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文化資產守護
基隆市文化資產守護
2021年,基隆市接連發生尚未確定文資價值之文化資產提報標的「未審先拆」之情事,市府應檢討本市文化資產評估、審議及保存之作為是否失當。
關於國門廣場圓環基座,根據2021年1月25日「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審查」2021年度第2次會議(含現勘)紀錄,三位委員皆認為國門廣場銅像基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或潛力並應進行評估。根據2021年3月5日「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審查」2021年第5次會議(含現勘)紀錄,委員皆認為基座具歷史意義與價值,亦有其所在原處位址的重要意義。同時,有兩位委員建議登錄歷史建築,並有委員建議應持續挖掘調查,然而市府僅將基座列冊追蹤並拆除至異地。
文化局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主管機關,在國門廣場工程規劃前未能察覺並提前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與審查,在民眾提醒後,才開始進行現勘工作,且未能夠採納委員建議積處理加速文資審議進度,反而以工程需求及所謂內部共識,在挖掘及歷史調查工作尚未完成、文資審議程序不完備前,即拆除基座移至他處。甚至,在2021年9月、未審先拆後辦理的基座文資審議會上,亦有文資委員質疑「未審先拆」之程序。
2021年7月5日,又發生民眾提報「惠明新村」文化資產,在尚未現勘前,所有權人已開始進行拆除工作、破壞提報標的,文化局才進行暫定古蹟之公告。
以上兩個事件,顯示文化局之作為消極有違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精神,未能善盡本市文化資產保存主管機關之責任,我不斷在議會批評,要求市府進行檢討並提出改善之積極作為。
我於第19屆基隆市議會第六次臨時會及第九、十、十一次臨時會提案通過,盤點市有閒置空間並資訊公開,並於2020年12月27日舉辦「『好市有閒置空間,不開放嗎?』,邀請參與「臺北市是有閒置空間綜合查詢平台」各段歷程的參與者與推動者來分享經驗並帶領討論,並邀請財政處、產發處參與,並有約50位基隆藝文、新創等領域之青年工作者參與討論。
後續,根據基府財產壹字第109133963號函,市府表示將進行市有公用閒置土地、建物盤點,並表示「本府未來將規劃建置『閒置市有不動產活化利用專區』經評估無公務或使用計畫之閒置市有土地或罐空間資料定期更新上傳至該專區,提供民間參考與申請利用,促使市有財產更積極有效活化利用。」
目前財政處已積極進行盤點工作,但針對資訊公開部分卻未能依照承諾而欲改以原本的標租方式進行,並積極要求市長室協助目前閒置市有空間資訊公開與活動計畫,以回應青年市民之殷殷期盼。
基隆市大歷史場景修復計畫有成,即將釋出許多具有歷史意義之空間等待活化。然,有鑑於台灣許多市有古蹟修復後多成商業餐飲空間,以商業營運為場所經營之主要考量,如2015年彰化武德殿因OT規劃再利用為火鍋店而遭彰化市民抗議,無法彰顯其歷史意涵更難以與在地文化連結。
2021年文化局開始進行要塞司令部與正濱漁會大樓OT前置作業,並召開前置作業計畫公聽會,我強烈要求文化局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4條:「因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所指定之古蹟,其使用或再利用應維持或彰顯原指定之理由與價值。」並不斷建議文化局應以場所指定之理由與價值,進行OT規劃,設定部分商業空間比例,並設定委外經營考核辦法,以確保商業經營與場所價值之平衡。
由於修復古蹟與歷史建物屬於基隆市公共財,為使修復古蹟與歷史建物連結歷史與在地文化,同時重視在地團體、社區空間需求,應於OT前設定廠商提供在地團體回饋模式或進駐機制,以支持在地發展並以空間引入創意。
基隆市民關注的「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預計將七堵區(鄰汐止)開發土地面積 71.03 公頃,獲得前瞻計畫核定可行性規劃費4200萬(後來於2020年調整成3750萬), 是基隆河周遭限建解禁與市政府喊出的基隆河谷廊帶發展,搭配基隆捷運進場(北五堵站)的TOD打造的產業新鎮,喊出為基隆人提供「一萬八千個以上」的工作機會。
本屆議會在2019年審查本案可行性規劃經費第二期經費2100萬,當時我就詢問,產業園區規畫提出「海洋生技、智慧物流、電子科技、研究智庫」這幾個面向的產業優勢在哪裡,如何吸引廠商進駐?而區位優勢僅說包括交通上有輕軌(後來變成基隆捷運)、有完整土地以及租金低廉,如何和周遭如未來也將有捷運經過的汐科、長期高科技產業聚集的內科,以及正在招商的區位優勢與高科技產業群聚動力極高士北投產業園區競爭?
