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有多種身分──獨立撰稿人、策展人、戲劇或舞蹈構作,同時是寫作者、是思考者,也是行動者。隨著時代演變,不只評論人的面貌日益多元,連評論的意義與評論的形式也隨之變化。
評論不僅僅是書寫作品,更是思索未來的智識力量。這是全台灣唯一的常態大型表演藝術評論之論壇,在活動規劃上,除了提升評論人的專業知能外,也注重區域平衡,兼顧各地評論生態。期許將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評論人齊聚一堂,匯聚各方意見,活絡評論社群,思索表演藝術的未來。
【台北場】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7/6(六)
10:30-12:00 評論實踐的100種方法
講者|謝鎮逸、楊宗哲
主持|魏琬容
面對多變的時代,評論實踐再也不僅限於發表文章,評論人又能寫藝術、又能教書、又能策展,又能執筆衝鋒參與公共事務,每個人有不同的取徑,本場次邀請評論人與公部門談談評論實踐的100種方法。
13:30-15:00 如何讀舞、寫舞—文字的身體感
講者|張思菁、樊香君
主持|陳雅萍
「舞蹈看不懂」是許多觀眾的心聲,明明想要理解卻總是因擔心而卻步,本場次將談如何讀舞、如何寫舞,如何透過文字來傳達身體感,讓舞蹈躍然紙上。
15:30 – 17:00 舞蹈評論的新挑戰
講者|張懿文、紀慧玲
主持|徐瑋瑩
舞蹈是一門時間與空間的藝術,面對跨領域/跨媒介的舞蹈 (例如展覽中的舞蹈、錄像裝置的舞蹈、原住民舞蹈等)該怎麼評論?而在影音當道的年代,有些舞蹈評論也改採podcast的形式,舞蹈評論的新挑戰又是什麼呢?
7/7(日)
10:30 – 12:00 #Metoo 運動與評論人
講者|吳孟軒、白斐嵐
主持|魏琬容
劇場是一門稍縱即逝的藝術,曲終人散、幕落了也就結束了,儘管演出結束,但創作過程中所帶來的壓迫與創傷,卻可能一輩子都揮之不去。如果說評論是歷史的第一現場(評論者所寫的文字會成為作品的第一手觀察文獻)當藝文圈 #metoo事件頻傳,評論人在 #metoo運動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高雄場】高雄總圖三樓階梯閣樓(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7/21(日)
13:30 – 15:00 當評論人來到場館-機構與知識生產的關係
講者|耿一偉
主持|魏琬容
場館該出錢聘請全職評論人嗎?受到場館雇用的評論人還可以寫出真心話嗎?以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而言,絕大部分的作品都仰賴公部門資源,無論是共製或是合製,場館打從源頭就扮演著關鍵角色,而評論與場館的互動又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15:30 – 17:00 評論與藝術節
講者 | 周伶芝
主持|魏琬容
各式各樣的藝術節慶已成為各城市文化治理的一環,藝術節熱熱鬧鬧,觀眾開開心心,評論人作為寫作者、思考者,如何透過藝術節的彈性來梳理文化脈絡,進而提出前瞻性的思考?本場次將談談評論人與藝術節的各種可能性。
完整議程:http://iatctw.org/?p=605
【報名資訊】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BaAxdb1kj6aYUDX98
報名期限:
台北場|即日起至6/30(日)23:59
高雄場|即日起至7/14(日)23:59
人數限制:
台北場|報名上限60人,若超過人數限制則為候補,將於行前通知信告知候補號碼。
高雄場|報名上限65人,若超過人數限制則為候補,將於行前通知信告知候補號碼。
主辦: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協辦:台灣舞蹈研究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