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7月27日《大愛新聞》記者李佳欣
109年7月27日《大愛新聞》
牡蠣殼敲碎+木屑可製防火建材
大愛記者李佳欣、林道鳴/高雄報導
從生活中找尋靈感,為減災盡一分力。高雄市中正高工學生,發現牡蠣殼中的碳酸鈣,燃燒後會產生二氧化碳,有機會延緩火勢蔓延的速度。於是就研發,把它做成建材,還可以決牡蠣殼堆積的問題。
看似無處可用的牡蠣可別丟棄,它還有新的用途。把牡蠣敲碎,再加入木屑做成纖維板。原來牡蠣殼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鈣,燃燒時可達到防火效果。仔細看,左邊是全是牡蠣殼成分的纖維板,燃燒一分鐘,木板還沒燒穿,但右邊是木質板,只燒了15秒,已經整個起火。
賴育秀:「牡蠣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高溫燃燒會產生氧化鈣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延緩火勢燃燒」。
想出防火建材是這五名學生,其中洪宇珊兩年前家中才遇到大火。洪宇珊:「我們家的隔間牆,也是木質的隔間牆,火災發生時,蔓延的速度真是很快。」
牡蠣殼有防火作用,其實更有環保概念。張永翔老師:「希望可以把牡蠣殼做有效的再生利用,解決現在的環保問題。」
林宗穎:「施工會用矽酸鈣版,裁切矽酸鈣版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如果用這個的話,可以避免粉塵吸入到施工人的肺裡面。」
可以解決每年一萬多公噸廢棄牡蠣殼,又符合耐火建材。這樣的研究還拿下全國專題競賽第一名,希望火災來臨時,能爭取逃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