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现在在讲第四品《不放逸品》。

***认真学习,考试跟进!

前面讲《无常品》、《爱欲品》的过程中,在座的各位都很认真,学习气氛很好,包括考试、课前课后念诵,可以看出大家对学习的热爱,态度、状态都还比较不错。应该是超越了我的预期,比较满意,希望大家再三努力。

不在现场的人,我也希望大家通过各种因缘,认认真真地学习。只学习也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包括年底时,看各个法师的能不能做一些笔考。在座的各位,本来每年年终都有班级考试,包括藏文中的五部大论,但是看到很多喇嘛和觉姆也有附加的一些考试,所以如果教务科同意的话,看能不能纳入他们附带的一个考试中,如果他们没有安排,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测验或者补充,这样可能对大家的进步有帮助。

虽然考试不是很舒服,尤其是学得不太好的人会感觉有点压力,如果实在有压力,我也不强迫。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大家尽量参与考试,自己参加的话,得分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年都是选其中几品作为笔考的内容。考试确实是种压力,世界上很多人的知识是通过考试的逼迫在自己相续当中学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压力,光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我想我们对这些经论的传授,你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种学习需要互相的一种压力。

当然我也并不是自己什么都不学,虽然到了这个年纪,我也经常翻阅一些相关的藏文、汉文的书,不断下功夫学习。希望年轻人通过学习后,一定要有一些进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看到大家的表达水平、状态等各方面,有了一些进步啊!

一般来讲,不管讲汉语、讲藏语,大家都应该放松,这个比较重要,不用那么特别地恐惧、害怕、痛苦。其实人生当中最幸福的是学习佛法,我一直这样认为。世间的财富、地位,对今生来世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所以希望以后大家都不要浪费时间,人生很短暂,尤其是很难说现在这种学习的机会有多长时间。

我也希望这部经能顺利传讲完成。因为在藏地以前好长时间都没有传讲这部经的传统,如果能恢复的话,那确实很好。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对于给他人传讲此经应该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把握,比如让我用藏语来讲,没什么问题,让我用汉语来讲也没什么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参加这个班以后,就为了学一点汉语,方便看新闻、看世间无聊的事情,带着这种目的根本不需要参加这种课。所以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人,希望法师们都重视起来,我们每年都是有学习任务的,一直没有间断过。

我来到这里,今年已经是整整40年了。40年来,我从来没有间断过讲经说法和自我学习,本来我想今年讲经说法可能会间断的,只好做点其它事情了。但后来各方面的因缘都不错,至于讲法能不能延续下去也不好说。现在末法时代,哪怕是讲完一堂课,我自己也觉得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们每天都在念护法,祈请三根本和善护法神加持,虽然不敢说能够永久地传法和学习,但至少这部经能够善始善终,大家圆满地学习。我们也祈祷诸位护法、白法圣众给予我们护持,这样也有很强大的力量。

那么今天继续学习《优陀那经》。

若人漏已尽,彼得无漏果。

若为多言者,彼等非持法。

***修行好要少说话,少动念!

这里讲到什么是“漏尽”?有些人通过修心、观察,将自相续中的烦恼灭除或者斩断,最后此人得到了如小乘的无漏果位-阿罗汉果位,或者大乘的菩萨和佛陀的果位。因为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实际上都是有为法有漏之法,如果真正地下功夫,通过长期精进地修行,应该可以断尽所有的漏法。

世间的任何一法,通过行持以后才能得到成就。“若为多言者”,只是表面上说得再好听,但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去修行,“彼等非持法”,这个不是持法者,不是修持佛法。修行人有三种,一是精进禅修的人;一是精进诵经多闻博学的人;还有管理僧团为僧众服务的人。这三种人当中,实际上真正的持法者是先听闻,听闻过后思维,思维以后不断地修行。

这个时候基本上不需要很多的语言,很多的分别念。起初,在上师面前肯定需要断除增益、精进闻思,但到了后面,就不需要许多语言的戏论。以前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完全断除了语言和思维),无处不通”。意思就是说,真正的修行达到一定境界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也不用考虑、思维、妄想,当断语言,当机立断。所有的语言、戏论全部都没有了,所有的分别妄念也没有了,此时无所不通,任何一个学处无所不通的,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没有用。