在我和其他議員質疑計畫完整性並要求提供第一期規劃資料、否則凍結此筆預算(暫時凍結至資料完整提交),最後仍在爭議聲中由議長敲槌通過,而我的上述這些問題過了近兩年的不斷追問前後任三位產發處長,仍然沒有任何具體規劃的回覆。
而原定於2018年至2020年底的「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計畫」可行性規劃,整個計畫因為範圍內射擊軍方與私人土地、整合複雜,不斷修改完成期程,整體規劃案最後要拖到2024年,整整比預計的規畫期程還晚3年。
因此,我特別在議會針對整個規劃案進度嚴重延宕提出疑問,除了已提供去年初完成的可行性評估期初報告書外,期中報告已於2020年(去年)8月已經送審查超過一年了,相關的資料到底在哪裡?
而產發處在我的業務報告紙本回覆中針對這些重大延宕,只避重就輕地說因為「基隆捷運」路線還沒定案,所以無法有具體方向。然而這跟目前交通部與市長的說法大有出入,市長說捷運基本上來到綜合規劃最後、雖然八堵到汐科的路線有微調,但北五堵站維持確定場站,且可以促進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規劃。
另外,就算計畫完成後,根據期初報告,第一期開發計畫如採協議價購辦理預估費用 153 億、採區段徵收預估費用 39 億,預估園區開發經費回收期程長達 24 年,民間資金倘未能如期到位,可能會加重地方財政長期負擔,因此基隆審計室也特別提出、要求市政府盡速檢討,我的紙本詢問裡產發處仍然沒有回答,因此我也特別要求處長明確說明檢討的方向、以加速規劃準確。
否則,花全民稅金3750萬做出來的產業園區規劃,最後還讓基隆負債幾十億,除了有產業園區風聲引來投資預期效應、讓周遭的地主很開心外,基隆市民有什麼好處呢?
我強烈要求,真的不要再拿捷運當藉口,把規劃進度和目前成果說清楚給各界檢視並進行檢討,否則北五堵只停留在產業園區無法落實的空殼中,無法為基隆市發展帶來助益。
2021年5月疫情嚴峻,隨後為了協助中小企業、小吃店與勞工,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各自推出不同的紓困方案。我也就基隆市政府針對企業紓困貸款,需加入無違反勞基法、職業安全法等條款,能排除不良企業,讓政府紓困能協助提升企業勞動安全。
此外,時代力量接獲勞工朋友陳情,指出勞工紓困補助遭雇主以薪資名義苛扣的爭議。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即召開記者會,呼籲行政機關明令禁止雇主抵扣,確保勞工紓困補助全額轉發,以保障疫情期間勞工依法應有的薪資收入。
青年事務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市府一直重視的「青年創業」這個面向,從就業、藝文、育兒、都市規劃到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都有可與推動青年事務發展可以結合的面相,也都需要跨部門的合作。
2020年,我提案要求市府評估設置「青年事務委員會」,以統籌相關的政策規劃,也讓不同部門的青年支持資源可以彙整。2021年議會質詢時,產發處青年事務科組織委員會的法源仍在府內審查當中,我也將繼續要求市長加快速度,讓委員會組成盡快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