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欽:
「從嘉義至大武,走南闖北無難事。從經營食客口腹的早餐店,到關懷鄉里需求的公務員,一路走來,積累了絕無僅有的生活經驗(local knowledge),從過去純粹為妻小而返鄉生活,卻未料親身見證了大武聚落的興衰年華,如今以豐富的草根經驗和地方情感,串聯鄰里來守護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源於異鄉⊿扎於數十載的五仟圓
陳宗欽村長深耕地方多年,對於大武的認識及深入,絕不遜色於任何人,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他並非是土生土長的大武人,而是在嘉義縣梅山鄉出生! 直到八歲時才跟隨著父母來到大武。他說道:「那時候,我們對原住民保留地還沒什麼概念,花了五千元,買了幾甲地,準備在這裡開墾生活。」,這是村長與大武這片土地開啟緣分的過程,也是人生旅途最初的起點。雖說不是在大武出生,但在大武就讀國小、初中,成長經歷皆在於此,也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大武人,對於大武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誼與連結,畢業後在高雄服役三年的他,也曾嘗試在臺灣各地任職各式工作,但最終因為希望有好的生活環境給小孩成長,選擇回到大武,就此開展他的公職生涯。
#身歷百行通四方|超級ㄟ導遊
村長的職業生涯豐富多彩,展現了他適應時代變遷的能力和服務鄉里的熱忱。公務人員考取一般行政科別的村長,當年成績為第三名,擁有許多職位選擇機會,但不同於一、二名留在臺東市區的決定,村長毅然決然選擇大武,回到自己成長的家鄉,為家鄉貢獻自我。村長曾任職村幹事、環保隊業務、財經科科長、建設科科長,最後則是鄉公所行政秘書,豐富的任職經驗不僅促使村長與大武產生更廣泛的接觸,更是藉由多元的角度關注到大武的公共議題。除了在大武從事公職以外,村長在他鄉的工作亦相當精彩,曾於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工作,在桃園認識妻子後也曾回到前鎮賣傳統早點,最終因考量環境因素,決定帶著妻兒回到故鄉尚武。在他鄉求職的經驗除了使村長的人生閱歷更加豐沛,其實也是致使他更加認同大武這片土地的美好,並且珍惜家鄉生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陸客開放來臺時期,村長已經退休,但他選擇回到職場任職導遊工作,不僅帶領觀光客們認識臺灣,也是加深自己對於地方的認識,這段經歷不僅使我們理解村長對於地方發展的熱忱,或許這也是他思考大武未來發展可能性的養分,並願意再次投身進入公共事務領域的原因之一。
#披星戴月の大武|人的榮枯交替
過去尚武的定位為行政區與農、漁業區,作為長期在大武鄉生活的居民,村長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興衰起伏,從產業層面來看,漁業是當時為了安置來到此地的大陳義胞,故建立「披星新村」,同時設立「大武漁港」,伴隨時間流逝漁港卻面臨現實挑戰:漂砂淤積,導致漁民生計困難,大陳義胞逐漸遷出,如今僅剩四戶老年人仍留在社區。而農業的發展過程更是豐富,在村長記憶中,椴木香菇是他回到大武時最興盛的產業,後來因技術問題較少著墨以及木材原料取得不易,導致香菇產業逐漸沒落衰退,此外,除了目前主要的鳳梨、火龍果產業外,村長也經歷其他如甘蔗、香茅產業的興衰,甚至是短暫盛行的蝴蝶產業。過去作為行政區的尚武,諸多的行政機關皆設立於此,如鄉公所、消防隊、警察局等等,但因人口外流與產業不斷的轉變,行政單位除了出現與其他機關合併的情況,也漸漸的轉變重心至以商業區為主軸的大武。尚武產業的興衰與行政單位的轉移不僅反映了地方經濟產業的變遷,更是呈現多數城鄉需要面對的人口流失問題,從早期大武鄉人口興盛時有近一萬七千人,到現今僅剩的五千多人口,亦使村長感慨道:「尚武國小以前一個年級有一百多位學生,現在少得可多了…」,這種變化,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大武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南迴路轉╫願後生共謀大武風華
