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大澳的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扒艇行、鮮魚行及合心堂都會各自扒龍舟,拖著神艇,到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古廟及洪聖古廟迎接神像,然後巡遊大澳水道,沿途化衣祭幽,祈求社區平安,稱為「遊涌」或「遊神」。這個全社區聚首參與的端午龍舟遊涌,是凝聚社區認同的周年活動,有百多年歷史。2011年,該活動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大澳位處珠江口,曾是重要的漁港,在大澳定居的漁民,漸漸發展了他們的行會組織,解決他們的漁業、社會及宗教儀式上的需要。扒艇行、鮮魚行及合心堂是三個近百年來較具規模的漁業行會。
扒艇行:由經營扒艇的漁民組成,相信是首個在端午節舉行「龍舟遊涌」活動的組織。「扒艇」船身長50至60尺,在1950年代以前,是最大型的漁船,通常由一個住在船上的大家庭營運。扒艇行業集中於黃花魚漁季與𩼰魚漁季於珠江口萬山群島一帶水域作業,以圍網方式捕魚,每次作業為期6到10天,是當時大澳收入較為豐厚的捕魚行業。扒艇行也是每年組織侯王誕酬神演戲的成員單位,部份扒艇行成員每年組織汾流天后誕的慶祝活動。
合心堂:由經營大尾仔艇的漁民於1932年組成,1940年代,曾有過百名會員。「大尾仔艇」船身長二十多尺,船尾高大。經營大尾仔艇的漁民集中於黃花魚漁季及鰽白魚漁季作業,作業漁場位於桂山島、三門列島、擔杆列島、伶仃島一帶捕魚。合心堂參與每年端午節的龍舟遊涌活動,又在籌辦侯王誕活動中擔當重要角色。
鮮魚行:於1930年代由收購鮮魚轉銷的漁商組成,高峰期曾有三十餘家成員。他們都有船隻到海上向漁民收購海鮮,當地人亦稱他們為「鮮艇」。漁商以中介身份,每天將收購的漁獲運至區外市場出售。漁商行業於1970年代開始式微,並開始接受非漁商會員。一直以來,鮮魚行是端午節龍舟遊涌活動的主辦行會之一。
一直以來,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都是由這三個行會各自負責進行。傳統的方式是各行會各自籌募經費,按時進行儀式。在過去漁業繁盛時期,行會成員按漁季收入捐資支持活動。扒艇行成員按他們在𩼰魚漁季的收入,合心堂成員則按黃花水的收入比例捐助。這樣,漁季收入最多的,捐助的也最多。同時,在漁季收入最多的便成為「頭船」,其次的成為「二船」,他們便成為龍舟遊涌的負責人。這樣,每年的端午節龍舟遊涌便得到漁業經濟的支持,並以此選出活動的負責人。頭船的棚屋,也就成為「龍躉」(遊涌的臨時活動中心)。頭船也成為接送神明行身神像的代表,二船則從旁協助,負責撐傘,保護神像。大家都覺得這是神明庇佑而得到豐盛漁獲,按比例捐資支持,是一項光榮。這個捐資及選出頭船的方式,將漁業經濟,地方宗教活動及社會組織連結起來。
惟1970年代開始,漁業逐漸式微,漁民多轉業或離開大澳到市區工作,現時活動經費由會員平均分攤或認捐,頭船、二船也改為以卜杯或協商的形式產生。
鮮魚行及合心堂首先為他們的龍舟進行採青儀式。兩大行會的成員把龍舟划到楊侯廟旁,然後到廟後山邊割下青草,並將採得的青置於龍頭口,寓意龍舟獲得生氣。
採青完畢後,龍舟返回龍躉,進行喝龍儀式,過程是將雄雞血與米酒混和,灑在龍舟上面,以驅除龍舟上的污穢,產生神聖的效果。
龍舟拖著神艇(安放神明行身之舢舨),前往楊侯廟、天后廟(新村)、關帝廟及洪聖廟接神,迎請廟宇神明之行身回到龍躉供奉,以備翌日的遊涌活動。當龍舟接神時,棚屋居民都會準備金銀衣紙,拜祭經過的龍舟。
扒艇行的龍舟進行他們的採青、喝龍及接神儀式。
扒艇行完成接神儀式後,便開始遊涌儀式,當地人亦稱之為遊神。三艘龍舟拖著神艇,巡遊大澳的所有水道,神艇上的成員沿途祭幽,為水中的幽魂化衣及撒出水飯。棚屋居民亦同時準備金銀衣紙,拜祭經過的龍舟。
遊涌完畢後,三艘龍舟舉行競渡,目的是向神明叩拜,感謝神明的庇佑。其他龍舟亦參與競渡,氣氛熱烈。
龍舟競渡後,三艘龍舟稍為休息,然後將神明行身送返各廟宇,完成整個端午龍舟遊涌儀式。
各龍舟會成員聚餐,慶祝端午節。
坊間流行說,端午節游龍舟水,可以帶來好運。端午節時大澳的潮水特別高漲,是進行龍舟遊涌活動的理想時間。百多年來,大澳的龍舟遊涌都是在農曆五月初四及初五日舉行,可以說是特別配合利用這股一年一度的龍舟水。
龍舟遊涌的過程是三個行會首先到分佈在大澳不同角落的四間古老廟宇請出菩薩神像,然後在端午節當天,把神像請到神艇,由龍舟拖行,巡遊水道,以儀式潔淨社區。活動安排看來簡單,但其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巡遊整個社區,為所有居民帶來運氣。
大澳水道縱橫,連接整個社區,但河道深淺不一。若然龍舟要順利到達所有的地方,便需要在潮水高漲時進行。大澳在南中國海沿岸,珠江的出口,海水受潮汐影響。漲退規律按農曆週期,每天延後約50分鐘。再迭加太陽的引力,形成季節上的變化,每天的潮汐時間及高低都不一樣。農曆五及六月的滿潮比較高,且在上午出現。端午節的滿潮通常在上午11時左右,龍舟遊涌在滿潮前後時間進行,便方便得多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海水高漲時,海面與橋樑底部的距離便縮小了,那便需要打開橋樑,龍舟才能通過,這便多了開橋人手的要求。
然而當滿潮特別高時,乾潮也變得特別低,潮差增加,形成退潮時流水速度加快。龍舟划行速度快,要在急速的流水中拐彎,便需要所有龍舟健兒配合,不同部位的健兒使出不同槳法;也因為這些拐彎的要求,限制了大澳龍舟的長度。
這個百多年的水上巡遊活動,時間上的安排、龍舟的設計,以及划龍舟的方式,都是地方社會經過長久的實踐,與大自然配合發展而成,足顯民間智慧。
按香港天文台的《潮汐預報》,2022年農曆五月初四日(6月2日)上午9時的潮水高度是2.29米,滿潮在10時27分,潮水高度是2.42米,之後開始潮退,下午2時,潮水高度降至1.73米。在農曆五月初五日(6月3日)上午9時的潮水高度是2.16米,滿潮在10時56分,潮水高度是2.39米,之後開始潮退,下午2時,潮水高度降至1.92米。若果兩天的龍舟活動在下午二時前完成,海水的高度大都會在2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