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轉駅創研試驗所
  • • 首頁
    • 《智慧財產權聲明》
  • • 關於我們
  • 協作單位
    • 南迴汩汩
    • 我真的是沒有辦法ㄝ
    • C&C.studio 創念工作室
    • ╰梅鹿×勇×青黏╯
  • • 汩汩號|停靠站點
    • ↳ 汩汩號-知本站
    • ↳ 汩汩號-金崙站
    • ↳ 汩汩號-大武站
    • ↳ 汩汩號-南迴站
  • 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
  • • 合作活動
    • 成為引水人|臺東主體的學生自治
    • 2025年學生自治交流茶會(臺東場)
  • • 讓你知道
    • 媒體報導
  • 交流一下
轉駅創研試驗所
  • • 首頁
    • 《智慧財產權聲明》
  • • 關於我們
  • 協作單位
    • 南迴汩汩
    • 我真的是沒有辦法ㄝ
    • C&C.studio 創念工作室
    • ╰梅鹿×勇×青黏╯
  • • 汩汩號|停靠站點
    • ↳ 汩汩號-知本站
    • ↳ 汩汩號-金崙站
    • ↳ 汩汩號-大武站
    • ↳ 汩汩號-南迴站
  • 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
  • • 合作活動
    • 成為引水人|臺東主體的學生自治
    • 2025年學生自治交流茶會(臺東場)
  • • 讓你知道
    • 媒體報導
  • 交流一下
  • More
    • • 首頁
      • 《智慧財產權聲明》
    • • 關於我們
    • 協作單位
      • 南迴汩汩
      • 我真的是沒有辦法ㄝ
      • C&C.studio 創念工作室
      • ╰梅鹿×勇×青黏╯
    • • 汩汩號|停靠站點
      • ↳ 汩汩號-知本站
      • ↳ 汩汩號-金崙站
      • ↳ 汩汩號-大武站
      • ↳ 汩汩號-南迴站
    • 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
    • • 合作活動
      • 成為引水人|臺東主體的學生自治
      • 2025年學生自治交流茶會(臺東場)
    • • 讓你知道
      • 媒體報導
    • 交流一下

專屬地圖

強力推薦

地方特色

人物專訪

公共議題

大武車站

# 大武車站:俯瞰太平洋的白色哨站—坐落於山海交會處之關口

白色驛站:山海交響的建築詩篇

  大武車站坐落於臺東縣大武鄉,是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上的一顆明珠,也是當前駛入臺東後的第一個的售票車站,1992年1月12日隨南迴鐵路通車而啟用,至今已服務了32個年頭。車站位於海拔約50公尺的山坡上,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迴線上少有的觀景車站,從月臺望去,視野極為開闊,左前方是蜿蜒的台9線公路,往右則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每到清晨五時左右,太陽從海平面緩緩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站臺上,美不勝收。

  站體是一座四層樓高的白色建築,藍色的斜頂屋簷與周圍的山海景致相映成趣。一樓大廳面積約150平方公尺,設有8張長椅,可同時容納約40人候車,二樓是售票處及候車室,三樓是通往月臺的通道,四樓則是行車室。最引人注目的是連接各層的旋轉樓梯,環繞的大片弧形玻璃窗設計讓陽光可以毫無阻礙地灑進站內,整個空間明亮通透。站臺設有兩座島式月臺,長度均為150公尺,寬度約10公尺,可同時容納兩列8節車廂的列車停靠。

山海悠韻:南迴上的人文長卷

  作為南迴線的重要中途站,大武站每天平均有52班列車停靠,包括16班自強號、22班莒光號和14班區間車,根據臺鐵統計,2023年大武站的日均進出站人數約為520人。車站距離台9線省道約900公尺,站前有一個小型轉運區,設有停車位供旅客接送使用,每天固定時間都有巴士在此停靠,接送學生往返臺東市區的學校,體現了車站作為地方交通樞紐的角色。

