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篆|郭武嚳
校對|林晏瑜
#時光驛站σ大武鄉的榮光與蛻變
大武鄉是南迴線進入臺東後的第一塊平地,自古以來有著「臺東門戶」的外號。依山傍海的大武鄉具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且位處東部、西部交界間的交通樞紐,在過去曾經具有非常興盛的商業活動及人口聚落,除擁有郵便局、公學校、公醫院、台汽車站等行政樞紐,還包括糖廍、碾米廠、公有零售市場、魚苗批發市場之商業軸心,或是檳榔攤、撞球間、數間旅社及茶室,以及南臺東最大的戲院等娛樂中心開張,各行各業在此百花齊放,生活機能可謂一應俱全,也促使了人流與車流在此絡繹不絕的駐足、來往,約於1970至1980年間達到鼎盛階段,據稱曾達一萬多人居住於此,同時更是以大武溪做為分界、以大武橋劃分,橋北的大武村為商業貿易中心、橋南的尚武村為行政生活中心的蓬勃盛況。但是伴隨1991年南迴鐵路的建成通車,在此設立鄰近尚武村的古莊車站及鄰近大武村的大武車站、1990至2000年間楓台路(即南迴公路、台9線路廊)逐步拓寬路基及改善道路狀況、1998年核定南迴公路拓寬改善計畫後,便捷的交通路網致使人流不再駐足流連於此,而是更加迅速的抵達臺東及屏東市區,如今臺東縣大武車站至屏東縣的枋山車站僅需30分鐘的車程,可謂大武聚落已失去中繼功能,不再具有以往身為休憩驛站的發展紅利,此景不但將長年往來於此的旅客給帶走了,也使得當地青年乃至壯年同步向外流動,都市磁吸效應乘著南迴線上發達的交通延年加劇,致使大武的人口外流情形迅速攀升,村落空洞化、邊緣化、高齡化成為大武這近30年內的標籤,產業及經濟發展狀況,也如同其他多數南迴線聚落一去不復返。
#天賦與桎梏⊕產業之更迭及窘境
不過,大武的境遇或許也並非無法料及,以團隊夥伴請教受訪者們的結果能夠知悉,過去大武的產業無非於過度依賴作為中繼休憩所帶來的人流,同時也欠缺了具備永續性、前瞻性發展規劃。即便當初不去借助南迴公路旅遊的發展紅利,大武本身也擁有許多先天性的限制,使得產業如何從長計議將會是個極大的關卡,以農業而言,由於地質本身屬於紅壤,pH值及鹽基飽和度均低,鐵鋁含量相對增加,植物所需養分多半流失、有效水分保持力不佳,成為在臺東最老也是最為貧瘠的土壤,若是缺少充份的人為施肥,或是其他土壤改良措施,難以使得作物良好的生長,因此能夠適合栽種的作物很少,過去多是種植小米、紅藜、鳳梨、釋迦或苦茶等耐旱、適旱或是強調利水的作物。此外,對於大武的農業而言,最為令人詬病的便是「猴害」問題,近年來南迴山區的獼猴數量成長,更是逐漸往低海拔平地遷移,偷吃經濟作物、危及交通安全、影響居民生活,當地農民及居民不堪其擾。再以漁業為例,這將牽涉自1950年代遷徙至大武鄉的「大陳義胞」,國民政府為了安置仰賴漁業維生的大陳島民,除了在尚武村興建「披星新村」,更是決定在此建設「大武漁港」予以榮民,但即使大武恰巧位處寒、暖流的交會處,擁有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促使當地在當年成為全臺獨尊的魚苗交易市場,卻未料漁港位置其實嚴重受限於地勢影響,近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飽受淤積困擾,僅能透過竹筏出海,依靠當日上岸的新鮮漁獲進行銷售,近年漁業重心早已轉向北邊的富岡、成功漁港,連年花費高昂公帑整治的大武漁港更是陷入存廢爭議,是否走向觀光轉型,仍是地方民眾、臺東縣政府、中央政府的極待商榷議題。