《华严经》云:“若不修行,多言无益”,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修行的话,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如辩论等很多的语言沟通,这些到了最后真正修行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需要。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修行人,他可能说得不是很多。《莲师心语》中对未来众生说:有些人自己没有通达法义,却给别人传授;有些人自己没有很好地修行,却去引导别人;有些人自己没有得到解脱,却引导别人解脱;还有些人自己没有离开贪欲,却给别人讲述离贪的方法,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在末法时代,自相续中如山般的过失自己看不见,而别人身上非常细微如芝麻的过失,却故意夸大、诽谤等现象也是非常多。作为修行人,应想尽一切办法,仔细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和分别念是否减少?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并不是光听他讲得多么有道理,但实际上自相续完全跟法不相容,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很成功的,尤其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一般来讲会说话、口才好、比较幽默的人容易受到大家的赞叹。但实际上,佛法跟世间学问是不同的。

佛陀在后面的二十一品《如来品》中讲,因为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曾出世过无量的佛陀,如迦叶佛等都已圆寂了,无人转法轮。如果没有佛陀和圣者们转法轮,一般人是不可能靠自己明白佛法的道理的,所以佛陀在鹿野苑开始转法轮,那意味着什么呢?注释中说,因为凡夫人的心可以接受世间知识,眼根看见了,意根去了解就基本上会懂。但是佛法的意义非常深广,唯有佛陀通达了万法的实相,如果没有佛宣说这些道理,凡夫是无法知道的。唯有佛陀、圣者阿罗汉或者传承上师们,这些真正开悟者传法后,凡夫人才能享受佛法的真正滋味。所以佛教徒通过听闻佛法、辩论、思维和修行,真正懂得佛法跟世间任何知识的不同点,自己要品尝到佛法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真正明白佛陀的教法是世间任何宗教、任何学科都没有提及到的道理,只有通过自己的心进行证知,这一点很重要。并不是因为办了个皈依证,或穿上了出家人的袈裟,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虽然形象上看着像佛教徒,实际上不一定。

与世间任何智者、任何宗教的创始者不同,他们没有了解到的另外一种知识,我们佛教徒肯定会逐渐了达 。佛陀在《如来品》中说:“我是无与伦比的”,佛陀非常明确地讲,我跟其他的帝释天、自在天、还有世间的各种外道不同,不同点是什么呢?就是了悟了法的甚深意义。佛教徒有两种,利根随法者、钝根随信者。利根随法者,就是通达了佛陀的教义。我们有些人无论是学习《优陀那经》或其他的经论,通过反反复复地思维,通达了哪怕是一个偈颂的道理,那心态和行为也会与众不同的。

修行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别人或者前辈大德们说修行很重要,然后我们把这个话再重复一遍。对于后学者,比如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如果没有通达佛法的甚深意义,那下一代的人,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懂,因为现在散乱的因越来越多,前辈的高僧大德们纷纷地离开了这个世间,所以现在这代人有重大的责任。我们不能只想在即生当中开个好车、住个别墅、白天晚上吃得好,如果仅仅这样想,那我们连一个世间高尚人的品质都没有了。对于一个大乘佛教徒来讲,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世间非常低俗的目标,那我们穿着这身衣服、听着这个法确实有点不配。

每个人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我那天说过,要看每一个偈颂是否与自己相应?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能解释,如果只是在字面上,像滑冰一样地滑下去,那学习的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每一句都务必要反反复复地与自心对照、反省,注释里面怎么讲的?某个人怎么解释的?看这里面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修心才是成功的。哪怕只是一个四句偈颂,也能对自己的相续有所改变。

刚才那个是持非法的,现在这个是持正法的,这是两个之间的差别。

若人虽少闻,以身现证法,

于法谨慎者,彼等持正法。

***只闻不修,就是放逸!

这个偈颂的公案是,当时佛陀让迦叶尊者代表佛陀去给僧众讲一些佛法。迦叶尊者表示不太想去,说:“现在未法时代的僧众难以调伏,今天早上看见两个出家人在辩论,一个是阿难的弟子,他说广闻读诵很重要,另一个是目犍连的弟子,他对空性法门很重视,他们两人为此争执不休,所以不太愿意去”。

