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孔子的《论语》,现在正在讲《为政篇》。

***如何掌握分寸,不变成“社牛”和“社恐”

为什么学习《论语》呢?虽然《论语》中没有讲获得解脱遍知果位的窍诀;没有讲像中观、般若特别甚深的见解;也没有讲像大乘佛教《入菩萨行论》中利他的广大行为,这些都没有涉及。但这毕竟是古人的智慧,在当今21世纪也可以用得上,所以我们学习也不会特别吃亏吧。

两千多年前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世间文化是什么样?尤其汉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思想中有什么样的理念?这一点现在很多汉族人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几乎失去了所谓的“孔孟思想”。导致很多人完全不了知这些思想理念,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我们学习这部《论语》主要是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很重要。有关做人方面,古代的很多思想都大同小异。像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以及龙猛菩萨,他们的格言、人规教言与《论语》中所提到的观点也有相同之处。这些道理对弘法利生或独自修行的人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体悟?有没有感觉到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一些利益?

现在的有些修行人,要么特别没有主见,与社会完全打成一片、混为一体;要么特立独行,不与世人交往、格格不入。这些现象比较普遍。前者是不加鉴别,与世间人混到一起,当然佛陀也说随顺他人是很好的,但完全与他人混为一体也很容易被世间染污。这类人被称为“社牛”,社会交往方面非常厉害,但这也是一种病症。后者是“社恐”,他们害怕与世间人交往,社交能力特别差,与谁都不想接触。当然如果是修行特别好的人,独自在山谷里修行,这是我们的榜样。但很多并不是这样的修行人。现在有些年轻人连父母都不想见,这类人也特别多。

其实,不管是社交还是自己修行,与家人、亲朋好友接触要有一个分寸。掌握分寸是智者的行为。如果你不知道分寸,不知道社会上还有一个衡量的尺寸,一旦你过了界限,别人看不惯,自己的很多事情也不能顺利;如果你没有达到界限,别人也看不惯,自己也很痛苦。因此,我们应时时以前辈大德、智者们的教言和格言来衡量自己,这样,无论说话做事都不会太过份。别人看起来也顺眼,自己去行持也会比较合理,对谁都比较合适,这非常重要。

一些有利他心、修行闻思很不错的人,因为社交能力比较差,导致最后弘法利生的事业基本上没希望了;而有些人虽然智慧不是特别高,但因为对世间的这一套规矩比较明白,他就会有一定的弘法利生的因缘和能力。

学习孔子的这些教言,至少前面这几堂课所讲的内容应该与你平时的思想并没有特别大的冲突。有些人想:“这么久远以前的典籍,与我们现在的文化理念会不会有矛盾呢?”现在看来完全没有。每一句如果进行深入挖掘,好像都有一些道理是值得我们深思、参考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做人,诚信最重要!

孔子说,作为人一定要有可信度、可信赖、有诚信。如果人没有诚信、不可靠,这样“不知其可也”,不知道他能做什么。

我们要找一个人合作,或依止一个人,一定要找一个好人、可靠的人。(“可信诚信”我总觉得藏文里的意义表达不出来。意思是可以信赖的、诚实的人,如果人没有诚信,那么让他做什么都不行。)

前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看这个人过去的行为是什么样,现在的行为是什么样,他的心态动机等,这些难道藏得住吗?比如我今天找一个发心人员,就会打听一下:“这个人怎么样?”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人很好,没有问题。”他以前行为如何,现在状态等各方面又如何,这些情况大家马上会说出来。一个人到底好还是不好,你只要去打听一下,他周围的人都清楚。因此,这个人如果可信,大家都会说出来;这个人如果不可信,大家口头上也会表示出来“这个人肯定不行。”但很多人不自知,自认为自己很不错,人人都应该对我好。

一个人的可信,体现在他说到做到,具有诚信。一般来讲,智者不会做很多承诺,一旦承诺,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到死也不会改变。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如果一个人的承诺非常坚定,遇到任何危险的事情也不会改变,这可以说是“诚信”。

一般来讲,一个人他说得非常坚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也不会改变,那他应该是有诚信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样守住诚信会怎么样呢?这里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大车无輗”,还有一个是“小车无軏”。有些版本说大车是牛车,小车是马车。古代的车不像现在的车,它们的车厢和牲口之间有一个连接,大车的这个连接叫作是“輗”,像是一颗钉子一样。小车的连接叫作是“軏”,也是马车跟马之间的连接,相当于是连接两个点的一颗钉子一样。(輗軏:古代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销钉)。如果没有这个“輗”和“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个车还能跟着马走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关于这个比喻,我给大家看一张大概是孔子那个时代“軏”的图片。现在图片上的这个出土文物就是刚才所谓的“軏”,是小马车后面跟马车之间的连接龙头,它一般做成这样的动物形象。而且它是用黄铜做的。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大概是2000多年前的出土文物。这在当时也是做得很精致的。

