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5月25日《新高雄電視》記者薛琬臻
109年5月25日《新高雄電視》
廢棄物大變身 牡蠣殼是防火建材
新高雄新聞記者薛琬臻/高雄報導
每年有一萬多公噸的廢棄牡蠣殼,但是您知道嗎?現在它們也可以成爲防火建材。由中正高工建築科與化工科的師生研究發現,牡蠣殼中的碳酸鈣經過燃燒之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降低周圍的氧氣濃度,減少火勢燃燒的時間,他們將不同比例的牡蠣殼跟木屑製作成纖維板,結果如何,帶你一起瞭解。
把收集而來的牡蠣殼倒出來,再用鐵鎚敲碎,這群中正高工的學生,要用牡蠣殼製作成裝潢的防火建材。
洪宇珊:「秤量每一塊纖維板的比例,再加水,讓木屑吸飽水,才不會吸收黏著劑。」利用不同比例的牡蠣殼和木屑,加入黏著劑,製作成六塊纖維板,再依據消防法施行細則的防焰性能試驗基準,進行兩次的防焰性能試驗,使用相同的燃燒時間、觀察纖維板的碳化面積以及餘焰時間。
張永翔老師:「因為牡蠣殼裡面含有碳酸鈣,碳酸鈣燃燒以後,會產生二氣化碳,二氣化碳可以減緩火勢延燒的效果。纖維板內牡蠣殼含量,從0%、20%、40%、60%、80%、100%。前後我們做了兩次防焰測試。我們最後得到結論,就是60%牡蠣屑,加40%木屑,製造出來的纖維板,可以達到防焰效果。在這個火災燃燒的時候,碳化面積會小於49平方公分,不會向四週燃燒。也就是火災發生後,纖維板只會燃燒2-4秒後,就會自動就會熄滅。」
洪宇珊:「牡蠣殼含量若超過60%,可以符合消防法規要求,餘焰時間小於10秒。」超過一定比例的牡蠣殼屑,就可以減少纖維板燃燒時間,如果將這項發明應用在室內裝潢、建材和輕隔間牆,當火災發生時,不但能夠延緩火勢燃燒,也可以爭取逃生機會,這項研究讓參與的學生有感而發。
洪宇珊:「因為家裡曾發生過火災,二年級參加專題製作時,老師提到要做防火建材,我就覺得很有興趣,就是想要參加這個研究,希望可以利用在防火建材,發生火災時,不要很快的蔓延。」
林逸安:「一開始我認為牡蠣殼就是一般的廢棄物,但去上網查以後,才知道它裡面的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燃燒過後,都會產生二氧化碳跟氧化鈣。我們又發現到二氧化碳,能隔絕氧氣,然後讓火災的發生不要那麼劇烈。」
這次研究是由建築科和化工科老師,帶領五位學生進行跨群合作學習,利用課程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完成了具有環保概念的專題製作。這項發明技術參加由教育部舉行的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109年專題及創意製作競賽,勇奪土木與建築群專題組全國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