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舞蹈研究》第三期的出刊延宕甚久,除了因為是英文取向的緣故外,國際版權協商的過程頗為曲折,以致花在等待的時間遠勝於實際工作的時數,其中有無奈,當然也有意外的驚喜。無論如何,這一期的期刊既非新秀登場,也不是老將上陣,而是國際上線。目的是希望藉由一些具有國際觀及開創性的學術研究,帶領新一代的學子從成堆的實務操作及表演製作中脫殼而出,蛻變轉型,以期能夠突破成長的極限,跳脫無從建構理論基礎的困境,使舞蹈領域更為豐富而多元。這個策略的缺點是,無法完全掌握詮釋的主體性;然而,如果只是為 了突顯本土研究的主體性,那麼本專輯就必須繼續延宕下去,這是身為主編難以承擔的責任,在多方考量之下,乃毅然決然地就此打住,以利出刊。
本期原先收集的八篇研究論文,是來自東華大學於2003 年舉辦的 “Dance, Music, and the Study of Culture: The Austronesian Perspective”研討會之入選論文,但在經過匿名外審、重寫、再審的過程之後,進入本專輯的就只有兩篇,分別是:安德魯·思崔森、潘蜜垃·史都華(Andrew Strathern & Pamela J. Stewart)博士夫婦的「歌謠、地方及變遷:來自巴 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的曲調」以及穆罕阿尼斯穆德諾爾 ( Mohd Anis Md Nor)博士的「環境的擬真:本土周遭即為馬來舞蹈之源」。但因份量極重,再加上都是由人類學的背景出發,因此本專輯命名為:「人類學的美感領域:歌謠、舞蹈及地景」 (Anthropo-Aesthetic Domains: Song, Dance, and Landscape) 。
人類學學者曾經在美國舞蹈史上提出了非常具有批判力道的見地,而扭轉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舞蹈研究取向。此次,思崔森及史都華探討的則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哈根山區中, Melpa = 歌謠如何與當地的地景相互輝映,其論述並附上色彩繽紛的例示圖片,構成了一幅影像與陳述互為表裡、彼此鑲嵌的符號美學,使我們得以一窺整體歌舞文化中的旁枝細節。阿尼斯則由 在地人的論述位置,以Zapin與Inang兩種馬來世界的傳統舞蹈為例,強調A1am概念如何體現在馬來舞蹈及馬來人意圖風格化其地緣環境的相對關係之中。
本專輯並特別收錄了施素心教授(Susan Patricia Street) 的<捕捉那關鍵的一刻:談舞蹈在廿一世紀文化創意產業中之 定位>一文,這是2005年在台灣體院舉辦「舞蹈、文化與機制:回顧、反省及創新」舞蹈學術研討會時的專題演講。內文涉及面對創意產業興起的當下,省思以創意及美感為核心價值的舞蹈界,足以投入這個產業的條件為何?誠如施素心所言,舞蹈自命為高等教育中的新興知識領域,但舊式的特教模式,標準化的教學內容、機械化的學習方式,如何能鍛鍊學生因應時代所需的創造能力?這個問題意識很清楚地反應在其後的研討會後記之中,我們把部分討論內容予以匿名化,不過衝突的火花依舊躍然於紙上。其實,有時候衝突不見得是壞事,一 方面凸顯問題之所在;二方面收錄研討會的衝突記實,旨在昭告天下,學術研討會不是年度大拜拜,其中的討論的確可以破解僵化的思維模式。在本專輯付梓之際,本人僅以主編身分,謝謝史都華及思崔森(Stewart & Strathern)夫婦為本專輯的命名提出寶貴的意見,也特別感謝每位作者的全力配合,使這本「合」而不同 的期刊能順利出版。最後則要感謝參與這項出版工作的收尾同學和朋友們,你們的辛勞使本專輯更臻於完善。
盧玉珍寫於東華大學
2007/5/19
台灣舞蹈研究期刊 第三期
Taiwan Dance Research Journal No. 3
【研究論文】
歌謠、地方、及變遷: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的曲調/ 安德魯·思崔森&潘蜜垃·史都華
Songs, Places, and Pathways of Change: Themes from the Highlands of Papua New Guinea /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 Stewart
https://doi.org/10.6303/TDRJ.200706_(3).0001
Emulating the Surroundings: Indigenous Environs as the Source of Malay Dance / Mohd Anis Md Nor
https://doi.org/10.6303/TDRJ.200706_(3).0002
捕捉那關鍵的一刻:談舞蹈在廿一世紀文化創意產業中之定 位/施素心
Seizing the Moment: Positioning Dance within 21st Century Creative Industries / Susan Patricia Street
https://doi.org/10.6303/TDRJ.200706_(3).0003
【研究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