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布袋戲大事記
Chronology of Yunlin Glove Puppetry(Po-te-hi)
1795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有「肩擔戲」記載,此為布袋戲之雛型。
1805年 《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首見「布袋戲」三字,為該名稱見諸文獻之最早紀錄。
1863年 「錦春園」黃馬(黃海岱之父)生於雲林縣土庫鎮的馬公厝。
1873年 協興班演師鍾任秀智(1873-1959)生於彰化縣溪州鄉。泉州演師童全(1854-1932)從中國泉州渡海來台自組「金泉同」,並定居於艋舺。當時布袋戲在台灣因民間請戲之風盛行,常紛紛競演於廟埕,已為人民主要娛樂活動之一。
1883年 黃馬學成出師,自組「錦春園」,許金木(李天祿之父)生於台北大稻埕。
1901年 頒布「約束戲館及雜戲館章程」,限制內台戲演出時間與內容。黃海岱(1901-2007)出生於雲林縣西螺鎮埔心庄。
1903年 鍾任秀智成立「協興班」,為「新興閣」的前身。
1906年 木偶雕刻名師徐析森,出生於彰化縣,原家傳神像雕刻,後受黃海岱之託開始刻製木偶,早期以模仿泉州花園頭為主,在長期模仿學習中,逐漸建立自己的風格,其作品戲界稱「阿森頭」。
1910年 「亦宛然」李天祿生於台北市延平北路北門口。
1913年 許天扶(1893-1955)自組「小西園」。
1920年代 「台中萬里公司」以泉州花園頭、塗門頭為主要參考對象,鑄模自製「賽璐珞偶頭」,當時戲班演出雖仍以木製偶頭為主,但「賽璐珞偶頭」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專業自製可供演出使用的布袋戲偶頭。
1923年 王炎(1901-1993)自組「新花園」、鍾任祥(1911-1980)自組「新興」,為「新興閣」的前身。
1924年 黃添泉(1911-1978)自組「玉泉軒」,為「玉泉閣」的前身。「山頂尪仔」木偶雕刻名師許協榮,出生於彰化縣芬園鄉。
1928年 黃海岱(1901-2007)將「錦春園 」,更名為「五洲園」。
1931年 林添盛(1912-2008)自組「明虛實」、李天祿(1910-1998)自組「亦宛然」。
1937年 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台灣傳統民間戲曲演出被禁止(禁鼓樂),並逐漸加強管制外台戲演出,迫使許多演師轉行或歇業。
1941年 成立「皇民奉公會」,並於其中央本部下增設「娛樂委員會」主管戲劇業務,企圖將台灣傳統民間戲曲日本化。
1942年 成立「台灣演劇協會」,先後准許7個布袋戲班在戲院演出,但需摻入日本語並演出日式風格的故事,包含:禁止使用傳統鑼鼓管絃樂器、採用西樂或留聲片、戲偶服飾中西式併用、口白可使用台語,但須摻入日本常用語或用日語說明等。
1943年 鄭全明(1901-1967)成立「全樂閣」。
1945年 二戰結束,民間廟會活動重新興盛,各式傳統戲班復甦湧現,正值壯年的布袋戲演師如:黃海岱、鍾任祥、黃添泉、李天祿、許天扶、鄭全明等戲約不斷。胡金柱(1919-1999)成立「錦華閣」、王炎接掌「哈哈笑」。
1947年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禁止外台戲演出達一年以上,戲劇藝人紛紛轉業或進入戲院作商業劇場演出。
1949年 台灣戒嚴,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外台戲因其聚眾的特性而被禁止,迫使戲班紛紛轉入戲院作內台演出,並要求各劇團在正戲開始前需演一段「反共抗俄劇」以宣傳政令。
1950~1960 不僅出現廣播布袋戲,更為內台布袋戲發展之鼎盛時期,金光布袋戲誕生,創造出許多民間耳熟能詳的角色,為台灣布袋戲商業演出型態帶來黃金時期。
1950年 陳俊然(1933-1997)成立「新世界」、江賜美(1933-)在南投成立「賜美樓」、張清國(1930-2006)在高雄林園成立「國興閣」。
1951年 黃俊雄(1933-)自組「五洲園三團」,後改名為「真五洲」、鄭一雄(1934-2003)自組「寶五洲」、許王接掌「小西園」。
1953年 鍾任壁(1932-2021)自組「新興閣第二」。
1954年 「新興閣」鍾任壁聘請吳天來排戲,創編《大俠百草翁》,據為金光布袋戲的濫觴。
1956年 鄭一雄(1934-2003)在中廣台南台錄製布袋戲《三國演義》,為廣播布袋戲的先鋒。
1958年 黃俊雄拍攝使用西洋配樂的電影布袋戲《西遊記》,為台灣第一部布袋戲電影。
1959年 廖來興(1929-2003)與弟廖武雄共同創立「隆興閣」。
1960年 許王(1936-)編演長篇連本劍俠戲《龍頭金刀俠》,連演12年之久。
1961年 「隆興閣」廖來興聘請陳明華編排《五爪金鷹一生傳》。
1962年 「亦宛然」李天祿於台視演出《三國誌》,為第一個上電視演出的布袋戲班,演出形式仍固守傳統鑼鼓後場。
1965年 徐炳垣(徐析森三子)在彰化成立「巧成真」,後受黃俊雄委託刻出史艷文系列招牌戲偶。
1967年 江賜美(1933-)定居台北縣新莊,且成立「真快樂掌中劇團」。
1970年 台視播出黃俊雄以黃海岱招牌戲《忠勇孝義傳》改編的《雲州大儒俠》,連演583集,盛極一時。中視及華視邀集全台各地布袋戲名家演出,3台電視競演形成電視布袋戲的巔峰時代。然而觀眾的癡迷也引發社會關切,引起負面爭議,令各家電視台開始減少方言節目。
1971年 黃俊雄在台視製播《六合三俠》。
1974年 黃俊雄在台視製播《雲州四傑傳》,6月16日停止播出,政府以「妨礙工農正常作息」為由,全面禁播台語布袋戲。
1975年 立法院通過〈廣播電視法〉,明文規定廣播、電視播出「方言」節目逐年減少至完全消失為止。徹底打壓的結果,就是台語布袋戲、歌仔戲從電視消失。這法律直到1993年才修正廢止。
1982年 黃俊雄重返無線電視台,於台視演出《大唐五虎將》,開啟第二階段的電視布袋戲。
1983年 黃文擇在中視演出《古海女神龍》。