这是刚才我们讲到的“輗”。“輗”是大车用的。这个也是比较早期的文物,大概是在西汉时期出土的。相当于铜片一样。真实的马车就是这样的,马和马车之间有个连接。这个连接就是“輗”,它把马车跟马之间连接起来,如果没有这个“輗”,马就没办法拉车。

在这个上面有一个圆圈的东西,叫作“軏”。因为古人拉马车的时候,这里相当于一个接口,用一根木钉子把它们拴在一起。它有时候做得有点像动物的头。如果没有这个,马车就没办法前行。同样的道理,人如果没有信用,没有诚信,那整个人生的马车都没办法驾驭。古人有时候用的比喻也是很有意思的。

“夫人生世,诚信为本。”,出自《贤愚经》。意思是我们这个人生当中,诚信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诚信,不管是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根本。以前有一些学者也讲过,所谓的诚信,它是无形的力量;所谓的诚信,它是无形的财产。所以整个人世间,诚信是根本。

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好,但首先要看看自己说的话能否兑现?如果连说话都不能兑现,还到处都装成一副非常聪明的样子。这种人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一样:有些耍聪明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能力和智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无惭无愧的表现,非常糟糕。所以虽然表面上看有一个相似的智慧,但是如果没有稳定的人格或坚定的人性,那就没办法做任何事情。

众所周知,在社交中大家都对特别可信的人交口称赞,非常受欢迎;但如果人格特别不好,连朋友之间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很多人甚至会把你纳入黑名单,不会和你交往。所以说不管是古代也好,现在也好,应该自己要观察自己的心。

法王如意宝也经常给我们讲很多关于做人方面的教言。当年自己年轻,也没有去思考,为什么法王不讲比较深一点的法,包括一些密法的窍诀。而经常讲一些关于人格方面的法,觉得好像太浅了。我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看,好像无论你的相续中有多高的境界,因为做人做事不成功,最终很多的功德就像冰上的建筑,不能实现它的价值。所以,古人对人的人格,或者是人的诚信、信用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在世间当中,不管是借钱或者交往等任何事情,如果人很好,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帮助在你;如果人不好,那会很难,很多事都难以实现。所以孔子特别重视做人。如果没有做好人,所有的功德和机会基本上是无法得到的。这是古人的思想。这方面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孔子对未来的授记如何?

接下来主要讲孔子的预判思想,也就是对未来的、未知的预判。在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子张,我还没有来得及查他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应该是有他的资料。孔子的每一个弟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目的。子张可能爱学习历史,也经常思考未来各个朝代的情况,包括它的礼仪制度,国家的整个兴衰状况,他可能比较重视这些方面。他就想观察观察孔子,你现在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有的这些都是无所不通吗?但是你是否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需要打个卦,算个命,还是说个什么神通?

这是子张2500多年前问孔子对未来的授记,未来的预判,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看看子张是怎么说的。他说:“十世可知也?”就是未来的十个世代当中,你知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在这里“一世”实际上用现在的时间来推算,是30年。每一个世代有30年的话,十个世代实际上是300年。他当时问孔子,您知道未来300年,我们这个社会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呢?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孔子分几个方面来讲的。第一个方面是: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以夏朝、商朝和周朝为例。前面讲过,一般来说,汉地刚开始的尧、舜、禹时代没有真正的国王。当时把国王当作天子,当时的时代叫作主君时代、天子时代等等。真正的国王从夏开始,然后是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沿袭下来。

第一个是夏朝,然后商朝、周朝。这里的‘殷’指的是商朝,就像我们藏地的七种天赤王一样,夏朝是第一个朝代,商朝延续了夏朝的各种礼仪、制度。通过这样来推测,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减损和增益。商朝延续了夏朝的各种礼仪,当然个别内容也有所损减、舍弃。比如对他们的制度不利的和其他需要舍弃的部分会舍弃。还有根据朝代的需要,新时代需要增加一部分。除此之外,基本上夏朝和商朝没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可以用夏朝来推断商朝的所有兴、衰,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第一段。然后是第二段: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第二段的意思是:夏朝过了以后是商朝;商朝过了以后是周朝。那么后面的周朝,也应该基本延续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延续过程中,也可以大概了知损减和增加的部分,这个是刚才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差别。然后又说: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就是说,从这以后,实际上周朝和周朝的延续者,乃至未来的一百世,按每一世30年来算,基本上是3000年左右,也就是3000年以后的礼仪制度也大概可以知道。

