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起陸續在桃園市大溪區「仁義里」、台東縣池上鄉「池上穀倉藝文中心」、基隆市中山區「太平國民小學」為執行據點,上述各基地的觀察與紀錄,以空拍機、數位製圖及AR地圖標誌等方式執行,讓學生在設計創作的過程中,熟悉各種數位工具的使用方式,並搭配個人的創意,設計成果呈現多樣性與可能性。學期末也舉行展覽式評圖,邀請學界專家、業界建築師一同對學生的創作給予建議和評量,讓學生的作品能真正解決現實生活的需求與問題,讓學校教育與建築實務工作有所交集並分享資訊。此外,不定期的校外專家學者「共授教學課程」,也開展學生視界,刺激其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近年則將重心放在桃園市中壢區「內壢里」。內壢里是一個鄰近本校,且擁有多年歷史的老社區,然因眷村社區人口老化、搬遷、巷弄狹小且存在許多缺乏光線的死角令人不安,造成居民彼此互動稀少,對於社區活動與意識越來越淡漠,因此文化創生以內壢里社區為「活教室」,以藝術與設計為課程主軸,於在地社區展開一連串教學與創作活動,加強學生、學校與在地社區的連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臨場感,培養對在地社區的感情。本方案不但與社區居民合作與分享設計成果,一系列以社區設計師、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的共授教學課程,也能讓學生以多元設計面向切入社區參與式設計,將社區環境、居民生活、地方文化及建築設計融為一體,了解社區參與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也更貼近居民的實際需要。
社區的藝術行動以本校藝術與設計學系同學為主力,透過文建會「藝術介入社區」、文化部「藝術浸潤社區」與科技部「文化產業與生活融入」等多項計畫的支持,提供內壢里相當多的豐富資源,讓本校師生與社區居民合作,從里長帶領的內壢里導覽開始,透過廢棄物馬賽克拼貼、巷弄彩繪、里民活動中心整建與各式手作DIY等藝術活動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並建立與社區日常生活結合,提升美感的藝術浸潤示範性空間。自2010年起已舉辦逾50場工作坊、市集與演出活動,透過各活動的執行,慢慢將文化創生的意涵向外擴展至其他社區,進而帶動其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