#願景與挑戰﹌在浪潮中尋找根基
近年以來,臺東縣政府大力的以「慢活、永續、解憂」作為城市的品牌形象,同時透過有效規劃「觀光產業」,塑造一個具備吸引力的城市氛圍、節奏,藉此挖掘並行銷臺東縣境內的各個鄉鎮聚落魅力,大武鄉亦是如此。「大武之心南迴驛」的落成、「大武數位遊牧綠洲聚落大武鄉示範計畫」、「眺村跳村南迴越境推動計畫」…的推動,皆是大武鄉重要門戶改造計畫內容,具有施政美意、績效、口碑。不過,團隊在經由地方踏查,接觸居民過後卻加以知悉,或許如今的規畫仍有未臻完善之處。藉由大武、尚武社區發展協會的分享,才理解地方最缺的從來不會是「計畫」,而是願意留在當地努力的「人」,伴隨南迴驛的落成營運,起初居民認為或許能夠對於地方帶來生機,有更多的人流會佇足大武、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能夠產生,有更多的商業空間可以發揮,然而真實情況卻是旅客仍然不會再駛入大武市區,南迴驛提供的工作機會及類型相當有限,甚至影響原先服務於社區的志工,繼續投入社區事務的意願,關於商業空間的發揮,高昂的租金使得初期有意投入南迴驛的地方商家打退堂鼓,坦承就連大型連鎖企業都可能無法收支平衡,更何況是當地小規模經營的業者能夠承擔這樣的風險,這也令人不禁擔憂南迴驛未來永續經營的策略為何。此外,再以數位游牧為例,該計畫對於當地的確相當新穎且具備可行性,不過就地方經營經驗觀點而言,藉由數位游牧計畫來到當地的人流本身有限,他們是否願意深入了解地方,又或是能否與地方進行連結、合作是個疑問,花費大量公帑翻修部分老屋做為示範計畫,或許作為行銷臺東或是大武是個成功的手段,但是對於地方實質影響而言卻是未然,可能僅流於門面工程的意味存在。
#從人出發㊣大武的核心經營策略
值得令人省思的部分,團隊傾聽受訪者的娓娓道來,社區仍有致力於社區經營的夥伴,雖然可能屬於少數卻又是不可或缺的夥伴。社區之間,過往不乏具有建立連繫及合作的經驗,動能不落於臺東縣其他許多鄉鎮地區,近年更是有推動「小旗艦」、「大旗艦」的跨社區及跨鄉鎮的合作計畫,這對於大武鄉的發展前景將會是非常具有助益的影響,「人」的可貴對於大武而言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挖掘潛藏社區內外的人力資源、垂直及水平的整合它們,將會現況下重要的經營目標。林志堅總幹事作為先驅者,具有連結跨越社區協會及鄉鎮的整合經驗、張玲芬專案經理作為激勵者,鼓勵社區婦女投入手作課程及地方遊程、譚昌國理事長作為教育者,以身作則地引領學生正確地投入社區事務、陳宗欽村長作為協調者,傾聽地方意見並藉由深耕經驗務實化解問題…這還只是少數持續投入大武社區事務經營的夥伴,更多的是曾經或是現在仍然持續傳承、耕耘這塊土地的精神的前輩。團隊不乏聆聽到受訪者們認為,大武應當更加重視對於「人」的培育,而非只有計畫經費或是基礎建設上的投入,難以成為真實影響地方的動能或是公共參與的契機,而這項建言也不僅止於受限人力資源問題的社區事務發展有效,在大武如今有所缺失的產業經濟發展而言亦是如此,重視「個體」予以充分多元的資源及即時流通的資訊,同時妥善的協助、輔導在地業者挖掘合適的產業未來永續發展方向,創造並促進地方積極且熱絡的討論、合作才是改善問題根源的主要方法,從地方基層去釐清問題並省思問題,才能夠取得地方真實的意見及反饋。重視「人」的培育,同時創造「聆聽、對話」的機會,可能會是當前改善大武問題、取得共識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