从,听我的话?一般来说,国君很重视子民是否听话。不仅国君,一般领导人对下面人是否听话也很重视。很多人观察下面的人好不好?听话的人是好人,不听话的人是坏人。这个结论很单一,不一定听话才对。
哀公问孔子:怎样使民众恭敬服从?
‘孔子对曰’,‘孔子’是古代的敬语。‘对曰’,相当于‘您’,指态度尊重。
(其他提问人在孔子之下,哀公与孔子平起平坐。)因为孔子学问比较高,但哀公的权势大,孔子对他很尊重,用‘对曰’回答。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提拔,安置的意思。‘直’,正直、直爽,指比较公平的好人。‘错’,安置或放置。放置什么?放置‘枉’。‘枉’指狡猾、谄曲的人。意思是:把一个正直公正的好人安排在狡诈人之上,民众是服的。如果上位者特别公正、公平、正直,是特别好的人,下面的人虽然有些思想不正直、行为不如法,或有些歪曲狡诈,他们也会服服帖帖。上面的人很有智慧、很有能力,民众会服从。
反过来‘举枉错诸直’。如果君王提拔愚痴歪曲不正直的人,将不正直的领导放在正直的百姓上面,民众是不服的。意思是:好人如果当领导,老百姓都会信服;坏人当领导而百姓是好人,百姓肯定不服。
所以选官员一定要选好人,如果没有选好,一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
孟子也说“以理服人”。依靠规则让下面人服从,民众会心不服;以德服人,民众心也会服。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有很大差别。
从现代企业管理或团队管理的角度,要选明君或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负责人一定要选好。如果一把手选好了,下面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群就有办法管理好。如果领导选不好,不管是国家、家庭、团队,如果领导选不好,下面有多少人都会搞坏。真的是这样,非常可怕!
本来人们过得很好,但领导没选好......。比如家中长辈天天去一些不如法的地方,天天混日子,最后家就破了。团队、国家、全世界的规律都是如此的。
***你敢把仇人留在身边当秘书吗?
此处孔子的意思比较婉转。实际上哀公不是特别好的国君,他持政时间很长,但也许是往昔的业力、愿力,有时候坏人一直在专权,某些团队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很婉转地说:领导一定要是个正直的好人。如果领导是个坏人,下面的人肯定不服,可能会反抗、造反,会有很多麻烦。所以国君提拔身边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唐玄宗年轻时(或刚刚继位时),用人唯贤,身边的人很不错,当时的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特别兴盛,是唐朝最辉煌的时期——开元盛世。后期唐玄宗经常沉迷于酒色,整个国运慢慢衰损下来。后人分析说:因为杨贵妃祸国,唐玄宗后期身边人都是坏人,因此国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如果一个领导身边都是天天奉承说好话的人,除此之外没有治理思想、策划能力,管理会很难。相反,如果身边人真的有智慧......。《吕氏春秋》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人时,如果对方真的有能力,外面的仇人也可以当自己的助理、当负责人;有能力的亲人也可以安置在相关位置上。
武则天是汉地历史上二千多年以来唯一的女皇帝。她很厉害,李氏皇族的后人几乎被她杀光。有时电影中有些场面中显示武则天很残忍。有时她为《华严经》写的《劝请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很不错,我们天天都在念。当时有个想杀她的女孩(上官婉儿),这人很聪明。(因为上官家族被她灭族,上官婉儿很想报仇。)有一次武则天把上官婉儿叫到皇宫中说:“你是不是一直杀我报仇?你的祖父、父亲、兄弟等全家人都被我杀了。如果你想报仇,今天可以杀了我。”武则天给上官婉儿一把宝剑或长刀,说“如果你放下仇恨,那我提拨你做我的秘书或助理。”后来上官婉儿可能想通了,她放下家族仇怨,发愿待在武则天身边。
武则天执政后很多政令出自上官婉儿之手,她能力很强。本来武则天和上官婉儿有仇,但仇人有能力武则天也敢用。用人时,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只要能力对君主有用,也可以任用他。
现代人不一定这样。不看能力、智慧、才华,一味地看对自己好不好。对我好的人,即使他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什么都没有,只在表面上说话阿谀奉承,这样的人经常用,最后君主也会遭殃,会受很多人的诽谤。有这些情况。用人即是政治学也是管理学。现在七八个人的小团体也要选一个负责人。负责人如果选好了,团队以后就能正常运行;选不好确实很麻烦,到时候想换人,没有一定的时间也没办法。
在选人方面古人很有思想,并非一味只看对自己不错的人,他好像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什么才华都没有。如果选这样的人上位......。现在很多民主国家就是这样,他们的总统、首相没选好,任期长达5到10年,民众就比较苦恼。执政期间一直有人弹劾他,经常示威游行。大到国家,小到小小的群体,孔子提倡要会选管理者。管理者要有智慧,要有领导力(现代人常说的‘领导力学’)。领导学是专门的学问,会管理人和有知识完全不同。
昨天和一个堪布开玩笑说:我们有些人可能讲经说法没问题,但是管人不一定管得好。管理人是一门学问。我觉得古人的管理学和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提到的管理学都非常非常好,后者很多内容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样。讲法讲得好的人,不一定管人管得好、做事做得好,这是两种学问。就像《因明》和《俱舍论》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名词。
接下来是季康子问。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如何得到他人的恭敬?