虽然从夏、商、周、三国、两晋,然后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很多的事件发生,比如唐代是有多少个皇帝出世,然后宋朝、隋朝、清朝……等等。但是通过这种类推大概可以知道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乃至朝代的兴衰。

表面上看,孔子好像回答了一些,但有些地方,说得不太清楚。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就明白,孔子的意思是通过文化基因或社会制度的延续,未来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以此类推,整个中国历史中,从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等也就是这样,后面的300年也是如此。

很多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都觉得是孔子很厉害的。为什么厉害?因为他提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比较固定的制度。如果没有遇到特殊情况,这个制度基本上会按照某种模式或某种操作方式一直运行下去。从汉地的历史来看,有些制度也确实是比较坚固。

世间人经常说,这个人当领导的时候,是如何如何好;那个人当领导的时候,是如何如何不好;或者说这个人当领导是如何如何不好,如果换那一个人当领导可能会是很好的。但实际上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模式都一样,有些统治者掌权后也是前任那种风格。在执政期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腐败,出现腐败后,就会有很多制度去管理和制裁腐败者,但实际上基本上是按一种风格和模式去做的,没啥变化。

当然孔子也说,也不会是原原本本、一模一样的延续。每一个朝代和每一个时代都是有增、有减的。因为统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的东西肯定会增加;不需要的东西要改变。

我们学院在法王圆寂后,未来的整个状况,如果没有遇到特殊情况,基本大的原则也不会变。不管你是几年的管理者,两年也好、一年也好、三年也好,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管理者他有一定的权力,旁边的人怎么说,他也不一定听。在大的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小的有些细节问题可能有所调整。比如说:前一任认为需要这样做。但是后一任觉得不需要,可以马上减下来;如果觉得需要增加一条或者是一项,他就马上增加。所以这样的做事方式,应该是大的方面没有很多的变化。

这也是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推测。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历史学家,觉得孔子的这种推测思想,还是很有深度的。不管是哪一个大国文明,比如西班牙、埃及、印度的文明,这些文明能延续到现在,都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很多的方针、战略和思想是没有改变的。细节方面肯定有变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以前是用打字机,现在都是发信息;以前通过书信,现在是发微信;还有以前坐马车,现在是坐轿车。就这样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但是整个思想中开放和保守的方面,还有很多传统的方式、方法一直是没有改变的。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将来藏地的很多思想,可能会发生变化,会改变以前的信仰。但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老一辈子传下来的东西,包括他的信仰、经验,还有一些人格、文化的差异,基本上是能延续下去的,一定会这样的。

我们前些年学习的《楞严经》中有“见性不灭”。不管是你三岁的时候,看到恒河也好,还是80岁的时候看到恒河,虽然恒河的水不断地在变换,流淌着新的水,但实际上整个恒河的状况是不太会变的。所以有时候,换了一个人可能有新的管理方式,但很多的因缘和很多的相续,基本上是不会改变很多的。这是孔子的一种思想。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对未来的预测是怎么样的?希望我们也再看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现在的很多文化冲突非常厉害。

我昨天稍微提了一下 AI的思想。给大家看了用AI做的我讲课的视频,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用别人的肖像权也不太方便。主要看看用不同的语言讲课的一个可行性模式,通过看视频预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比如,我一个人用汉语或者用藏语来讲课,AI采集了我的动作、我的口型、我的声音这些素材后,通过合成,我讲课的声音就完全变成了其他国家的语言。

所以一个人说法可以转变成七十多种语言,符合当地人的动作和文化模式。比如英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看到后,与他们的说话方式一样。以前翻译这么多语种需要很多人去做,很难的。那天他们用AI做了一两分钟的视频发给我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大家一起看一下。(师播放视频),分别用英语、韩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孟加拉语、泰语各说一段话,下面的文字也是AI做的。他们将《入菩萨行论》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当地人能听得懂。未来的很多事情有一定的挑战。这是语言方面的应用。

智能机器人的模型也做了一些。他们给我拍了几张照片,前后左右都录好视频,然后在电脑上进行AI合成,就这样,机器人形象和我一模一样,可以唱歌、当电影演员,下指令做什么“我”就能做什么。我只是拍了些视频,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但AI建模后,‘我’像电影演员那样表演,‘我的声音’可以说话,‘我’什么动作都可以做。现在的时代确实有一定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刚才孔子讲到未来,他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推测。人类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看起来(AI)很难推测。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推测。推测过程中(不仅国外有很多类似说法,国内也有)。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院有很多出土文物。平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已经算比较早期的历史。三星堆出土了很多比这更早的文物。另有历史说现代人是由特别笨的动物慢慢进化成人类的。