佛陀吩咐把这两个比丘请过来,佛陀问他们:“你们两个是不是一直为了空与不空,或者多闻和空性一直争论?”他们两个承认了。佛陀又说:“那你们听说过,过去的如来为了胜负而争论不休吗?”他们两个说:“未曾听说过。”

佛陀于是当着众人呵斥这两个愚笨的比丘,应该好好地修行,不应该只在口头上互相争论。当时佛陀讲了这个偈颂,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听得不多,哪怕两三句偈颂,但是听的法都会融入自心,以身现证。“身”指的是身心或五蕴的聚合。依靠自己的亲身体会,一般在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也可以有这样的体验。

当然像一地菩萨那样完全通达诸法实相最好不过了。如果达不到,即生当中,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进行分析道谛和灭谛之间的差别,最后自相续中,依靠道谛来现前灭谛的智慧。那这种非常精进、认真修行的谨慎者,即不放逸者,实际上不管他们何种身份,都是受持佛陀的胜义正法者,是真正的修行人。你不一定听得很多,不一定学得特别好,考试也不一定考得很好,但是所得到的每一个法,自己都认认真真地、不断地在自相续当中去修习。

好像注释里面有个叫做果雷达的,他当时应该和维摩诘居士有过交流,虽然不是广闻博学,但修行很好。还有周利槃陀,兰琼巴,也叫“小路”,在佛教中算是典型的愚痴者。刚开始他的阿罗汉哥哥给他教授,但他始终无法记住经文,非常痛苦,连佛陀教他的“拂尘扫垢”四个字,也是常常念了前面两字就忘了后面的,但是他通过对佛陀的信心和自己的努力,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说有些人不一定要广闻博学,只要在自己的修行过程当中,非常认真、努力地将法融入自心,得到的任何一个法,都要精进地去思维。

我发现很多人的闻思都有点毛病,是什么呢?理论上虽然学过了,但从来都不想去思维,只是把它的语言结构、框架明摆出来、说出来了,所以说出来的话只是干巴巴的一个语言,并不滋润。这样讲考,你再怎么引用教证、公案,或用其他的方法讲述得特别顺利,尤其是用普通话像播音员那样来念诵,听起来很舒服,但实际上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

这些教证其实是很多大德,以前用在不同的教研书中,具体我就不一一地说,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对这些用得比较多。我们看自己能不能成为真正的谨慎者,于法不放逸的人,或者精进的人,然后很认真地去修行,修行过程中不放逸。虽然我们听了很多很多法,比如你今天上午考得很好,但是晚上或者下午,就跑到县城吃火锅去了,那时候就只关注哪家火锅更好吃,虽然自己得了第一名。我看到很多人的考试,不管是2022年、2023年、2024年,一百分以上的都比较多。考试分数看起来很理想,但是不知道相续当中修行得多少分?这个分数别人就不好给你加了,需要自己衡量。每个考试者的分数我都看了,好多喇嘛和觉姆都得了103、107、105……好多都是百分以上的,这一点非常值得赞叹,但是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而修行不好,就不太好。

如果我们年轻时没有把修行和智慧结合起来,到了晚年还只是嘴巴会说,自相续没有任何慈悲菩提心和空性见解,对佛教连一个简单的真正的信心都没有的话,就有点糟糕了。所以每个人应该看看自己的修行怎么样,比如五部大论综合考试分数很不错,但是对五部大论综合的修行,调伏自心方面,看看怎么样?这个应该自己对自己进行观察,考考试,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这些教证很多地方都会引用的,尤其是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前辈,他们也是经常引用的。

设使多说法,放逸不修行,

如牧数他牛,沙门分不得。

***只广闻而没实修,没多大意义!

这个公案讲,当时在王舍城的时候,因为提婆达多特别傲慢,他用拳头打死了莲花色比丘尼;后来他又在大众中说佛法,讲得特别好,这里讲述他有种种的行为、事情。提婆达多的力量很大的,拳术也比较不错,比少林功夫还好一点,他口才也好,他先杀了一个比丘尼,然后又给大家传法。后来佛陀在灵鹫山的时候,看到有一些替人放牧的人,这些牧人天天都在数别人家的牛,早上出去多少、晚上回来多少?现在我们家乡那边农区的很多人,有些也专门去牧区打工放牧,假如别人有一百头牦牛,他早上出去的时候需要数一下,然后在外面一直看着,晚上回来的时候再数一下。佛陀当时看到这些情况,一个是提婆达多的事,一个是放牧人的事,然后说了这个偈颂。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是对应下面的偈颂,因为周利槃陀闻法很少,但后来却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还说有一个读诵经文的人,一个实修的人,针对这两个人说的。总之佛陀针对不同的人说了这个偈颂。

