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舞蹈研究學會受中山堂之邀,參與《中山堂的流金歲月》廣播節目的規劃與錄製工作,在2024的每個月第四個禮拜六晚間21:00-22:00播出的〈那些流光飛舞的日子〉單元裡,由學會兩位理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趙玉玲教授、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趙郁玲教授,負責規劃12個主題,以每個月一個主題的步調,與聽眾朋友暢談曾經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的不同舞蹈類型、舞蹈藝術團體、編舞家與相關活動,並邀請對於台灣舞蹈歷史發展有所研究的專家進行訪談,嘗試以科普的方式引領聽眾感受台灣的舞蹈文化脈動與生活。
中山堂曾經是台灣最高規格的表演藝術場館,見證了台灣許多重要的舞蹈創作演出,如1937年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來台公演、1967年被稱為「現代舞先驅」的保羅泰勒現代舞團演出、劉鳳學創辦的「新古典舞團」與林懷民創辦的「雲門舞集」均在中山堂進行首演。曾經在中山堂演出的舞蹈類型包含了現代舞、社交舞、芭蕾舞、中華民族舞蹈。從過去到現在,不同舞蹈類型均在中山堂翩翩起舞,構成台灣舞蹈的DNA。
《中山堂的流金歲月》廣播節目連結:https://tradio.gov.taipei/channel/MjEzMA/
錯過首播的朋友們,可以點選各期圖片下方連結,一樣可以聽到精彩的分享內容喔!
主講:趙玉玲教授、趙郁玲教授
芭蕾舞、現代舞、街舞、民族舞蹈⋯⋯台灣可見各式各樣舞姿曼妙的舞蹈,這些舞蹈是如何在台灣生根茁壯?有歷史文化的脈絡,而從中山堂的演出活動中,我們能一窺一二。
主講:趙郁玲教授、趙綺芳副教授
日治時期,台灣人民跳什麼舞?日治時期「新舞踊」在台灣出現,1937年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來台在中山堂公演,「新舞踊」的出現是否也影響了台灣的舞蹈家?
主講:吳素芬教授
「優雅 」是許多人對於芭蕾舞的初步印象,日治時期,中山堂就有芭蕾舞的演出。吳素芬教授,為臺灣優秀之芭蕾舞者,也曾學校任教,培育台灣優秀的舞蹈人才。
主講:張思菁副教授
「民族舞蹈」是許多人接觸舞蹈的起點,無論是服裝或使用的道具都貼近庶民生活,1936年中山堂落成後,台灣早期不少舞蹈家都曾在此開過民族舞蹈發表會,1954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民族舞蹈大賽 」,對於中華民族舞蹈在台灣的學習及推動也產生極大影響。
主講:江映碧教授
「台灣舞蹈教育之母 」高棪老師是中國文化學院五年制舞蹈專修科的創科主任,同時,她也是位舞蹈家,為台灣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舞蹈家,她對於台灣的舞蹈創作及教育有那些影響呢?
主講:蔣嘯琴教授
李天民推動台灣舞蹈藝術超過半世紀,是公認的「台灣舞蹈的拓荒者」,是少數早期研究原住民舞蹈者,甚至後來對於部落觀光都有所貢獻,1952年起,舉辦的台灣區中華民族舞蹈比賽,帶動台灣舞蹈運動及教育。
主講:張中煖教授、林惟華副教授、張桂菱助理教授
劉鳳學老師擁有許多台灣舞蹈界第一的紀錄,曾擔任台藝大舞蹈科教授兼科主任,兩廳院前身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她一生致力舞蹈創作與教學,劉鳳學老師生前曾形容自己一生種了4棵小樹,分別是舞蹈創作、唐樂舞、儒家文化跟原住民舞蹈。
主講:盧玉珍教授
臺灣舞蹈發展史上,有不同的舞種,各有其發展的脈絡和故事,1930年代石井漠、崔承喜來台演出,1957 年,蔡瑞月邀請美國的現代舞家金麗娜來臺短期授課後,陸續有美國的舞團及旅美舞者來台,掀起另一波的現代舞風潮。
主講:趙玉玲教授
東西方舞蹈的衝擊下,台灣不少舞者遠赴他鄉學習,無論是日本或歐美,學成歸國後,帶著海外學習的養份,年輕舞者站上中山堂舞台演出,甚至成立舞團,無論是新舞碼創作或新生代舞者的培養都有所著墨,對於台灣現代舞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主講:王雲幼教授、林亞婷副教授
「雲門舞集」開啟許多台灣人認識現代舞的大門,也是國際認識台灣現代舞團的開端。1973年,林懷民老師創立了雲門舞集,同年也在中山堂進行首演,雲門舞集的舞碼融合了現代舞與傳統文化,對於台灣舞蹈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主講:陳碧涵老師、程育君副教授
馬戲團已有2、300年的歷史,小丑雜耍到高難度的空中飛人,絕無冷場的表演,總讓觀眾看得目瞪口呆,日治時期就有馬戲團來台灣巡迴,「李棠華技藝團」更曾是風靡全台灣的特技團,這些看似神乎奇技的表演,得經過多少的磨練和辛苦?而台灣目前特技表演的發展又是如何呢?特技與舞蹈的關係?
那些流光飛舞的日子--
主講:陳碧涵老師、林志斌老師
1936年落成的中山堂,曾經是台灣舞蹈、音樂演出重要的場館,也是民眾重要的集會場域,除了室內空間外,逢年過節時,中山堂前的廣場也常有民俗慶典歌舞表演,包括了許多人熟悉的舞龍舞獅及年輕人喜愛的街舞,本集「那些流光飛舞的日子 」邀請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監事,舞蹈教育、美感教育推手陳碧涵老師及爵代舞蹈劇場團長、文化大學表演藝術學程、社區大學林志斌老師分享中山堂廣場精采的舞蹈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