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沿海有大片淺灘,文獻記載宋朝時已經有製鹽活動。大澳天后廟(新村)內藏一塊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碑記,記載了乾隆年間(1736-1796)大澳的鹽田活動,而碑上記載的鹽業相關捐款,相信製鹽業在當時已為大澳主要經濟活動之一。大澳為一漁港,鹽是保存海產、曬製鹹魚的必需品。加上大澳位處珠江口,水路交通便利,鹽產可以透過水路運銷珠江三角洲各地。所以大澳曾經是香港重要的產鹽地區之一。
1930年代末為大澳產鹽業的全盛時期,年產量約25,000擔(1,488噸),當時大澳有三個鹽場,面積約佔大澳市區的一半,僱用逾百名鹽工。直至1960年代,大澳仍有三間鹽公司,分別為泰生、合豐和天生鹽場。當時鹽田的運作模式,是由鹽公司向政府租地開闢鹽田,然後將鹽田分租予個別的製鹽者,或以分賬方式僱用鹽工經營。分租的製鹽者多為當地人,以每月二元租金租用約1/3至1/2畝的鹽田,並將所產得的鹽以固定價格售回承租的公司。至於受僱的鹽工,多來自海豐汕尾及惠陽稔山等地,他們每月會先收到數元的伙食費,餘下的薪金要待年尾所有鹽產銷售完畢才可支取。
二次大戰後,因泰國和中國內地生產大量價格低廉的食鹽運銷香港,使大澳鹽業大受衝擊,加上1960年代,高度捕魚引致大澳漁業減產,醃製鹹魚所用的食鹽需求下降,大澳鹽業遂走向式微。原來的鹽田成為今天的紅樹林區。
大澳海鹽生產集中於農曆九月至翌年四月進行,雨季期間則轉為修補及清洗鹽田。生製食鹽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潮間帶築起堤圍,然後引入海水,讓海水在太陽下蒸發而最後結晶成食鹽。大澳的產鹽方法分別為「水流法」和「沙漏法」兩種,成品品質不一樣,亦配合市場的不同需要。
水流鹽田主要由來自海豐汕尾的鹽工操作,他們在鹽田旁堤壩上的寮屋居住(即現通往梁屋村的車道)。從事沙漏的鹽工,大多來自惠陽稔山,主要住在沙田村(已遷拆)。
以水流法產鹽的鹽田由多幅曬鹽池組成,由高至低排列。鹽田以梯級式排列的好處是海水可以從地勢高的鹽田流向地勢低的鹽田,不用人手勞動操作。生產過程是於潮漲時將海水引入水庫,待海水沉澱後,以人力水車將海水輸往地勢最高的一組曬鹽池。鹽田表面由小石塊及黏土砌成。海水在鹽田停留一至二天,經陽光蒸發、濃縮,再經導管進入另一組地勢較低的曬鹽池,再蒸發及濃縮。由於第一階段的海水已經濃縮,所以第二階段的鹽田數目會減少。當海水濃縮成為滷水後,便可以引入產鹽池,曬成海鹽。用此方法製成的食鹽,顆粒較為粗大,味帶苦澀,多用以醃製鹹魚海產。
用石轆將每塊鹽田和產鹽池的底部壓平。
潮漲時,海水注入水庫。海水經人力水車輸入第一塊田,這鹽田的底部是一組六塊中地勢最高的一塊。
海水在每一塊鹽田停留一至二天,經陽光蒸發、濃縮,提高鹽份。濃縮的海水再經竹管導入另一塊地勢較低的鹽田,繼續蒸發、濃縮,最後形成鹽滷。
鹽滷經導管進入產鹽池,曬乾成為海鹽。
因應風向,填塞產鹽池邊上之部份出水口,令鹽滷朝單一方向循環流動,加速蒸發。
未結晶的鹽滷流入水氹,以長柄水勺將水氹中之鹽滷灑到產鹽池上,加速蒸發。
沙漏法是一個需要較多勞力的生產方法,鹽田結構也不一樣。生產過程是首先將鹽田的泥沙扒鬆,然後將海水灑在泥沙上面,曝曬數日後,沙粒之間生成鹽粒。之後,將這些附有鹽粒的泥沙移往一長型土坑,土坑底部置芒草,芒草下設引水槽。含鹽泥沙填滿土坑後,灑上海水以溶解鹽粒,生成之鹽滷由土坑下之引水槽收集,引至產鹽池,再經陽光蒸發、濃縮而成食鹽。此法製成之鹽粒幼細,沒有苦澀味,宜供食用,而價格亦相對較高。
用沙耙將沙扒鬆。
潮漲時,海水流入渠內。
以長柄水勺將海水灑在鹽田的泥沙上。海水曬乾後,形成鹽粒附在泥沙上,這工序持續3至5天。
以竹籮將含鹽的泥沙挑到土坑內。
用木樁將泥沙槌打壓實。
以長柄水勺,從水渠將海水舀到坑內。
海水將泥沙內的鹽粒溶化,成為鹽滷,經坑底的槽及導管流入鹽滷缸內。
以長柄水勺,將鹽滷缸內之鹽滷舀到產鹽池旁之缸內,經導管注入產鹽池,鹽滷經產鹽池旁之淺坑流佈。鹽滷曬乾後便成為海鹽。
未結晶的鹽滷流入水氹,以長柄水勺將水氹中之鹽滷灑到產鹽池上,加速蒸發。