这个偈颂的意思,“设使多说法”,假设多说理法,多说有理,“理”在注释中实际上也是法的意思。有些人虽然通过教证、理证,有理有据,说了很多的佛法,囊括千经万论、显宗密宗,说得很好,但是自相续中却没有正知正念,特别放逸,不好好地修行。包括我自己,我说得不好,但我确实说得多,讲了很多堂课,但自己从来都修得不太好。有时候自己也觉得修行不好,就像牧人数别人的牛。以前我放牛的时候也是在山坡上,123456789……就这样数数数,数完以后如果发现少了一头牛,又到近处去细数,细致地去再数一遍,用自己的念珠来数。一般放牧的人,以前都是合作社的,放的全是别人的牛,自己什么都没有,早上数晚上数,但是牛的真正精华,比如酥油、牛奶、酸奶,这些他都得不到。他只是得到了少许放牧的工钱、薪资,没有牛的使用权。

同样的道理,我们照本宣科,看着法本上讲(其实这样讲也很好,晚上大家讲的时候,确实值得思考),这样讲一辈子,喊破喉咙,如果相续中一点都得不到修行的境界,就有点可悲了。大家以后讲考的时候,如果共讲30分钟,前面15分钟左右,大家先选出一两个人讲一下,后面的15分钟,我希望一对一地讲,或者三个人也可以,五分钟一个人讲,五分钟另一个人讲,这样大家都有讲法和听法的机会。前面是大组先讲,后面小组讲。小组一对一就是我讲五分钟,你讲五分钟;小组三个人就是我讲五分钟,他讲五分钟,再第三人讲五分钟。这样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这样讲比较好一点,以前我是这样要求的,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怀疑不太明白的地方,自己及时就说出来。不然只是让一个人一直讲的话,前面刚听了一个小时一个人的啰啰嗦嗦,再遇到另外一个啰嗦的人,这样就比较累,所以还是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样好一点。所以我们这里说,多说、放逸不修行,实际上就是指这个。

不管怎么样,我们晚上讲考,数别人的牛也好,数别人的珠宝也好,只能这样。确实刚开始边修行边培养这样的习惯,很多知识就容易及时记在心里面,如果没有这样做,想记住也是有点困难的。

(回到颂词上)他这种人得不到什么呢?“沙门分不得”,得不到沙门的果,沙门的缘分。你一辈子一直都在讲而没有修行,最后死的时候,特别可怜,没有一点功德的话,有些可惜啊。

那么是不是说,只有真正开悟以后,才能讲经说法呢?也不是。《华严经》中也讲过,如果有利他心,即使自己没有开悟,也可以给别人讲法。就像聋子弹琴,虽然自己听不到,但是能让别人得到欢喜利益;像瞎子照灯,虽然自己看不到,但是能为别人照亮前路。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自己没有一定的境界去给别人讲法,确实特别的可怕;但另一层意义,如果有利他心,虽然我不是完全懂,但是我这样讲,也许对别人有一点点利益。

总的来讲,只广闻而没有好好实修,没有多大意义。贡塘丹毕准美在《水木格言》中也如此宣说,“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即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即使广闻博学,对自己的心相续也毫无利益,就像在水里泡了一百年的石头,捞出来里面还是干的。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即使活过百年也无有意义。这个道理在其他经典中也多有宣说,大家都能理解,这里不多赘述。

设使少说法,随法而修行,

离贪嗔痴者,沙门分已得。

这是与前一颂词结合起来宣说的。前一颂从白法方面讲,这一颂从黑法方面讲。意思是有些人平时讲经说法、念咒、诵经等等并不多,但他按如来所说之法调伏自己的心相续,如理如法地修行,就一定会断离贪心、嗔心、痴心。“沙门分已得”,这种沙门已经获得了涅槃,获得了沙门的果位。

