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葉鹹草
莎草科,單葉鹹草為莎草科多年生植物,是典型的挺水植物,稈獨立常成簇狀生長,根莖可橫走土中,形成一大片優勢的族群。稈橫截面三角形,直立,高可達1公尺以上。花序頂生形成繖房狀花序,花序底端有2至3枚葉狀總苞,與風車草一樣,常被誤認為是單葉鹹草的葉子。其實,它的葉子是在稈的基部,退化成鞘狀包住莖,不仔細看還不容易找到。花序中一級輻射枝6至10;小穗著生於延長的穗軸上,呈穗狀排列;小穗線形,長5至25公釐,橫截面近圓形;小穗軸上翅不明顯;鱗片長2至2.5公釐;雄蕊3枚,柱頭3裂。花柱短於瘦果,瘦果棕色,寬線形,2公釐長。
單葉鹹草在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相當常見,俗稱「鹹草」,高屏溪口以前便廣泛種植,台北淡水河的紅樹林保護區,早期也有一大片族群,甚至還成為一地的地名。1由於根莖粗壯且柔韌,稈長又可達70至110公分,因此,過去將它的稈曬乾後,可成為手工編織蓆、帽等的材料,與中部沿海的「大甲藺」2功能相同。單葉鹹草從最早期的野生雜草,演變為人工栽培為編織之用,以及市場中綁蔬菜、豬肉的「繩子」,到現今再被塑膠繩所取代,鹹草的命運可真波折。
溼地各區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端午節時會有人專門來割鹹草作為綁粽子的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