鹽在化學上是離子化合物的統稱,而我們日常所指的食鹽則為由氯離子和鈉離子組成的氯化鈉 (NaCl)。在海鹽的曬製過程中,海水中的這兩種離子以離子鍵生成氯化鈉結晶。又由於氯化鈉為立方晶系結構,其結晶形態亦往往由立方體組成。
但海水中還有其他離子,在製鹽的過程中亦會有其他化合物生成,形成雜質,改變鹽的味道,甚至帶有苦味。因此曬製過程中要通過沉澱、過濾、以至控制滷水濃度,以提升成品的純度。所以不同的製作方法會產生不同純度及質素的食鹽。
食物腐壞是由於細菌及真菌等微生物過度生長而導致。在冷藏技術未有廣泛應用之前,醃漬是最為普遍的食物防腐法。方法是在食物的周圍加入大量鹽份或糖份,使食物中的水份因滲透壓差而自然往外滲透,以抑制微生物生長及繁殖;而加上曬製則可利用陽光及風力,進一步去除食物中的水份,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鹹魚多以時令的魚類曬製而成,常用的有䱛魚(亦稱三牙魚)、鰽白魚、馬友魚及鮫魚等。其製作過程包括「藏魚」、「起魚」(又稱「起水」)及「曬魚」三個步驟。
首先去掉魚腮和內臟,洗淨魚血,擦乾水份後,在魚肚放入適量的鹽,然後把魚放在撒了鹽的醃魚箱底部,再於魚身表面撒上適量的鹽,如此一層層的鋪上魚和鹽;大魚放在底層,小魚放在上層。藏魚時間按魚的大小和種類而定,大概為數小時至三數天不等。
用水沖洗魚身,去除鹽粒,然後刮去魚鱗(鰽白魚則不需刮鱗),有需要時亦可用水浸泡沖洗。然後抹乾魚身上的水份。最後將魚放置在可以透氣的竹籬或窩籃上,於太陽下曬乾。
曬製的時間按魚的大小及天氣而異。小魚曬數天便可,大魚需要十多天。若天氣欠佳,則需延長曬魚時間。
基本上,鹹魚分為霉香與實肉兩類,霉香鹹魚的製作方法是利用發酵原理。在清除魚的內臟後,毋須立即用鹽醃製,而是擺放1~2天,透過發酵與生物酶作用,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成份,肉質變得比較鬆動,同時產生獨特的香味,味道與不經發酵的實肉鹹魚不一樣。
製作蝦膏及蝦醬的是身長約1.5厘米的銀蝦。大澳的漁民使用漏斗形的漁網來捕捉銀蝦,漁民稱該漁網為蝦籮。他們先後發展出「摻銀蝦」、「盪銀蝦」和「撬銀蝦」等拖網形式的捕撈方法。
摻銀蝦是在日間進行,漁民首先要準備蝦籮,用木條及半圓形的竹條撐開網口,並在網口中間置一條垂直的長竹竿。作業時,在船尾把蝦籮放下水,蝦籮網口繩索繫於船頭,固定蝦籮。與此同時,一名漁民站在船尾並握著長竹竿,以控制蝦籮在水中的高度,漁船拖行蝦籮,捕撈銀蝦。此捕撈方式在1970年前十分盛行。
1980年代,漁民採用盪銀蝦和撬銀蝦方式。前者是在船身兩旁安裝向外伸的木竿,木竿上各裝上一張蝦籮,蝦籮置於接近水面的位置。船隻航行時拖動蝦籮,捕捉在海面浮游的銀蝦。
撬銀蝦方式是在船頭安裝一根向前伸出的木竿,木竿的前端裝有一根向下垂的金屬管,金屬管下端繫上蝦籮。作業時,漁民運用槓桿原理來控制蝦籮在水中的高度,捕撈銀蝦。
捕撈和曬製銀蝦一直是大澳其中一項主要的經濟活動。蝦膏、蝦醬的製作多在夏季進行,因為這是銀蝦的盛產期,而天氣炎熱有利曬製。
2012年,政府禁止香港水域內的拖網作業,香港漁民也因而停止捕撈銀蝦。
銀蝦
先將銀蝦中的雜物和小魚清除,然後放入桶中,加入食鹽後攪碎,放置數天,並在期間不時攪動。隨後取出並碾礳成醬,將之鋪平於窩籃裡曬乾,蝦醬中的水份同時亦通過窩籃底部流出,此法稱為「上蒸下流」。天氣良好的話,一天便可以完成曬製。曬好的蝦醬需再放回桶內發酵。發酵一個月後,蝦醬便會產生氣味,此過程稱為「回香」。至此蝦醬製作完成。
在新鮮銀蝦中加入食鹽拌勻,然後以碎肉機磨碎,產生較蝦醬為大的顆粒,將之置於窩籃進行曬製。蝦膏比蝦醬需要較長的曬製時間,期間需定時翻動,達致均勻乾燥。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需曬製數天。然後將之壓成長方形,再曬製固定,成為市場售賣的磚狀蝦膏。蝦膏所含的水份較少,因此需要較多的銀蝦。一般情況下,十斤新鮮銀蝦能製作出約六斤蝦醬,卻只能製成三斤蝦膏。因此,蝦膏的零售價格亦相對較高。
曬製蝦膏
曬製蝦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