不知道具体哪部经典讲过:有兄弟俩都出家行持正法。哥哥因为觉得人身难得,所以注重认真实修。弟弟是一位三藏法师,广闻博学,特别专注于经论。这方面他们俩观点截然不同。后来实修的哥哥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断除了所有自相续中的烦恼。弟弟没有得果,并在离世之后转生到一位施主家,从小由乳母照顾。他三岁时,乳母有一次不小心,他被摔到地上而亡,这个三岁的小孩产生了嗔恨心,以此缘故堕入地狱。作为阿罗汉的哥哥观察弟弟的现状,发现他死后先转生人身,但很快又转入地狱。《地藏经》中提到,能到地狱的众生只有两种,一种是佛陀一般的圣者,因为有十力的智慧,所以可以自主来去地狱;还有一种是业力深重的众生,随业感召至地狱。除此之外,即使阿罗汉这样的圣者,看到自己的弟弟在地狱里,也难以救护。

所以,倘若不实修,确实会增加很多分别念。一个人平时辩论很厉害,也造了很多论典,讲法也特别好,但离开人世间的时候,无论火化还是天葬,身体只能在世间处理,心识还是要跟随业力而走。如果这时自相续中有空性的证悟或者菩提心的威力,不但不会堕落,还有可能依靠证悟随心所欲地去世间度化众生,除此之外,解脱很困难。

作为修行者,不太会说话也没关系。有些人口才不是很好,讲考的时候也讲得不太到位,但如果他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也许就是我们当中最成功的那个。他人的相续难以测知,我特别羡慕那些说得也许不好,但能真正实修的人。我个人虽然做不到实修者,但看到一些真正的舍世者,舍弃一切世间事物,对甚深的因果、空性有一定的觉悟,特别羡慕他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获得了这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意义都不是很大,哪怕是帝王将相,最后也不过如此。

我们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最好能成为一个开悟者,一个对佛法的甘露妙法真正有所领悟的人,这是最上等的。如果做不到,那么即生中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也很重要。昨天也讲了,佛法目前缺少真正的顶梁柱式的伟大的灵魂人物。我们现在看起来普普通通,开悟以后肯定会很了不起。我们知道的很多大德,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心相续中真正有佛法,最后在利益众生方面还是很成功。以后无论是黑人、黄人还是白人那里,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心的力量把佛法传播到世界五大洲。就像蒲公英在哪里落地,就在哪里开花结果。除此之外,作为修行人也没什么可贪恋的。肉身也好,眷属也罢,都不重要。大家应该这样发心:哪个地方需要佛法,我们就去推动,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就一边讲经说法,一边自己好好修行。如果不做这些,反而借着学院、上师的名称欺骗别人,到处“找钱”,做一些非法行为,真的会给佛法带来危害。

不过,我觉得个人给整个佛教带来的危害还是有限的。就像前一段时间,少林寺释永信的事情传播了很久,说他有多少钱、有老婆孩子,还有别墅、情妇等等说了很多,但事实是怎样也不好说,现在很多网络上的信息也只能半信半疑。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打倒一个官员,一般会涉及贪污、腐败这些词,对一个出家人、佛教徒,则会指责他不正当的行为,如破戒之类。虽然他在少林寺待了几十年,后来爆出来一些事情,就算真是破戒,其实也只是一个和尚的事情而已,损害不了整个佛教。

我看到一个人说得比较有道理,他说:“老是有人抓着释永信的事情不放。” 我说:“如果寺院应当是清净之地,学校就应该是教书育人之地,医院是救死扶伤之地,衙门是公平正直之地,那么请好好反观后再来评价吧”。当然,这个人说得也对,某学校里一个教授出了问题,是不是北大、哈佛、还有牛津,乃至全世界所有教育机构都有过失呢?如果医院里一个医生,或者一个院长出了事情,是不是就成了西医、中医乃至全世界医学界的耻辱呢?全世界所有政府机构也一样,如果内部有一个人出事,所有部门全都一起背黑锅,恐怕有点不够客观。

与前两天提到的一样,佛教还是太慈悲。不说世间机构,若是其他宗教出事,基本都不会这样。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其他宗教的女子,她也有很多绯闻,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但在网络上、新闻上给她的评价是什么呢?说这个人是自己行为不如法。所有议论的风向指向个人,没有负面言辞去抹黑她的宗教,其他人也没有受到牵连。各种议论的背后是否有只手在操作?来自外部、内部、其他宗教还是其他地方?这也说不清楚。佛教好像每年都有一两个绯闻,一出来大家都说:“啊,现在佛法如何如何……” 全是佛教来背锅。这和其他世间规律有点不同,我们也没办法追究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有智慧,擦亮自己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同样的过失,在你身上影响面积广、时间久,在别人身上短短的时间便销声匿迹?

