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感的實踐與澄明:氣,介於由身體開闢的時空間距之中》以「身體感」為主題,透過身體實踐的覺察過程,體驗什麼會是透過表演身體才能打開的空間開闢?而什麼又是劇場設計也會跟著捕捉體現的時空間距?今年的活動更進一步深入「氣之功夫論」的哲學與美學領域,以此試圖聚焦:身體感的藝術實踐和論述,是否可能借鏡「氣之功夫論」,為人文藝術跨領域中關於實踐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的學術探討,帶來氣學思想面向的在地化新視野,串連起古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創作與理論的相互對話。
日期|2024年9月14(六)— 15日(日)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藝術大樓219實驗劇場、B1演奏廳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高教深耕計畫、研發處
協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潛力研究群、台灣舞蹈研究學會、即氣場Qimprov Ground
分享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林麗珍
本工作坊的第一個段落將藉劇場空間演出無垢訓練的精華,呈現林麗珍老師獨創發展出的訓練方式:
「無垢的身體—中心軸」由林麗珍老師解說、資深舞者示範無垢的基本訓練技術及獨特的身體觀。從中心點(尾椎)、中心圓(骨盤)、中心軸(脊椎)出發,並將脊椎分為八節,一一鬆開、再一一延展回正。透過細究來雕塑人體,無垢的基本動作要仔細找回身體的原型與各種可能性。
「靜走/勁走」無垢舞蹈劇場的身體心法為「靜、定、鬆、沉、緩、勁」,透過每一階段的觸發,捏塑出最具此段由男舞者集體示範,由最緩的靜走漸漸加溫至疾速的奔走,還原再現身體核心的爆發能量,辯證靜/勁、快/慢的本質意義。
舞作精粹—工作坊中,將呈現舞作《觀》的經典舞碼〈觸身有情〉。在了解無垢的身體觀之後,方能以全然不同的角度欣賞無垢的舞作,領略沉緩之美,近距離感受舞者肌理的扭轉以及情感的高度投入。
照片|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提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陳雅萍副教授將新出版的學術大作《凝視無垢:莊子.泛靈.後人類 》致贈與林麗珍老師
第一天活動結束後,學會理監事與林麗珍老師共享晚餐。
氣興踐形:舞蹈與劇場設計的實踐研究
分享人|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林宜瑾
壞鞋子舞蹈劇場於2014年成立至今,思考著「一方水土(如何)養一方人」,因此以身體田野作為創作方法,在田野之中感受環境空間,轉化成為獨特的身體訓練方法,在觀點與身體行動的來回辯證中成為「àn身體」。
「àn身體」是一個持續在路上的旅程,透過對於環境的提問、土地關懷的提問、生存的提問,以順應自然的流動方式展開自我的身體對話。
在這次分享中,林宜瑾將以壞鞋子發展的「àn身體」兩個面向其中一個「通道的身體」作為此次分享的主軸,並且以作品《吃土》、《渺生》作為實踐舞蹈身體的作品展現。
分享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吳怡瑱
本文以《聲妖錄》(2022)跨域編創表演作品為個案,運用實踐研究方法(Practice as Research)探究如何將氣學思想體現於當代劇場設計。Martin Heidegger(1950/2021)的「四合」(the fourfold)以及楊儒賓(1955)的「踐形觀」提供理論平台,用以解析三個與實踐交織的子問題:1)宇宙中心觀點、2)隨著聲動而踐形的場景表演、3)身體感的劇場表現。
首先,創作者/研究者逐步掌握一種非人類中新的世界觀,並由此延伸出與氣之功夫論相關的宇宙中心觀點,釐清物件使用的技術於此作品中的發展方向。接著,創作者/研究者藉由調度聲音製造的佈局,將劇場建物懸置成為多樣物件與表演者、以及觀者動態共生的生態場。最後,由身體踐形所疊加的身體感,促使觀者於不可見到可見的縫隙之中,得以逐漸感受到某種天地相應的神聖經驗。
「身體感的實踐與澄明」跨領域學術交流講座
分享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楊儒賓
舞與無同字根,兩者同出而異名。舞者未舞之前,天地寂寥,一切皆無。舞者一動,事件即由手舞足舞,眼瞬容顏之中,不斷流出。舞者的創造一如某種創世主的創造,從舞與無之中,道有世界。
舞與嫵同字根,也是同無而異名。在之前的非在也是種在,在與非在同為此在(Dasein)。有之前的非有也是種有,有與非有即為玄有。舞者就像豐饒義的嫵一樣,祂是玄牝之母,無中生有,其無乃大有之無。
舞與巫同源,與工同職,其源來自至高神之創造,舞是原初所創造事件,太初之神名曰帝江,帝江居天山,六足四翼,識歌舞,以歌舞創造天下。帝江即帝江,最原初之工匠,祂的創造物為世界。帝江的此世代理者為巫,巫是持「工」之神秘使者。帝江此世化身為舞者,舞者是莊子的工匠,是三代的神巫。
分享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系教授 賴錫三
個人從事農田勞作與花植栽種,已近十五年。雖然學術研究與行政工作,花我大量時間與精力,但我仍然花費不少精力和時間在農田勞作上。用世俗眼光看,學術研究與行政工作是有效用的,有生產力的。而田園農作則是無用的,無生產力的,純粹耗費時間精力而已。雖然看似如此,但我仍然不得不返回「無用」,樂此不疲於「純粹浪費」。顯然於我,田園農作對於身心,具有潛移默化的轉化作用。
田園敞開一方自然天地,邀集萬物而共同詩意棲居,草木花植應合四時季氣,那是我回歸「天地並生,萬物唯一」的氣化身心、柔軟狀態。在田園農作中,勞動的身體雖然時而有累,但身心情狀卻恬淡祥和。農作中很容易忘卻自我而化入與草木同其無用、無我狀態。一陣微風、一陣鳥鳴,都可能把我們帶入「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的澄明之境。
分享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 陳雅萍
〈潮〉是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潮》之中,由資深舞者吳明璟演出的一支獨舞。她與鼓聲頡頏相抗、彼此推升,以脊椎為鞭反復迴旋近四十分鐘,演現了從「流變分子化」到「流變宇宙力」的驚人轉化與龐大能量。我透過德勒茲(G. Deleuze)與瓜達希(F. Guattari)於《千高原》所闡述的「疊韻」(the Refrain;ritournelle)概念,以及與莊子和拉圖(B. Latour)的互文,來解析吳明璟的獨舞何以能企及蓋婭的「行星之力」(planetary force),何以能具身化〈逍遙遊〉的鯤鵬之變。疊韻關乎生命體跨域流變的動態過程,也是德勒茲與瓜達希建構藝術宇宙學的嘗試:藝術的行動如何能滲透世界,也被世界所滲透,生產出超乎個體意識與能動力的生發過程,而擔綱起銜接宇宙力量的一條路徑。這其中牽涉「領域性(territoriality)的概念,以及「解領域化」與「再領域化」交織的動態過程。此報告取自發表人近期出版的專書《凝視無垢:莊子.泛靈.後人類》(2024年9月)。
主持人|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吳怡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