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大會中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2006年,公約成員增至第30個,公約亦因而正式生效。
按照《公約》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表演藝術;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傳統手工藝。
中國作為公約成員國,一直致力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名錄製定等保護工作。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亦積極依照公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06年,中國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名錄》),首批入選項目包括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申報的「粵劇」和「涼茶」。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亦積極開展保護工作及申報國家級項目。2009年,將「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申報成為國家級項目。當時全國有三千多個申請。在2011年,香港的四個項目入選第三批《名錄》。及後,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參與國家級的申報工作,「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及「古琴藝術」入選2014年的第四批《國家級名錄》。2021年,「香港天后誕」和「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也成功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名錄》。到今天,香港共有12個國家級項目。
在這12項目之中,第三批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第四批的黃大仙信俗及第五批的香港天后誕,都屬於「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的類別,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為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
2006年,特區政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組」,處理所有有關非遺的保護工作。及至2015年,政府將非遺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並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展覽及推廣教育的地方。
2009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開展全港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以檢視香港尚存之非遺項目。在非遺諮詢委員會的督導下,2013年,草擬了一份包含477個主及次項目的建議非遺清單。經過四個月的公眾諮詢後,非遺諮詢委員會在參考公眾意見後,將建議清單項目增至480個。2014年,經特區政府確認後,終於成為香港首份非遺清單。
與此同時,在2009年,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亦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由於《清單》項目眾多,保護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非遺諮詢委員會因而選出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然後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2017年公佈首份包含20個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香港非遺保育工作的參考依據。
由2006年至2017年的11年間,香港的非遺保護體系初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確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之成立,讓香港非遺的保護工作可以有序地進行。
粵劇(2009年)(粵港澳三地項目)
粵劇(2006年)(粵港澳三地項目)
涼茶(2006年)(粵港澳三地項目)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11年)
長洲太平清醮(2011年)
大坑舞火龍(2011年)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2011年)
古琴藝術(2014年)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2014年)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2014年)
黃大仙信俗(2014年)
香港天后誕(2021年)
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2021年)
粵劇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南音
長洲太平清醮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黃大仙信俗
宗族春秋二祭
香港天后誕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正一道教儀式傳統
食盆
涼茶
古琴藝術(斲琴技藝)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紮作技藝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戲棚搭建技藝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 項)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 項)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480 項)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 項)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 項)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480 項)
大澳保存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涵蓋五個類別。以下是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項目
客家話
漁民話
海陸豐/鶴佬話
嘆歌 (漁民) — 婚嫁、死禮
鹹水歌
關帝誕
土地誕 (半路棚、創龍社、福德宮)
洪聖誕
觀音誕
天后誕 (汾流)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楊侯誕
大澳水陸居民盂蘭勝會
華光誕
太平清醮/打醮 [朱大仙醮 (大澳)]
漁民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
魚膠製作技藝
蝦膏蝦醬製作技藝
鹹魚製作技藝
鰽白魚骨裝飾製作技藝
棚屋建築技術
捕魚技藝 — 近岸作業
(延繩釣、流刺網、罟網、單拖、摻霉蝦、蝦艇)
捕魚技藝 — 深海作業
(手釣、延繩釣、拖網、流刺網)
漁網編織技藝
鹽曬製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