世间确实很多真相看不到,很多事情也说不清。不管怎么样,作为佛教徒不会追究这些,就像《佛子行》中讲的,即使恶语传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对修行人的心也无利无害。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法、没有境界,那么哪怕是极小的事情,也会很敏感,很痛苦。如果是一个修行人,世间事情再多,自己也无须在意。这方面我们要去观察一下。

赞叹不放逸,常呵责放逸,

百祭谨慎者,成为天中首。

当初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一直思索:有没有一个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的法?佛陀说:“在善法上不放逸,对今生来世都非常有意义。” 而后佛陀便宣说了下面这三个偈颂。这是第一个,这三颂都与不放逸有关。还有些人说,在广严城的重阁处,帝释天请求佛陀,然后佛陀便宣说了这个道理。

偈颂字面上从功德和过失两方面来讲,常常赞叹不放逸,赞叹非常谨慎地修行,恒常呵斥放逸。意为:一个不放逸的人,会受到人、天人以及世间的赞叹。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特别注意不放逸,这个人的口碑就会很好,可能非人也在赞叹——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但是世间确实有。不管是什么身份,别人会说:“ 啊,这个人真的很好,他很注意不放逸,非常不错。” 大家对他交口称赞,经常异口同声说他的功德。如果是一个放逸的、放任不羁的人,会常常受到呵斥。 “常常”,有因和果两个时间点。因方面,他正在做放逸行为的时候,大家呵斥他;果方面,最后很多事情被搞坏了,他也会经常受到呵斥。

这里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百祭谨慎者”的百祭,是比较高级的,有数百个祭祀者,是当时的一个传统说法,应该是最高级别的,其他人无法比拟,他自己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比如说亿万富翁,他们对祭祀就很重视。所以说这种不放逸者,一方面经常做一些祭祀,一方面特别谨慎,最后成为天众的首领。像四大天王就是天众的首领。反过来说,如果放逸,终究要到地狱里面感受煎熬、痛苦。不放逸的人,在世间被赞叹,到来世也很有善报,即使其他宗教,也会比较重视。

这次川普把俄罗斯的普京喊到美国阿拉斯加,又在泽连斯基和欧盟等领导人之间进行斡旋,看上去在非常认真地做调解。后来他跟新闻记者说,调解俄乌关系主要因为想上天堂。很多记者不太相信,他对待宗教信仰真的这么严肃吗?后来问白宫发言人,回答也说川普确实是为了上天堂,所以这次他特别努力。好像是环球日报报道的。

所以不仅是当时的不放逸者有转升到天界的愿望,现在有些人为了升天界,能天天叫这些领导人聚齐开会。不过他们还是有点厉害——就像大圆满前行里说,藏地很厉害的时候,能让周围这些国家的首领一天之内全部赶到拉萨,很快地聚齐在那里——所以这个美丽国叫那些领导人谁来,也都是马上就到了。可能当时藏地就是这样,现在他们是确实厉害。不管怎样,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上天堂,也不能保证成功,因为战争以后下地狱的人是非常多的。这个时代的众生,应该有非常多是下地狱的。现在具体的伤亡数字不是很明了,大家各说各的,但有说法是俄乌双方至少200万人以上战亡。这么多人带着嗔恨心离开人间,指挥、舍弃他们的军官会有什么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这个世界在以前法王在世时是比较平安的,有很多人行持善法。比如开法会的时候大量众生聚集在一起,大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各方面的善缘比较多。现在许多国家开始经历战争、饥荒、瘟疫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所以也可以讲是比较悲惨的时代。

已作或未作,智者赞谨慎,

不放逸智者,获取二利益。

***不放逸最值得赞叹!

公案前面也讲了,无论事情已经做完了,或者正在做,或者还没有做,智者最赞颂的是过程中的精进、谨慎,不放逸。“作”和“不作”,主要是通过身口意三门来行持,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心里想什么,都要谨慎去观察。这里“智者”指世间和出世间的了悟真相的人。世间的比如有名的有智慧的人,出世间的比如佛、菩萨、阿罗汉,还有佛的追随者中的开悟者。智者特别赞叹的是不放逸的功德。

