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木香菇」顧名思義種植於原木上,相較於太空包種植,椴木香菇生長週期較長、產量稀少,但味道、口感與營養價值也因此提升不少,香氣濃郁、外形碩大肥厚,口感甘甜厚實且富有嚼勁,品質獲得外界好評。關於大武種植椴木香菇的歷史,其實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據稱是源於1970年代全臺各地的林業興盛,大武鄉居民認為伐木過後所產生的大量邊材及品相參差的餘木相當可惜,因此決定善加地利用作為嘗試種植香菇之用途,結合合適的種植環境、優良的原木品種、精湛的處理技藝等因素後,竟然成為往後大武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甚至名列全臺產量最多、名氣最盛的地區之一,從中在大武鄉又以南興村的種植面積最多,成為當地長輩的共同重要生命經驗、大武鄉農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之一。不過,原木取得不易,種植成本高,加上2000年初期環境保育的觀念提升,香菇大多改以成本低廉的太空包方式進行種植,因此當地椴木香菇產業的發展一度蕭條,農民紛紛轉種其他作物。然而,產業的興起到衰退週期總是難以捉摸、意想不到,自2010年間起由於大陸地區的香菇品質出現疑慮,以及南投縣的太空包香菇的產量因故銳減,因此椴木香菇在大武又再次掀起了風潮,成為了大武重要的傳統農作物之一。
近年,大武在地的許多農場透過品牌形象建立、林業體驗活動、多元網路行銷等方式推廣產品,以大武數位機會中心(DOC)為例,便是透過規劃數位商務及品牌行銷課程,輔導地方農民及業者創建與行銷自我品牌、強化宣導社會大眾及消費者,藉此提升椴木香菇產品價值及競爭能力,結合近年國人養生風氣盛行、倡議飲食自然健康,主打有機作物及天然食材的椴木香菇便在此突出重圍,成功地建立通路並外銷全臺各地,當地產量逐漸提升甚至吸引鄰近聚落陸續跟進,使得產業的前景露出一道曙光。不過,椴木香菇的種植其實相當不易,需要特別注重林相的生長狀況及日常照料工作,予以適合的生長環境,在程序則是需要先取得木頭,鋸成等長,將每椴木材立起來,反轉木材後往地上摔,讓菌絲能夠遍佈木頭,使香菇能夠生長得更好,採收後,使用木頭生火烘烤香菇,作法傳統,卻更能顯現它獨特風味。雖然大武的環境良好,木質與氣候得天獨厚,依舊難擋焚風的侵擾,每株香菇都需要細心的照顧,才能呈現最好的樣貌。此外,當地農場除了透過椴木種植香菇外,也逐步研究開發種植「黑木耳」等有機作物的多角化經營,在當代追求純天然有機蔬果的市場版圖中,大武的椴木香菇有望角逐下一個有機食材中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