大武現今與未來可能產生的挑戰,村長和社區一直在探索新的發展方向,他們曾經也與縣政府合作,像是執行「眺村跳村南迴越境推動計畫」,希望藉由結合地方特色文化活動的辦理,吸引旅客來到此地認識大武,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未料影響效果或許仍然有限,難以扭轉如今的發展局勢。村長發覺,應當強化透過地方內部改善,針對實際需求,重新設計內容,可能才是對於現況即刻需要面對的課題。再以近年重大的「交通革新」問題而言,村長提及了便捷鐵、公路為大武帶來了機遇,但卻也造成某些難以即時發覺的隱患,南迴公路的改善與南迴鐵路的落成,使得地方的生活機能層面更加完善,與此同時卻也致使嚴峻的人口外移現象產生,地方逐漸蕭條及空洞化;此外,能夠再特別提及關於縣政府規劃的大武之心南迴驛休憩站,地方起初相當期待能夠改善產業發展瓶頸的現況,信賴政策促進地方發展的美意,未料由於進駐店鋪的高度門檻限制,致使當地商家無法有效參與發展,反而面臨遊客駐足休憩站,但未進入大武市區的窘況,對於村長與村民而言,南迴驛的興建對當地產業的幫助難言。即便如此,談到未來發展,村長仍然充滿希望,他認為大武有許多的人,願意為家鄉貢獻心力,還有豐饒的自然資源、多元的原民文化作為地方之重要元素,可將產業發展重心著墨於此,即便現今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堅持不放棄,藉由居民的努力,勢必能踏上屬於大武發展的道路,創造更理想的未來。
林志堅:
「來自於兒時的深耕,卻促成一生的奉獻。有時,人不僅是為了履行「職責」,而是真誠地為這片閃耀紅光的土地,持續地、默默地奔波、努力著。飼養了生靈、澆灌了大地,用盡半身氣力的將故里推向螢光幕前,綻放大武那般無邊無垠的王者魅力。勇者踏上冒險的旅途,尋找能夠攜手的夥伴繼續撰寫童話。」
#醫獸の少年|根植鄉土靈魂枝枒
林總幹事,出生於嘉義民雄的一個普通家庭,與大武的羈絆是源於他2歲的那年開始,一場突如其來的八七水災,重大的社會變故迫使他的家庭,開始面臨謀生問題,因而決定舉家遷往臺東縣大武鄉,年幼的他就此與大武結下了不解之緣。林志堅的求學之路,從尚武國小到大武國中皆是選擇就近學習,在大武度過一段舒適、安逸的年少時光,直至高中階段為了能夠照顧家中的動物,便毅然來到臺東農工研讀獸醫專業科系。在當年,大武的養殖產業方興未艾,養殖技術及風潮至早源於富岡、綠島乃至於大武,不僅為小鎮帶來新的經濟希望,家中也跟隨著養殖業的興盛,在大武養殖鹿、豬、鴨等牲畜,全盛時期飼養逾500頭以上的豬隻,他亦受家庭產業的影響,決定以獸醫作為未來職涯方向,這個選擇不僅符合家庭的期望,也與過往產業發展需求不謀而合。直至畢業後,他為取得獸醫執照遠赴至臺北的動物醫院工作兩年,這段歷程致使他積累了寶貴的社會實踐經驗,也成為往後回到家鄉從事公部門職務的開端。
#辭官歸故里ψ熱血再譜人生新篇
回到臺東後,由於大武早年擁有不少以畜牧業維生的家庭,因此多數鄉公所也會對此回應社會需求,開設畜牧業與獸醫相關的職務,林志堅也在因緣際會下,投身於家鄉旁達仁鄉公所的獸醫職缺工作,從事約有20多年的公職生涯,甚至逐漸流轉於其他職務工作。不過,這也使他對於地方事務具備深刻見識及獨到見解,然而伴隨時間推移,目睹社區逐漸衰落,年輕人紛紛外流等現象,卻難以在體制內做出實質改變,致使他越發感到無力感。「每天面對的都是繁文縟節的文件和數字,但是卻離社區的真正需求似乎越來越遠。」這種矛盾和困惑,成為他日後參與社區轉型的內在動力。2012年,尚武社區發展協會需要一位新的總幹事,基於過往20年間在公職生涯的感受,加上對於自身家鄉的使命感,林總幹事毅然決然地放棄穩定的公職,全心全意將自己投入於社區發展協會,他認為能夠為社區貢獻的機會來臨,此時不做更待何時?而這項重大決定不僅改變了林總幹事的人生軌跡,也為大武鄉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困境中開新局:承接社區浪潮ω推手
尚武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82年,不過早年更近似於村民大會,無法有效運作並推動社區事務。在接任總幹事後,林總幹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扭轉社區低迷的局面,考量社區參與人手不足、計畫承辦量能有限、經費預算拮据…等問題,以及協會能夠實際參與的核心夥伴,也是僅有負責處理公關事務的理事長、著手計畫撰寫執行的總幹事、協助財務編列彙整的會計,總計三人相當吃緊,即便提供薪水四萬、周休五日的社區專案經理工作,也找不到願意留在大武的青年,因此協會的發展方向必須非常明確,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化執行的成效,同時也必須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以實際執行案例為例,過往協會經手的計畫其實相當多元,包含「大武數位學習中心(DOC)」、「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眺村跳村南迴越境推動計畫」,以及即將接手營運的「大武新創基地(原址:尚武公有零售市場)」……等。