  在大武站內除了提供基礎民生資訊以外,設有一個名為「漂書櫃」的小書架,此項創意不僅減少資源浪費,也為車站增添了人文氣息,成為旅客間交流的媒介,這個概念是臺鐵推廣閱讀文化努力的一部分,在臺東、屏東等多個車站也有類似設置。漂書櫃不僅是分享知識的平臺,更是連結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樑,它強化了大武站作為文化驛站的角色,在山海之間,在鐵軌旁,滋養著過往旅人的心靈,為這個美麗的海濱車站增添更多色彩。

巴塱衛:關於大武站的時光長廊

  大武原名巴塱衛,在排灣族語中意為「拿棒子打」,這個獨特的名稱源於早期排灣族人從中央山脈東遷至巴塱衛溪口(今大武溪)附近的歷史,當時,為了避開不適合居住的沼澤濕地,先民們需要用棒子敲打地面以辨別土地的性質,因此將此地稱為「巴塱衛」,這段歷史不僅反映了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展現了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和適應能力。1992年1月12日南迴線試車營運期間,大武站已經設立,但初期只有一往返的自強號停靠,更有趣的是,站內並未派駐工作人員,而是採用類似招呼站的方式運作,這種過渡性的安排讓鐵路部門有機會評估站點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讓當地居民逐步適應新的交通方式。

  直到1992年10月5日,隨著南迴線開始行駛普通車,大武站才正式進入全面運作階段,站內開始派駐工作人員,為往來的旅客提供完整的服務,這象徵著大武站從一個簡單的停靠點,轉變為一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車站。大武站的發展過程體現了鐵路建設與當地需求之間的調整過程,從最初的有限服務到全面運作,逐步完善其功能,大武至枋寮僅需短短的三十分鐘,成為連接大武地區與其他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這個過程不僅反映居民交通需求及生活機能之變化,更是展示了臺灣鐵路系統在擴展服務時的策略性方法。

驛站蛻變:海濱小鎮的新興篇章

  近年來,由於人口外移和產業變遷,大武站面臨著客運量下降的挑戰,然而,大武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臺鐵正在進行「南迴線火車站美學與功能提升計畫」,預計對大武站投入約500萬元進行改造。計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三樓月臺層增設一個觀景平臺,配備高倍望遠鏡,讓旅客能更好地欣賞海景,同時,站內也將增加更多當地特色元素,如在候車室牆面上繪製排灣族傳統圖騰,並在站前廣場設置木雕圖騰柱,展現在地文化特色。

  此外,為了提升旅客的舒適度,車站內部將進行全面的翻新:更新照明系統、使用節能LED燈具、改善通風設備、增加自然採光、更新候車座椅…,確保所有旅客都能擁有舒適的乘車體驗。大武站的改造計畫不僅僅是對硬體設施的升級,更是一次將在地文化與現代化設施相結合的嘗試,屆時大武站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旅客。通過這次改造,不但提升了大武站的功能性和美學價值,作為大武鄉境內當前唯一的通勤車站,更是能夠再為當地帶來更多的觀光機會,同時提升居民的生活機能。

古莊車站

# 古莊車站:南迴秘境的興衰與轉型—一段鐵道記憶的消逝與重生

遺世獨立的南迴珍珠:古莊車站的誕生與美好時光

  民國81年,南迴鐵路開通,為偏遠的臺東帶來了新的希望。其中,古莊車站,這座隱身於大武鄉青山綠水間的小站,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車站前後皆是連續隧道,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同時古莊車站到枋山車站距離26.9公里,曾是臺灣鐵路客運站距最長的一段。它不僅是南迴鐵路跨越中央山脈後的第一站,更是自屏東進入到臺東的第一站,成為了許多旅人心中的「第一眼臺東」。