如果没有解释,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能有点难。藏文的《大藏经》还是挺好懂,念完以后基本上知道在说什么。古汉语,可能我们的水平不够看不懂,古人(不教)也不一定懂。
季康子,鲁哀公的正卿,鲁国最有权势的宰相。他大权在握,权力很大,家族的权势也很大。
他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他是一个大臣,需要被恭敬。现代人也这样,下面的人对他稍不恭敬,马上就开除了对方。
听说有个堪布,下面人对他说话稍微有点不当,这人就被换掉了。这是没学《论语》。只有一次不恭敬就换掉对方......,(那天又听说可能不止一次不恭敬,或许是一面之词。)即便如此也不对。有时候不恭敬也没事,如果将所有不恭敬的人都开掉,那会有点麻烦。这样不好。
‘使民敬’,季康子希望民众能恭敬上位者,对国君忠诚,劝大家努力营造好的氛围,互相鼓励,充满信心。他问:让民众老老实实地跟着上位者走,全心全意为他服务,努力随顺他,有什么办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要得到恭敬,首先‘临之以庄’。上位者的行为要庄重,不是跑来漂去、行为轻佻、嬉戏打闹。有些人没主张,没有《君规教言论》中提到的身、语、意的三种庄严。如果自身稳重,民众一定会恭敬你。一些上师、堪布、堪母、老师,因为自身很庄重庄严,人们自然而然会敬仰他。他有一种威慑力。季康子自身不正,他虽然有权势,但行为不庄重。这是第一个。
二问‘忠以劝’。先说‘忠’。
孔子说:‘孝慈则忠’。‘孝’是对家中父母恭敬承侍。《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慈’,对自己以下的弱小众生或子女要有慈爱。对上恭敬孝顺,对下慈爱,民众自然而然会对你忠诚。因为你是个好人。
三问‘劝’,答‘举善而教不能’。
选一些比较好、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让他们教导下面比较弱小、脆弱、可怜而无能为力的人。这是‘则劝’。这样做会让大家感动,通过创造一个振奋人心的磁场氛围,让大家都高兴。
选出一个好领导,下面的人特别服从,创造好的氛围,对国泰民安非常好。
前面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君子不庄重,身语意没管好,这个人就没有威严、没有威慑力,别人也不会相信他。如果君子能以身作则,特别注重身语意的庄严:身体庄严,即身体稳重;语言庄重,不会经常胡说八道;心很淡定,不会一会儿发脾气、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此人自然而然具足了领导的法相。有了领导的法相,人们一定会对他恭敬、尊重,没什么问题。
以上是孔子答季康子。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为何不当公务员?
‘或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子’指孔子;‘奚’,为什么。“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你学问那么好,为什么不成为拿铁饭碗的公务员?考不上吗?
孔子回答:‘《书》曰’,(孔子引用《四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意思是孝顺父母、长辈;团结自己的兄弟姐妹,与他们和睦相处,这是‘施于有政’,可以称之为参政。言外之意可能是问者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不太好,但他又想当公务员。
那天遇到一个公务员,他说自从他考上公务员后,就一直带着年迈的母亲生活。他的同事们说:“他是我们的榜样。人非常好。”我问为什么?“他一直带着母亲,家里没有其他人在附近,他天天回家给母亲做饭。母亲并不是特别老,但他不愿意让母亲独自呆在家乡,也从来没把母亲当成负担。我们所有同事都把他当成我们的榜样。”
孝顺父母在他们的阿赖耶识上还是好事。是否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很难说。
孔子引用《四书》说:孝是什么?孝顺父母,同时对家中的兄弟姐妹非常友好。这会影响社会,就是‘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就是参政。
‘奚其为为政?’为什么这个不是政?
孔了的意思是:一方面,社会由很多的小家庭组成。个人相当于细胞,个人组成小家,很多小家组成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组成了国家。国家真正的参政者应该对自己的父母有恭敬心。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天下的根本是国家,国家的根本是家,家的根本是自身。
孔子的意思是:参政就是你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好,这就是参政。怎么不是参政呢?是这个意思。
前面有没有讲过,孔子51岁时当过鲁国的官员。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当过市长、建设部长、司法部长,宰相,最高职位应该是这么几个头衔。55岁时,因为鲁国国君不公正、不争气,他就辞职去周游列国。
提问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开始从政。孔子曾有过短短的从政时间,后来被排挤后,他就没有再从政了。
作为真正的公务员,孔子的执政思想很有意义。很多藏族大学生读完书后,唯一的目标是考上公务员。好像考不上公务员,自己很没有面子、活不下去。其实不是这样。公务员需要的人很少。某个领域有一个公务员指标,会有几千个人报名。不一定非当公务员。当然,能当公务员很好,但是如果有其他的方面的技术、其他职称,即使没当公务员,自己懂一些知识应该也有出路。现在的社会状况大家都特别渴求当公务员。没当上公务员,即使考上企业或其他编制,如老师、医生等,他们都觉得不是稳定工作。一方面我们理解社会现实状况,很多人想寻找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不需要那么多人。你非要挤在那个群体中也有一定困难。如果自己有能力去考当然可以,但如果没有能力,或者有其他的工作、其他机会也应该珍惜。这样会好一点。
孔子说:你好好在家待着照顾父母,照顾家人,这和从政没有什么差别。
提问人可能对父母家人不太好,却很想从政。这种人要先把家庭问题解决好。如果家庭问题没有解决,从政可能也会在短时间被辞职、被开除。有这种可能!一定要对父母孝顺!这很重要。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