1984年 黃文擇在中視首次以「霹靂」為名演出《七彩霹靂門》、「亦宛然」陳錫煌、李傳燦、林金鍊等藝師到板橋莒光國小傳授布袋戲,開始了小學生學習傳統布袋戲的序幕,隔年該校組成「微宛然」戲班。
1985年 黃文擇發行首部錄影帶布袋戲《霹靂城》、黃文耀在華視首次製播《火燒紅蓮寺》、「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成立。
1986年 黃海岱榮獲教育部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1988年 《霹靂布袋戲》的第一男主角素還真於1988年4月底在《霹靂金光》第十三集首次出場。
1989年 黃俊雄於虎尾鎮創立「美地塢廣播電視節目錄製有限公司」。
1991年 黃文耀首次以「天宇」為名演出《天宇殺機》錄影帶,由三立影視公司發行。鍾任壁榮獲教育部第七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1992年 黃強華、黃文擇兄弟共創「大霹靂節目錄製有限公司」,自行拍攝錄影帶布袋戲,2000年更名為「霹靂國際多媒體」。
1995年 「霹靂衛星電視台」創台,布袋戲進軍有線電視市場。
1996年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在台北縣三芝鄉成立,為台灣第一座布袋戲主題館。
1997年 霹靂布袋戲之劇集與人物成為遊戲內容,第一套布袋戲電玩遊戲「霹靂幽靈箭」上市,由智冠公司發行、1997年8月首部布袋戲改編的漫畫「霹靂狂刀」開始在東立出版社的「寶島少年漫畫周刊」連載 。
1998年 霹靂布袋戲應邀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狼城疑雲」,造成一票難求,首創布袋戲登上國家戲劇院之紀錄。
1999年 雲林縣舉辦第一屆雲林國際偶戲節,以「雲林製造,全國唯一」正式登場 ,由文建會主辦、雲林縣政府承辦、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規畫執行 。
2000年 霹靂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在全台盛大聯映,耗資三億台幣。
2001年 「小西園」團長許王(1936-)榮獲第五屆國家文藝獎。
2002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成立,進行傳統藝術之典藏、保存、展演、教育推廣,並作為無形文化資產政策實踐與展示場域。黃海岱榮獲第六屆國家文藝獎,臺北藝術大學並頒贈「名譽藝術博士學位」。
2004年 「台北偶戲館」成立,以「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捐贈予台北市的個人偶戲收藏為館藏基礎,進行戲偶展演、教學、典藏等功能。
2005年 《霹靂九皇座》王嘉祥榮獲第四十屆金鐘獎戲劇類導演獎。
2006年 新聞局舉辦「全民show台灣」,台灣意象票選活動,布袋戲在24個入圍意象中奪冠。黃俊雄榮獲第十屆「國家文藝獎。
2007年 「雲林布袋戲館」在原「虎尾郡役所」成立、「五洲園」黃海岱辭世,享壽107歲,雲林縣政府將黃海岱生日1月2日定為「雲林布袋戲日」。
2009年 陳錫煌(1931-)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2011年 黃俊雄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頒發「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證書,俗稱人間國寶。
2014年10月「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上櫃,成為國內首家文創內容的上櫃公司。
2015年 霹靂拍攝之全球首部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全臺上映。
2016年 霹靂國際多媒體與日本動畫界編劇大師「虛淵玄」推出首部台日合作之布袋戲作品《 東離劍遊紀》在日本首播。「真雲林閣」李京曄榮獲第27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
2020年 陳錫煌(1931-)榮獲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
2021年 江賜美(1933-)榮獲文化部公告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保存者,即「人間國寶」。雲林縣政府「布袋戲傳習中心」正式動土,未來將成為推廣布袋戲藝術及偶戲產業發展之重要基地。
2022年 虎尾鎮公所取得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授權與雕塑家楊柏林合作於光復路圓環,設置六公尺高的素還真不鏽鋼雕像,1月1日正式點燈啟用,成為虎尾新地標。霹靂布袋戲電影《素還真》榮獲第24屆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最佳造型設計」、「傑出技術」(黃文擇-聲音演出)和第59屆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 「昇平五洲園」林政興榮獲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偶戲主演獎」。
2023年 黃俊雄榮獲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霹靂兵烽決之碧血玄黃》榮獲第58屆金鐘獎「戲劇節目造型設計」獎。
2023年 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廖昭堂,榮獲2023年客委會藝術文化類傑出成就獎。
註:布袋戲多元發展逾200年,因篇幅有限無法一一涵蓋其中,敬請各方人士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