這些計畫能夠成功,無非於林總幹事在外的努力奔波、對內交流連繫所促成,他也深知「人」的總和將會不可或缺,如何找到願意參與的社工志工、持續投入的組織成員,乃至於建立合作的協力單位,才是除了熱忱以外,使得地方經營能夠持續下去的主要動力。
#大武新生☆數位浪潮下的共創之路
近年,林總幹事對於弭平數位落差具有深刻見解:「在數位時代,不懂電腦就像是文盲。」,自2014年起,協會決定開始承接「大武數位學習中心(DOC)計畫」,致力提供社區民眾數位技能培訓,縮小城鄉數位落差。通過計畫支持,能夠協助弱勢學童及樂齡長者學習使用數位工具,農民也能開始運用網路平台,為自身農產品建立品牌並拓展銷售通路。這些計畫項目的支援,將會成為協會會費、評鑑比賽獎金以外的重要收入來源,給予社區必要資源並促進地方發展,希望能夠在繼續推展社區事務的同時吸引人才加入,使得社區居民能夠更加熱衷於公共參與,何況社區發展也並非只是屬於個人的事業。對於面臨近年大武產業的不斷式微,農業因為有野生動物(山豬、獼猴、山羌)影響的關係,漁業發展也並不樂觀,漁港則是面臨存廢且難以轉型、通路有限,而這十幾年以來林總幹事始終秉持著熱忱,肩負對於家鄉的使命感,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帶領尚武社區不斷地嘗試,使得舊有產業蕭條、發展定位模糊的大武能夠逐漸煥發新生、發生改變,這股非凡的拚勁是份相當學習的精神。
譚昌國:
「從臺南到臺東,從學術到實務;未料過去在臺東所埋下的種子,以「人類學」為契機及養分,再次使人重新回到這塊土地上進行澆灌,發芽了也深耕了。在大武鄉這片淨土,選擇用教育和服務編織出社區發展的新衣賞,不在意血緣與否,與同樣被神所關照的孩子們,共同在這屋簷下傾聽彼此的細語。」
#學者之路|自南台↗東陲之遙程
1973年譚理事長於臺南出生,隨後全家遷居至高雄,生活持續到高中畢業,大學時期,決定至臺北就讀大學與研究所,開始了人類學研究之旅。為追求更深入的知識,更是遠赴英國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後於2001年回到臺北踏上人生的下一程。原本計劃在臺北發展的他,求職過程相較不順,輾轉之餘恰巧看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的徵人資訊,作為人類學家的博士背景不僅與工作機會相當契合,加上過往研究所曾於臺東縣達仁鄉土坂、台坂進行田野調查的深耕經驗,臺東對譚理事長而言,是相對熟悉的土地,也促使此地成為他職涯規劃的其中一處,因此,他決定把握機會來到臺東大學擔任教職。對譚理事長而言,來到臺東的動機不單純只是為了找尋工作,更是希望能夠在此延續過往的研究興趣,持續在這裡深化自我、精進學者經歷。
#愛的湧泉Ω佇於大武的教育之使
來到臺東後,譚理事長選擇在大武定居,這個決定源於多方面的考量,除了便於自我田野調查工作,更是兼顧太太的教職和信仰需求。在大武定居後,他們夫妻接手前任牧師創立的尚武生命教會,後續再設立生命樹教育協會辦理課輔班,不僅建立他在大武的人際網絡,這些單位的設立也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譚理事長也積極參與社區相關組織,如社區巡守隊、擔任家長會長等職務,一步一步的深耕地方。在他眼中大武除了依山傍海、擁有相當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外,多元的族群組成更是獨特之處,這讓大武擁有許多的可能性,雖然大武正面臨人口外流、缺少具代表性產業、固有傳統產業轉型等挑戰,但他也認為這樣的現象雖讓大武看似發展、生活步調緩慢,但地方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如金龍湖、山豬窟休閒農業區以及原民部落多元差異性等,恰巧可以藉由緩慢的生活步調深入探究、理解、體會,促使其成為大武發展的獨特優勢,並且亦能確保在發展和保護兩者間達到和諧的平衡關係。
#東陲之光λ論「大學」不亦說乎
