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崙森林公園一期工程(大武崙高架橋下與旁邊),設施主要有籃球場、初級極限運動場和簡易的兒童遊戲區,在大家引頸期盼下於2021年9月啟用!
正式啟用前,教育處在我的提案建議下邀請武崙國小的中年級學生來進行試玩,我們辦公室也到現場觀察,兒童遊戲場的區域,有非常多學童很開心地在攀爬架、溜滑梯、盪鞦韆等玩耍,也有去試用體健設施,不過遊戲場內的搖搖馬就幾乎乏人問津。另外在初級的極限運動場上,也有邀請滑板教練來試用。
針對兒童遊戲場,我們觀察到可能會有動線交織及滑梯底部緩衝區域是否足夠的問題,並建議在微調時應思考透過動線來兼顧安全與場所開放性,並能讓兒童遊戲自然地進行。另外,針對遊戲場告示及說明,我建議可以仿效外縣市的公園以「正面」與「故事性」的敘事(代替小心高溫、注意安全等警告式且較為冰冷的字詞)引導使用者和陪伴者一起安心使用設施與遊戲!
針對初級極限運動場的設計上,我們觀察到以目前的場地的大小來說,塞了有點太多的設計,使得迴轉或距離不太夠,反而讓設計無法發揮作用。我們也收到參與過其他縣市極限運動場設計的專業教練,對極限運動場地的建議,包含場地中央ㄑ字型欄杆、外側圍欄、低處場護欄、階梯、水泥牆入口等,並透過會勘提醒市政府有機會可以納入改善,市府也願意改善欄杆及圍欄的問題。經過了一期的經驗,我建議遊戲場及運動場的設計,還是要必須透過使用者經驗與意見蒐集等模式,盤點場地大小和使用需求!
我從2019年上任開始,不論是透過提案、質詢在議會積極爭取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的「參與式設計」──希望透過專業的團隊和議程帶領「意見蒐集」,找出小朋友大朋友長輩們以及不同身體經驗的族群對公共空間需求,並透過設計容納共好。最後,終於獲得基隆市長和教育處的允諾,大武崙森林公園第二期會執行參與式設計、在設計前納入多元族群的空間需求。
由於是教育處體育場第一次舉辦參與式設計工作坊,我的辦公室也與體育場、承辦的城拓公司確認活動形式,並明確建議教育處要安排兒童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來協助轉譯孩童參與者的想法,此外大武崙周遭朋友對此處規劃的運動空間有很多期待,希望工作坊增加參與者族群的多元性。
很可惜2021年10月30日工作坊當天,在整體工作坊設計、討論議題與方式及小朋友參與部分的專業者協助都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運動專業團體也因為有事情不克參加,但參與的朋友們還是非常熱情的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使用經驗與期待。我也持續提醒教育處,一次的工作坊並不是參與式設計的全部,周邊社區、使用者的意見及經驗收集及向專業團體及專家的諮詢都必須持續進行。
社區複合式運動空間
基隆多雨多丘陵,這也讓比較大型的球類運動場地稀少,2021年春天,大武崙棒球場出借場地進行足球比賽事件,比賽過程中由於場地關係有一些小爭議,但也因此引發了市民們對於球類運動場地缺乏的討論。在基層教練、家長和喜愛足球的大小朋友們努力下,近年來台灣的基層足球發展越來越活絡,但隨著喜愛足球的人越來越多,場地不足的問題就漸漸浮現。
其實,「足球只能使用大型或專用球場」的刻板印象需要被翻轉,足球場地不是只有十一人制一種選項,五人制、八人制甚至是非正式的複合型兩用球場,這樣的社區型球場在日本和歐洲都非常常見喔!2021年4月我參與了中華民國足球協會發起的中華民國足球協會提出了「千足計劃」倡議,期待透過中央政府的鼓勵與試點,打破過去多在學校設置足球場的校園本位、翻轉足球場只能大型或專用的刻板印象,以千座場地為目標,透過設置社區型足球場,或翻修既有場地成為複合式使用球場(籃、足球兩用,或槌、足球兩用等)並規劃試辦計劃。
轉型正義
我認為,轉型正義除了透過嚴謹的工作全面調查受害真相、在過去國家否認的背後面目模糊的加害者與悲傷隱身的受害者,更要透過一系列的補償和除垢,讓人權與民主自由價值得以確立,而讓威權與獨裁的惡靈不再盤旋,讓民主透過歷史教育真正紮根在台灣的土地上。
二二八事件與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是整個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不能遺忘不是不能原諒,而是應該被群體記憶,而經由轉型正義:真相調查、咎責平反等一步一步,社會才能在理解之基礎上擁有共同記憶,才有不再重蹈覆轍,才有和解共生的可能。
每年3月8日,我都會到基隆港邊參加基隆二二八追思會,我也為了基隆308歷史紀念的內涵深化,並因應國門廣場的改造、威權塑像移除與其上的轉型正義工作,在議會中上提案相關歷史調查與呈現的兩個提案,主要要求市府以「官方資源投入歷史真相調查研究工作」,促進基隆市轉型正義,並讓紀念活動與廣場更加自由開放,邀請民眾共同參與歷史深化的工作。
*基隆228事件研究與228追思會史料文宣供民眾參考:
請市府針對基隆228事件歷史內容進行調查、訪談與檔案研究,並於每年228追思會活動現場設置歷史介紹展覽區域或看板,並製作歷史內容文宣摺頁於現場發放,供無法入場參與紀念儀式之民眾及所有基隆市民深入了解相關歷史內容。➡️民政處回應會朝這個方向辦理
*官方歷史研究與國門廣場轉型正義、港區歷史展現:
要求市府於未來國門廣場設計中展現港區歷史意象,並於適當位置常設展示此區域228事件之歷史內容,以增進國人對基隆及在地歷史之理解,促進轉型正義之推動,展現本市國門廣場作為台灣頭之精神,展現開放、參與、自由的新面貌。
基隆國門廣場(火車站前圓環),是出基隆火車站第一眼就會看到的空間,緊鄰著鐵道運輸和連接世界的基隆港口。基隆建港以來,火車站前圓環(改建為國門廣場)的空間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與運輸的節點,匯聚來自台灣與世界的人們,也見證現代化的歷程、殖民歷史、威權高壓統治、白色恐怖,以及從漁業到碼頭勞動、船務工作到郵輪觀光的產業變遷。
國門廣場未來作為基隆的門面、國家的門面,除了「營造海洋都市生活風貌」、「打開親水空間」、「以人為本」、「串接設施和景點」外,國門廣場所在的地方,是基隆港發展史的重要見證,有殖民統治的過往,經歷過港區的現代化,更是碼頭工作的勞動地景,同時也是308事件的創傷歷史場景,最後,也是2021城市博覽會「 呈現基隆過去400年」的重要展區。這個走過從無到有的建港時期、殖民統治到威權統治時代,並留下很多歷史線索的空間,除了「開放」、「明亮」、「親水」甚至是人工創造出來的「打卡景點」外,我們賦予這個象徵著基隆市精神,或是乘載400年歷史走向未來的國門廣場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在議會上引用幾段林市長2021年3月8日在海洋廣場228追思會上的談話,林市長說到「基隆是228事件非常重要的歷史場所」,「因為過去許多人的堅持和努力,228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禁忌,而是一件可以誠實、誠懇面對的事情」,「對於過去獨裁、專制和威權,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也有責任,讓我們的子孫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永遠不要讓它再發生。」對於林市長的談話,我非常非常認同,也非常敬佩,但對於我們有哪些具體作為,讓我們自己以及下一代可以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並記取教訓?清除威權遺緒象徵只是第一步,那接下來我們還能讓市民多理解基隆的各種過往嗎?
國門廣場可以是市民休閒、遊戲的親水地方,但同時,也可以是能夠透過空間規劃和內容設計來再現歷史,達成市長「了解真相及歷史脈絡並記取教訓」、「整理過去400年並呈現未來」期待的場域。這樣的可能性,奠基於紮實、深刻的歷史調查與整理,還有將此作為重要目標的空間規劃,以及非常非常多的理解和對話工作。
我透過議會提案要求並期待市府能完整說明國門廣場的設計規劃如何呈現四百年的歷史、如何承接城市博覽會的活動意涵——協助整理過去而成為基隆市民的集體記憶並指向未來40年的發展方向,不只是抹平傷口,而是能夠透過設計和歷史內容呈現,讓更多人理解基隆港邊發生的威權暴力和傷痛歷史,提供一個契機往前邁向和解。
更重要的是,2021年的城市博覽會與主要展區的國門廣場不只是林右昌市長的畢業展,而是一個整合基隆資產而透過設計轉化的、具有高度的城市規劃,能留給基隆一個完整的方向、真正屬於市民的資產。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2021年將基隆港、原基隆要塞司令部、基隆八堵車站、基隆原南榮派出所列為審定公告第一批不義遺址。保存不義遺址是還原歷史真相、反省歷史記憶的空間取徑。除了透過保存維護之外,以歷史事件的詮釋和展示,賦予場所新的文化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將「威權統治時期,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轉化為彼此之間的連結、並且作為可以協力處理轉型正義的重要空間媒介,以及建構人權教育推廣基地,是標定不義遺址期望可以開始做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直接來到了這些不義遺址的空間,卻無法發現任何和它過去有關的線索,空間設計和展示沒有辦法提供任何和這些傷痕歷史有關的內容,是非常可惜甚至是拋棄和掩蓋過去的作法。
目前幾處不義遺址中,基隆港有國門廣場工程正在進行,要塞司令部也在正在修復規劃,我在議會提案要求市府,針對四處不義遺址相關歷史內容進行文獻與檔案爬梳、整理,規劃於現地進行歷史內容呈現或於正在進行相關工程設計中融入,供基隆市民深入了解相關歷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