三星堆挖掘出什么?一是各种各样的器具,它的出土完全颠覆了目前的历史记载。现在挖掘停止,没有继续了。考古队挖出了象牙、黄金、冶炼铜合金等,做成各种各样的用具,看起来比较可怕。大家稍微看一下(师放图片)。按历史来说,中原很多出土的墓葬最早大约是两三千年前,但三星堆的文物是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其中有个黄金面具用特别薄的金子打造。

刚才说到孔子马车上的御和礼,配饰是用铜做的。用现代人的说法,春秋时期根本没有这种冶炼技术。三星堆出土的金属器具,冶炼技术完全超越那个时代。其中有个面具,人脸的长相跟现代人完全不同。在其他地方也发现过类似的面具。还有一些出土器具,冶炼技术超越了现代的生活用具。以后方便的时候你们也去看一下。参观后,感觉人类文明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现在的历史书中认为,公元(前)多少年以来,人类文明从那时开始。现在考古队也不敢再继续深挖,继续深究时,现在的历史课、很多的教科书要重新编写。我们有些有文化的读书人认为,这些事情可以用简单的现代文化理念来解释。但佛陀已经在不同的经典中讲到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多少俱胝劫前的说法实际上非常有说服力。这些出土文物有必要时可以详细了解。很多专家分析的结果和我们平常的认知不太相同。我只能说到这里,大家要打开思路观察,有种说法叫史前文明,史前文明与现在承认的很多文明的说法有很大差别。这些方面有必要去深究。

接下来讲最后一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反观自己谄诳如何?

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不是自己家族的鬼神,如果去祭祀他是一种谄媚。

汉地文化当中,人死后清明节会烧纸,好像人变成了鬼。‘鬼’指自己的祖先。如果不是自己家族的祖先,去祭祀、供养他,那是谄媚。非常不好!一般来说,‘祖先’是自己种姓的祖先。为了讨好别人,比如去参加领导家族的祭祀,目的是让他高兴。这是谄媚,也是一种非常狡猾的做法。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见义不为’,见到应该做的事情没去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推诿给别人。这种人叫‘无勇’,他是无能为力的懦夫。

表面上看,不参加别人的祭祀、见到应做的事情要去做,不然会变成懦夫。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这是讲‘道德之贼’,该做的事情没有好好做,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去做,这种人特别谄诳。

比如看到一个领导,没必要拍马屁,但为了讨好他,你经常跟着他,在他面前说好话。不该你做的事情去做,这非常不合理、非常谄诳。经常巴结领导,看到他就恭敬谄媚承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讨好对方,这是非常虚伪的做法,没有意义。该做的事情不做,袖手旁观,反而去做另外的事情,这是无能弱小的表现。

现在做慈善活动,有些企业舍不得出钱出力,反而让别人做,或装着不参与慈善,这种行为非常不合理。孔子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有意义就应该去做。

以前也讲过,藏地的人看到车祸、看到别人为难的时候,很多人不顾一切,放下其他事情马上去帮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一个真正的人该做的事情。有个词叫‘见义勇为’,这非常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为了达到种种目的去讨好别人、鞍前马后,完全没必要。做人要真实。

世间中如果能让领导高兴,自己可能会有作为、有地位、有钱财。然后就故意装着对领导特别恭敬,对他特别好,这是狡猾者的行为。做人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表里如一,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里想着一件事,口中说着另一件事情。这种人称之为‘狡猾者’。

古人内外非常相应,并非内心中讨厌、愤恨你,但在你面前装得特别高兴喜欢,这种人不是好人。好人是该做的事情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一律不做;有意义的事情就算没人劝谏也会去做;没意义的事再劝也不会做。明明有意义却一直逃避不做,这不合理!

有些工作人员特别爱踢皮球,遇到该自己做的事情却推给别人。今天有一件事情让发心人员去做,本来发心负责人可以自己做,但他回我微信:你跟某人联系。我没说什么就另找那个人。那人给我第三人的微信,让我跟他联系......。本来他们可以先联络好。后来,第三人同样让我联系第四个人,让我跟此人联系......。我一想,这个状况和孔子说的意思有点相通。

很多人认为某件事不知该怎么做,其实并非如此。遇到真正要做的事,当事人因为经验不足就推脱给别人,不如说是耍聪明的经验比较多。不管是说话、做事,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推三阻四,不参与具体事务。虽然参与具体事物很有意义,但因为比较辛苦就不想做。现代人各种微信、短视频看多了,踢皮球的经验比较丰富。

孔子认为人应实实在在,不要假装聪明,自欺欺人。没必要!做事应该坦坦荡荡。那天讲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现代人熟悉小人的小动作,有没有真君子的大智慧呢?值得观察!