作為教育工作者,譚理事長深知教育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他不僅在大學課堂上傳授知識,更將目光投向了整個社區的教育需求,接手前任牧師創立的尚武生命教會後,譚理事長和團隊參與東光計畫,籌辦課後陪讀,後來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教育項目,他們成立了生命樹教育服務協會,將工作內容擴大,不僅涵蓋平日課輔、寒暑假活動,也會與社區合作共同推展各項社區計畫。而他認為教育不應止於學校孩童,針對成人「終身教育」的理念也同等重要,社區即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場域,若能從社區開始,藉由辦理各種學習活動,鼓勵成年人學習新技能、語言,甚至是思考社區問題,當居民開始學習新的事物,便可以從中發現社區的真實需求並尋求解方。此外,「代間共學」在社區學習中也非常重要,他提及地方成年人思維較僵化,注入青年活力能出現新的可能性,彼此間共同學習探討、相互交流、辦理社區活動,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能增強居民的社區凝聚力,更可促使居民學習尋找社區問題,提出實質發展方向。
#咱論:行不義之事,豈可長久?
面對大武未能有常態性產業的發展現象,譚理事長認為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思路,應該從關注短期經濟效益的策略,修正為著眼於長遠的社區發展。若以尚武漁港為例,漂沙淤積問題影響漁民生計,除了提供補助讓漁船改至富岡漁港停靠外,而是要思考如何提出解方,協助漁民轉型,亦可提供職業訓練、給予就業機會的形式,讓漁民不因產業變動而無法生活。此外,他也以任職大學的教育工作者之觀點闡述,近年許多進入社區的學生或是工作者,經常試圖與某些計畫、課程進行投機,因而時常造成「時間性」與「功利性」等問題產生,如課程結束、學生畢業造成的傳承問題,或是興趣無法與社區有效連結,彼此間合作不易的現象,這樣的情況往往導致沒有長期規劃、無法扎根的情景,他認為如何讓大學資源得以有效地與社區連結,具備目標是最重要的因素,社區需要的是真正關心這片土地,願意為地方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人才加入,藉由學術研究與社區發展彼此間相輔相成,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
譚理事長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踏入地方的生活模式、成為在地的一份子,將專業知識與社區發展緊密結合,在這被稱作「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地方,盼望引領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為大武的未來描繪著新的藍圖。同時,他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學術研究不應僅停留於理論研究,而是應該實際深入,從旁觀者化身為參與者,尋找真實困境並解決問題,才能化解地方的瓶頸與困境。
張玲芬:
「土生土長的第三代大武人,難以阻擋對於社區的熱忱,毅然決然地跳進了實驗室的培養皿中;傾聽在地耆老的故事,撰寫屬於大武的記憶,逐漸地拼湊出一幅繁榮的景致,一起回憶那個世代所擁有的生活日常。牽著大家走入社區,抬頭挺胸著分享大武的精彩時刻,承接鑄造開啟大武曙光的關鍵鎖匙。」
#以鐵火淬煉灬見證大武歲月痕跡
張經理的爺爺,是一位來自於屏東林邊的鐵匠,早年由於探見大武產業的蓬勃興盛,因而決定東漂於此試著打拼一番田地,未料結識了身為大武人的太太後,就此結為連理並深耕於此、不再遷徙。張經理對此回憶起,曾經祖父母對於大武過去的刻劃,鄰里街廓有著林班、瓊麻、虱目魚苗買賣,乃至於汽車、腳踏車行、國術館、茶店仔等店鋪營業,整條街道上充滿了活力及朝氣,人流絡繹不絕、孩童嘻笑玩弄。張經理藉由自身口述歷史、文化保存的經歷,分享了關於大武作為移民聚落所擁有的特性,這份特性則是在大武整體的建築風格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於大武過往擁有著大陳義胞的遷徙經驗、來自於黃金年代的大量外地人口,再加上原先便生長於此的原住民族共同組成,使得當地在建造家屋時,便會融入了來自不同家鄉的建築特色,選用不同的建材和風格。不論是用石棉瓦、堆瓦、洗石,都彷彿訴說著移民對於家鄉的情感連結,也成為見證大武歷史脈絡的重要證據,伴隨時間流逝,這些建築也隨之任由自然摧殘。張經理也意識到了留存這些建物的重要性,近年來藉由攜手社區發展協會著手爭取經費,逐步修繕了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遺跡,從中也有活化利用成為社區多功能學習空間的用途,兼具了服務在地居民與觀光體驗的發展。
