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Chif Editor's Preface
本期專題為「動作分析:身體的探索與實踐」Special Issue“Movement Analysi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Body”
因應《台灣舞蹈研究》的宗旨,學刊自創刊以來提倡舞蹈及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第十九期專題「動作分析:身體的探索與實踐」,鼓勵投稿者不必只拘泥於「拉邦動作分析」的單一學理,歡迎提出更寬廣的相關論點、新見解,希望投稿者帶入其他身體、動作的學理,舉出自己獨立之創意見解以及想法,與大家共享。
動作分析是關心動作、關心身體者,在研究中必須探尋的必經過程。這種對動作的關注,經常延伸至舞蹈、表演藝術,各種使用身體的領域。而相關的學理,通常以拉邦(Rudolf von Laban)理論為主,在「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的學理中,可經由肢體與空間、時間、環境的關係,顯現出動作質地的各種可能性,也因此促成了各門各派的身心學之茁壯發芽。舞蹈界中對身體、動作分析、表演實踐者以及舞蹈研究者,經常運用「拉邦動作分析」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包括舞蹈教育、舞蹈健康、幼兒發展、企業管理、精神病患治療等。在學術研究方面,被擴展使用的,還概括了心理學、運動學、社會學、人類學、犯罪學等。然而,舞蹈、身體相關議題更包含教育或教學的研究,表演、創作的探討,歷史的探詢,社會、文化脈絡對舞蹈、動作的影響,或表演藝術科技的延伸討論、理論與實踐的互扣,在本期專題之下,意欲擴張動作分析的理念,以形成了本期的特殊風貌。
經由前一期啟動的新制,第十九期繼續邀請過半數學會外部專家加入編輯委員會,加上「華藝學術出版」系統,輔助提升期刊的嚴謹度跟編輯品質。本期投稿共有二十一篇,來自本土以及中國大陸的論文。大多數皆是寫作者盡心盡力、嚴謹的好文章,但是學刊最終只能收取三至四篇,編輯委員在初審時遲疑許久,難以捨棄但必須斷奪。這是《台灣舞蹈研究》期刊創刊以來第一次數量最多的投稿,因此辛苦了編委群組在暑假時間,即使人在國外也多次上線一起謹慎審核,十分耗時、耗力。其中難免意見相左,熱烈聚集討論自是難免。
本期刊登之論文包含:王淼的〈從「動作合唱」中解讀拉邦社群舞蹈思想概念〉;黃淑蓮的〈探究芭蕾課程應用 MasterStretch® 教材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及 2023 年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的碩士論文菁霖獎得主王循函,由她獲獎碩士論文改寫發展而成的〈論芭蕾在台灣的跨文化現象—以「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原住民芭蕾為例〉。
除了以上通過嚴謹審查的三篇論文之外,本期還包括兩篇舞蹈研究相關活動的紀錄,分別為:一,2023 年 11 月 12 日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林萬福講座「崔蓉蓉老師專題『千姿蝶影:台灣到美國飛躍舞蹈生涯六十年』」;二,2023 年 11 月 16 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與國際事務處共同舉辦的「游好彥老師、崔蓉蓉老師專題『台灣舞蹈家的國際展演與在地實踐』」。
第十九期期刊經由初步的籌劃、繁複往返的多層審稿,動用二十至三十位學術界、業界匿名審稿者,感謝他們在暑假當中被我緊追不捨,完成審稿。台灣舞蹈研究學會吳怡瑢理事長、張思菁秘書長兼副主編,與助理徐梅雅,除了次次出席,更是無時無刻、日夜在旁協助。我以主編的身分特別感謝本刊編輯委員趙玉玲(第十八期主編)、曾瑞媛(第二十期主編)、徐亞湘、許仁豪、于善祿、趙郁玲、林小玉、何怡璉。沒有這些同仁幾近九個月的不棄不捨,充分給予他們專業的學術研究經驗、智慧還有熱情,本刊無法如期達成。
《台灣舞蹈研究》第十九期主編
王雲幼
2024 年 10 月 10 日於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