大家不一定看得出来世间有多少真正的出世间智者。至于大家特别推崇的明星、歌星等世间人,有些导演评价他们的智慧、学识也不太高,大众主要看他们的演技、表达和颜值来决定喜不喜欢。以前人们更多追随有学问的人,比如孔子、老子在世间很有地位、有分量,佛教徒追随的是内心中真正有智悲的前辈高僧大德、成就者、伏藏师。但现在,几百万、几千万人追逐的偶像,实际上只是身体的动作比较精巧、悦意,颜值高一点,除此之外并没有真正的内在智慧,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点可怜。

某地来了一个明星,无数人追踪他,希望摸一下他的手,看一下他的脚,或者梦中梦到他,大喊他的名字等等,甚至一辈子都看他的戏,听他的歌。他是包装得比较好看,声音好听,演技还不错,但从他这个特定形象当中,你的内心得到了什么?比如你特别喜欢一个歌手,但是除了耳朵听到一点好听的歌,相续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利益?这个世界大家都崇拜文艺偶像,但人心导向不能缺少内在蕴涵和甚深意义。以前确实有出色的文人、成就者、智者,跟随着他们,自己的心也变得很好,心态也非常快乐,现在真不好说未来会怎样。

“不放逸智者”,指这位智者把应作、不应作分析得比较好,《杂阿含经》中也讲,赞叹不放逸,是则护正法,应该说佛教是非常重视不放逸的。这次我们学了以后,看看大家能不能真正得到一点这方面的利益。“获取二利益”,即获取今生和来世的二种利益。下面的偈颂当中会讲。

现世何利益,后世何利益。

坚者了达彼,说名为智者。

这里是说,人不放逸,对今生和来世都会有利益。确实,不放逸的人既考虑到今生,同时也考虑到来世,考虑这样做合不合理,能不能得到利益。不承认来世的人就只想今生的利益。不放逸的人重视今生和来世,重视自己和他人,也重视分辨善恶:这样做是不是干坏事?可能不太好吧……《正法念处经》当中说,“作所不应作,不作所应作,一切放逸者,所作皆颠倒。”意即不放逸的人所作所为不会颠倒,而放逸者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去做,所有的事情都会颠倒。

我们不要以为别人才会是放逸者或者未来会成为放逸者,跟我们这个团体和我自己没什么关系,不能这么想。我到底是放逸者还是不放逸者?如果是放逸者,那我的今生来世都会很惨。如果是不放逸者,那我确实有希望。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也说,愚者只重视眼前的事,而智者考虑长远的事。智者还会预先了解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利的事?我们以此观察一下自己是智者还是愚者?“坚者了达彼”这里的“坚者”,指不放逸的、精进修行的、不懈怠的人。这样的“坚者”能通达其中的利害,所以佛经论典当中,就称其名为智者。

智者在注释里的解释方式有点不同:有时候好像孔子说的,智者就是非常精进的、不懒惰的、不放逸的人;有时候智者就是对事物的本体了如指掌的这种人;有时候智者就是经常观察自己三门的人。所以这里也有不同的理解法吧。总之,我们如果真正不放逸,对今生来世都有很大的利益。好像《杂阿含经》里说,“今世不放逸,后世得大利”,如果今世不放逸,后世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何况今生的财富、名声、地位呢?更是唾手可得。

我们有时候看到周围一些群体的领导,一个人来三天以后,基本上能给他评价,“我们单位新来了一个人,好像还不错,水平也可以,人也很稳重,说话也不过分。”我有时候爱观察:听说你们单位新来了一个人,他怎么样?问这个人,他说不错不错,这个人很好。问那个人,那个人也说不错不错,这个人很好。也有人来了没两天,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哇,这个人很糟糕,别人不要的派到我们这里来了。”或者“哎呀,这个人很麻烦”。所以同样的人,同样的来自某个学校,但是人们的评价完全不同。

每个人自相续中的放逸或不放逸,周围的人早就看清楚了,这个人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大多数人都猜得比较准。所以,大家到底是智者还是愚者?不放逸品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大家最好以此来修行,观察自己的相续。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