#從公僕到推手ψ心繫社區的路途
其實,張經理曾經任職於大武鄉公所一段時間,不過相較於繁瑣乏味的公務員生涯,她卻更加心繫於大武社區的社區事務及在地議題,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了從事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工作的生活。張經理也特別分享到,關於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的業務面向其實相當多元,像是與臺灣夢合作的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大武彩虹村及社區周遭綠美化的維護工作、「眺村跳村南迴越境推動計畫」、大武焚風實驗室等項目,在處理這些複雜地業務工作時,也產生許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軼聞趣事。像是在投入修繕老屋的工作期間,對於張經理而言,需要思考如何在保留原有建築工法和文化歷史的同時,進而確保老屋的閒置空間永續活化利用,使其能夠妥善且有效地繼續服務於社區、陪伴下一個世代。張經理也期望,或許在重新整治及營造大武老街乃至於大武鄉的過往風華之後,能夠創造更多人流與商機,吸引更多青年願意返鄉或是東漂於此。
其次,便是關於在著手「大武焚風實驗室」的計畫期間,最大的挑戰便是需要試圖整合地方有限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子女處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家庭主婦們,讓她們走出家庭、進入社區參與規劃手作體驗課程、地方特色遊程的工作中。張經理認為,創造這些就業機會並不簡單,況且大武仍然屬於一個民風相較純樸保守的聚落,時常也會看到蹲點等候妻子下班的丈夫就佇立在據點外,便會產生一股無名的凝視壓力。不過,她也認為,這些努力改變的艱辛過程,會是重要的必經之路,為地方的永續發展培養關鍵的潛力,賦予其新的生機。
#南迴新紀元★黃金世代的新機遇
早年的大武沒有的外環道(即台9線南迴公路)的時期,大武市區內的道路(即大武街)便是往來南北必經的主要幹道,早期的大武轉運站也是設立於大武街上(如今大武派出所附近),這也促成大武老街早年興盛的緣由之一,直至民國58年,南迴地區的道路基礎設施改善,大武客運站才搬到如今的南迴公路上,大武的發展重心改善產生轉移。此外,由於那個年代還沒有所謂的連鎖加油站,客運便會需要至當地的油行購買汽油補充才能繼續上路,使得大武轉運站成為旅客休息的重要樞紐,況且當時南北往來的道路顛頗漫長,許多旅客也會需要宣洩他們累積已久的壓力(化身為人體噴泉),因此相較於其他休息站來說,大武無非會是停留最久的一站(旅客:不好意思,讓我再吐一下),然而大武便是因為這短暫的20分鐘,帶來了往後數十個年頭的人流與商機活動。
在南迴公路的改善、南迴鐵路的通車,交通革新成為大武風華不再的主要因素,不過伴隨南迴鐵路電氣化,張經理卻觀察到新的機遇。認為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後,能夠有感發現來自西南部地區的旅客變多了,尤其是「黃金退休群體」(即55至65歲間的中壯年人)他們不只擁有時間、精力,充足的財力也使得他們更有餘裕享受旅行體驗,成為近年在南迴地區觀光消費的主要客群,像是金崙便是借助鄰近車站,結合成熟的溫泉業者進行接駁,觀光發展及其他連帶商機便在近年崛起。因此,對於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的立場,或是放眼整個大武鄉而言,應該如何行銷、抓住這些客群願意來到大武,將會成為地方及社區需要共同思考的經營問題,但是,或許更為深層的問題應會是地方如何兼顧商業發展,同時有效維持屬於自身的話語權並主導地方發展方向,避免受到外界影響進而淪於過度商業化、氾濫化,甚至失去主體性及地方文化特色的情況出現,這些問題在臺東境內許多社區的發展經驗上都有過前車之鑑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