  島式月台,以地下道與兩層樓高的站房相連,設計簡潔卻不失實用,站內設有售票口、候車室等設施,雖規模不大,卻也曾為往來旅客提供一個溫馨的休憩空間。曾經候車室裡迴盪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月台上則留下了他們追逐嬉鬧的身影。對於前往臺東的旅客,這裡是準備開啟海景之旅的起點,旅客們在此短暫停留,同時欣賞著窗外山海交織的美景,感受著南迴線獨有的魅力。

載客量低迷的營運困境:繁華褪去,現實考驗

  然而,隨著時光流轉,古莊車站的榮景逐漸褪去。車站雖有辦理客運業務,但班次稀少,部落人口外移、產業發展受限,使得車站的載客量長期低迷、平均營收微薄,在種種因素的交織下,古莊車站在2010年便已停止售票業務。根據臺鐵統計,2016年古莊車站的每日平均上下車人數僅剩1人,全臺排名倒數第二,這樣的困境,不僅反映偏鄉地區人口外移與交通變遷的問題,更凸顯了鐵路經營的現實挑戰。儘管古莊車站緊鄰大武鄉公所、大武漁港,但因漂沙問題、開發受限等因素,當地經濟活動難以蓬勃發展。

  2017年,南迴線電氣化工程啟動,成為壓垮古莊車站的最後一根稻草,因客運量不足以支撐增設電梯、無障礙設施等基礎維護費用,臺鐵與鐵工局協調未果,最終只能決定裁撤這座小站,將其改為無人號誌站,不再提供客運服務。消息一出,許多部落居民和鐵道迷感到不捨與惋惜,站務員在最後一天營業日,將庫存的古莊車站名片式車票進行清倉販售,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希望能以車票留住這份珍貴的回憶。小小的車站,也難得地擠滿了人潮,彷彿是為這座即將退休的小站,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與不捨的告別。

黃金隧道:點亮古莊的觀光曙光

  然而,古莊車站並未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它獨有的「黃金隧道」,成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再次受到大眾矚目,這是地理環境與工程構造交織出的獨特奇觀,基於車站兩側各有兩座隧道,長度皆不超過100公尺,且與月台距離近,形成一完美的直線視角,當列車駛入隧道的那一剎那,車頭燈光穿透隧道,照亮隧道壁上建造時留下的模板印痕,宛如無數金磚閃耀,形成一條通往夢幻仙境的金色通道,造就了這令人屏息的美景。

  這樣的獨特景觀,不禁讓人思考:古莊車站是否能如浴火鳳凰般,從廢棄的車站中重生,轉型為觀光勝地?或許,它可以效仿多良車站的成功模式,以「黃金隧道」為主打,結合南迴線的壯麗山海景觀與豐富的部落文化,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這片土地的獨特風情,如此一來,不僅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也能讓古莊這座小小車站的歷史與記憶,能夠有機會再次綻放光芒。

記憶的保存與活化:古莊車站的未來與反思

  古莊車站的裁撤消息一出,對許多部落居民來說,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交通工具,更是帶走了一段珍貴的回憶,這裡曾是他們上學、通勤、與親友相聚的地方,更是兒時玩樂的秘密基地,承載著無數的歡笑與淚水。

  然而,車站的轉型也為它開啟新的可能。大武鄉公所計畫認養古莊車站,除了維護環境,也將進一步規劃車站的未來計畫,他們希望重新開放月台,讓遊客能再次欣賞到黃金隧道的奇景。此外,結合部落文化與自然資源,發展觀光,賦予其新的功能,如自行車休息站、文創空間或鐵道文化展示區,讓這段鐵道記憶得以延續,將古莊車站打造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景點,為地方帶來新的活力。

回到汩汩號

轉駅創研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5 Transtation

您是第……
《按讚臉書》
《分享網站》

《智慧財產權聲明》

「這是一趟需要靜心品味的深度旅程。我們建議您使用電腦瀏覽,讓寬闊的螢幕成為您探索南迴山海與今昔的專屬車窗。」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