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位於珠江口的東岸,與西岸的澳門雙雙守護著廣東的海運大門。以水路沿珠江口北上,便是廣州──中國長久而來的海外通商城市。歷史上,大澳曾經是連接香港、澳門、萬山群島、珠江三角洲及鄰近地方的交通樞紐。大澳北望伶仃洋,位處鹹淡水交界;此帶海域的地理條件造就了豐富海產,吸引漁民聚居及捕魚為生,讓大澳發展出多樣性、具規模的漁業經濟,有不同形式的漁船、漁欄及漁業補給行業。大澳的沿岸淺灘亦曾經是香港最大型的鹽場。大澳的生態和地理位置促成了漁、鹽、農及商業的發展,匯聚了不同職業群及族群定居,使大澳一度成為珠江口的一個沿海重鎮。
1970年代開始,大澳的漁鹽業開始式微,年青人口外流,社區也逐漸轉型。今天,大澳己經成為一個特色的旅遊景點,保育大澳的文物及生態環境也成為香港政府的一個政策。大澳文物古蹟繁多,其「Y」字型水道、漁民棚屋、鹽田遺址、前舖後居的商店、歷史悠久的廟宇、嶼北界碑、以及「端午龍舟遊涌」、「漁民話」、「嘆歌」、「魚膠製作技藝」、「蝦膏蝦醬製作技藝」、「漁民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以保存下來,是社會演變下所保留的漁村原貌。大澳的漁業興衰顯示早期香港社會發展的過程,值得香港人深入瞭解及保育。
「大澳田野學園」的計劃概念是以田野考察作為教育方式。香港一直重視教育及培育人材,急速的都市節奏追趕著普羅學生匆匆通過考試,投身社會工作,鮮少實地考察的機會,探究地方文化與社區之間的關係。然而認識文化與地區關係有助學習者本身之身份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是維繫社區的重要元素。「大澳田野學園」目的是在大澳建立田野考察的學習平台,提供導讀材料,結合民間團體,培訓老師的田野考察技巧,並與他們一起為學生提供田野考察服務,讓學生體驗多元學習的好處。另一方面,此計劃又促進社區聯繫,加強地方居民及團體的保育意識,亦幫助大家深度認識大澳地方文化,收推廣保育教育之效。期望公眾前往大澳不單享受美景及旅遊的樂趣,更透過實地考察認識地方群體,關注地方社會的實況及困難,擴闊視野,為保育事務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