接下来是第三篇《八佾篇》。

‘佾’指群体,八佾是八个群体。藏文译为‘坚常’,指多人组合。古人在国王面前表演、奏乐、舞蹈,根据不同身份,分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一佾有八人,八佾有64人一起表演。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超常待遇可取吗?

这是孔子对季孙氏讲的话。季孙氏是大夫,势力超过国君,非常厉害。他有权势但没什么智慧。他本来是一个富贵的人,按古代的阶层讲:第一是天子,其次诸侯,接着大夫,最后士人......。几年前讲《论语》时说过,讲《孝经》时也讲过。

按礼制,天子设宴要有‘八佾’,指六十四人为他表演。天子相当于天下共主,要六十四人跳金刚舞(朗卓),开个玩笑。如果是诸侯(相当于是省长),省长或省委书记是‘六佾’,四十八人表演。大夫是‘四佾’,三十二人表演。士人可能是十六人或八人。级别不同,允许表演的人数不同。

现在地方接待上层领导时,保护措施、接待规格分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季孙子既不是天子也不是诸侯,但他常用‘八佾’(六十四人)给他跳舞奏乐。他的行为有点过份,不是天子却用天子的规格享乐。

比如我们的人外出,堪布堪姆有相应的接待规格,辅导员有相应的接待规格。如果什么身份都没有,要求对方用佛学院大堪布或法王级别的接待,这是规格僭越。不是法王却说自己是,要求对方用法王的规格接待;本来只是小小的村干部,要求用国家领导的规格接待。这有点过份。季孙子就是这样的人,他用‘八佾’(六十四人)为自己表演。如果这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连基本的规矩都不懂,怎么能忍?

孔子的教言放到现代,有些事情仍然如他所说,很多人不懂‘礼’。

比如现在也有类似情况:一般世间平民结婚,家里连便宜的车都没有,但在结婚当天,为了面子用十几台沙漠王子越野车,或特别高级的劳斯莱斯等。明明家中没有这些财富,但在别人面前隆重表现,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人们展示财富地位时,应匹配自己的身份,用对应的规格。愚笨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僭越,还以为越隆重越好,实际并非如此,被人看出他的野心。人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中也这么讲。

麦彭仁波切也说,爱打扮的穷人和穿破衣的富人,两类人看起来都非常可笑。《君规教言论》中说:一个特别穷的人假装自己特别富裕,大家会偷偷地笑;一个人很有福报但爱穿旧衣服,(像贪污几亿的人穿旧衣服、骑破自行车装廉洁),这不合规矩。

做事情时,人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看起来很简单,......。比如着装要匹配身份,出家人应穿出家服,如果穿西装打领带且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会觉得难以接受;在家人剃光头(假装剃度),现在旅游的人很多,在坛城那边用红色的披单表演‘飞’,或把头发裹起来装......。表演艺术另当别论,否则不太合适。你觉得很好玩,别人觉得很不合适。一方面破坏了学院的制度和规则,同时显得没头脑,特别幼稚。

社会上很多团体也如此。有个村把建筑就修成...,你们看图(师出示图片,类似上朝的大殿。)村中建筑修成这样,世人都在笑它;还有一个建筑修成‘白宫’,这是一个区,很多人笑话它,但他们自己觉得好。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这些建筑都与身份不符。建筑的意义、规格、所代表的内涵如何,自己的身份又如何?大家都清楚。如果不注意,本来只是普通的富人,或平民老百姓,若有一点钱,就搞得像真正的国王一样,享受国王待遇……。最近常在各平台上看到不同民族的人结婚时过于隆重,这样对自己到底好不好?很难说。

有些藏族老年人出于喜欢,把各种珊瑚、玛瑙、金子、银子做成特别重的装饰,人又老又瘦还佩戴特别沉重的首饰。可能是自己喜欢吧,对社会倒也没什么危害。

总之,人们的穿着打扮、佩饰,所住的地方,都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经济实力及传统习惯,这非常重要。不知道孔子现在在哪里?如他自己前面所说,祖先变成了鬼神,如果是这样,太过份的行为,孔子也看不惯。以我们的肉眼来看,现代人的装扮与身份确实不匹配。这一点值得观察!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