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時間:13:30~17:00
地點:新竹縣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集會堂
主辦單位:艸雨田舞蹈劇場
協辦單位:臺灣舞蹈研究學會、新竹縣文化局
風城舞蹈圓桌論壇【台灣舞蹈在當代脈絡下的發展—民族舞蹈與原住民舞蹈】圓滿落幕,台北民族舞團的蔡麗華老師在林正常師丈的陪伴下特別遠道新竹會場聆聽,與會者一片掌聲向老師致敬。
開場由陳雅萍老師主持並引言介紹此次圓桌論壇陣容,而後張思菁老師從台灣歷史脈絡爬梳出「從國族觀光到人文啟發:民族舞蹈熱潮之昔與今」的精彩演講,舉證許多豐富的第一手歷史資料,點出民族舞蹈在50年代的台灣有其實際需求,除了具有舞以載道社會功能,成為被尊敬的高級文化娛樂,在國際上也成為現代國家優秀的民族文化展現。話鋒一轉,思菁老師提及研究民族舞蹈當初的困惑點,到底是哪些民族?以及為何民族?發現在語境背後的概念,民族舞蹈屬於「國族的」舞蹈,以立國的主要民族族群為主,也就是漢人為主的思考脈絡,他個人不見得認同此語境,但這卻是台灣民族舞蹈生成的實際狀況;而後進展到80年代民族新浪潮,帶出台北民族舞團對於台灣本土舞蹈與文化之追尋進而創發出人文涵養美學。
第二場潘莉君老師「台北民族舞團創作風格演變及其影響」,以台北民族舞團蔡麗華老師的編創發展階段為主軸說明,從第一階段台灣的田野調查為基礎,1991年編創「慶神醮」以道教藝陣文化揚名國際;第二階段受星雲法師之邀,探索民族舞蹈現代與傳統的對應,開創了佛教舞劇;第三階段進入禪樂舞,追求民族舞蹈的精緻化及藝術化, 講求動作少及乾淨,讓身心歸零。最後提及台北民族舞團團員跟隨蔡麗華老師的驚人毅力,舞蹈界的發展也是開枝散葉。
第三場莊國鑫老師「當代原住民舞蹈在民俗舞蹈比賽的現象與企圖」,從舞蹈比賽中所觀察到的改變,例如隊形的變化、動作速度刻意過快或過緩、重心的刻意降低及大幅度肢體動作、現代舞的加入,輔以影片來講解動作。國鑫老師提及比賽賽制產生的動作質變,會回到部落;另外,阿美族並無舞蹈的詞彙,對他們來說是祭儀,他從中也在學習找文化的平衡點。
茶敘過後,與談則由張中煖老師及曾照薰老師回應,中煖老師從俞大綱老師的文章切入談中國舞蹈藝術的復甦,以及整理劉鳳學老師對於恢復、認識古典舞進而創造出自己的時代舞提供在場與會者思考;中煖老師個人認為傳統是文化資產也是知識寶庫,應該抱持著「活著的傳統」(Living Tradition)的想法,舞蹈人找出自己的脈絡及論述,並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吸收及轉化,核心在於從身體的覺知、探索與開發的教育著手。曾照薰老師則是針對每位演講者的內容做了補充及提問,其中對於出國訪演原住民舞蹈編舞的適切性,提問是否原住民舞蹈只有原住民才能編舞?引發圓桌論壇後續不同聲音的討論,國鑫老師回應,站在教學角度,他會把舞蹈的脈絡讓學生知道,文化滾動難免加入新的元素,學生應該了知。莉君老師認為從豐富身體的角度來看,肢體是吸納及包容的,可以運用不同元素建立出自己的風格,唯在元素的使用上是否誤植及不尊重的確得小心謹慎。現場嘉賓李宏夫老師提及奇美部落申請智慧財權,已牽涉到法律須要詢問部落,否則可能被視為扭曲,還是得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脈絡。
而國鑫老師補充,智慧財產申請的過程很長,其立意在於知會,部落的人願意交流,而不是製造對立。圓桌論壇經過不同與會者熱烈提問及討論,主持人雅萍老師總結了台灣這塊土地是不同時期及文化交融的結果,今日成功開啟了對話空間,有了更多素材進行往後的交流。
文/黃鈺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活動當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