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廟宇寺院雲集,自十七世紀開始發展,至今共有十多間。民間宗教活動圍繞著廟宇主神進行。神誕活動以神明為對象,每年定期慶祝神明誕辰,酬謝神恩。大澳廟宇繁多,不同群體組成值理會,每年籌辦多元的神誕活動。部份廟宇即使供奉同一神明,各廟宇都會安排在不同時間慶祝神誕。大澳區內所有神誕活動分佈在不同時間,居民可以互相支持神誕活動,社區也便得以維繫。
以前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古廟及洪聖古廟均上演神功戲時,各個值理會都會到其他三間廟宇迎接神像到神功戲戲棚,讓四大神明都參與彼此的神誕活動。即使現時只有侯王誕仍設神功戲演出,值理會仍會邀請另外三位神明看戲。大澳神誕活動的安排遂呈現出四位神明的合作關係。
大澳各廟宇之名稱、位置及供奉之主神
大澳廟宇神誕活動
廟宇具備宗教、教化及凝聚社區功能。與此同時,廟宇反映的不只是廟宇自身的歷史,亦承載社區活動的痕跡,見證地域網絡及政經變遷,蘊含文物價值。因此,廟宇的碑銘文物是瞭解大澳以至南中國歷史的珍貴材料。
大澳位處沿海,而其廟宇的早期碑銘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遷界令之後,由此可見遷界令對大澳之影響。順治十八年(1661)首頒遷界令,堅壁清野,勒令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康熙八年(1669)一度復界,惟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683-84)始完全展界開海,此後廣東境內地方社會才恢復,珠江流域的水路往來更趨緊密。大澳位於珠江口,也便成為珠三角的交通樞紐。
如是者,大澳一些廟宇也採用嶺南風格的建築裝飾。石灣陶塑流行於清代,成熟於晚清。石灣被稱為「南國陶都」,與景德鎮齊名,有「景德瓷,石灣陶」、「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由於石灣位於「粵劇之鄉」佛山,「石灣公仔」多取材自粵劇神功戲人物,特點是不點睛。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和關帝古廟都有石灣陶塑裝飾,設於正脊及香亭兩側廊頂,可見石灣陶塑裝飾頗為流行,大澳和佛山也交往頻繁。
外地籍貫的碑銘捐贈者、重修資助人,同樣意味著大澳與外界的連繫。大澳眾多廟宇中,現存最早的文物為楊侯古廟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古鐘,由佛山的「萬名爐」號鑄造。康熙五十二年(1713),更有湖北、湖南、南京、浙江等地人氏將鐘獻予新村天后。總而言之,大澳的水上跨地域網絡以珠三角為基礎,深入華南。
碑文也記載了大澳當時的面貌。新村天后古廟的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天后古廟題名碑記〉記錄了大澳地貌、鹽業海防之歷史。碑文以「楊洲」稱呼楊侯古廟所處之小島,由此可估計寶珠潭當時未有橋樑陸路連接大澳島,與今貌有別。大澳島、大嶼山兩岸「鹽圍(鹽田堤圍)築於乾隆之歲(1735-1796)」,形成鹽圍邊的太平、永安兩街,亦足證大澳鹽業發展興盛(見第五節)。嘉慶年間(1796-1821),「海盜洋匪猖厥(獗)」,威脅到大嶼山海防。
大澳緊扼珠江口,並面向南中國海。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所有與中國貿易的外國商船,都要在珠江口伶仃洋伶仃島附近停泊,等待進入廣州。大嶼山也漸漸成為一個海防要點。
雖然嘉慶年間華南海盜崩潰,但道光年間英人走私鴉片,為避開清廷在澳門之查禁,轉於虎門及大嶼山海面,設十餘艘躉船,囤積鴉片,稱為「鴉片躉」,以便走私鴉片進入中國,及偷運中國紋銀出口。道光十一年至二十年(1831-40),鴉片透過快艇偷運入中國,這些稱為「快蟹」或「扒龍」的快艇,裝配槍炮,由數十人操作,速度快,兵船難以追捕。當時「伶仃洋乃水師提標左營、香山協、大鵬營所轄之地。」道光二十年,廣東大鵬營升格為協,下設左右兩營,澄海協副將改成大鵬協副將,駐大鵬九龍山,以應付海防需要。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在該年爆發。
廣東大鵬協於守轄大澳有責,早在升格前已與大澳頗多往來,洪聖古廟之乾隆十一年(1746)古鐘可資佐證。及至咸豐二年(1852),22名來自地方軍事單位的官吏捐助重修關帝古廟,包括廣東水師提標(水師提督之直屬部隊)及大鵬協鎮右營的將領,甚至右營闔營兵丁都參與其中。根據記錄,關帝古廟咸豐二年的重修碑是香港境內載有最多大鵬協官員名字的碑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隨著《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英國向中國租借新界,清政府遂不再駐防。光緒二十八年(1902),英方在大澳北山豎立嶼北界碑,宣示華英界線。這也解釋了為何翌年(1903)在洪聖古廟設立的〈重修天后武帝古廟碑誌〉並沒有廣東大鵬協的名稱。
風調雨順
大澳石仔步本港衆信
廣東大鵬營右部署中軍
守府事李朝貴助金弍両
廣東大鵬營協理
加一級 羅朝仕助金壹両
信士 麥鎖海助金壹両
張悦有 何朝有 高耀德
張禮君 張朝君 張尚才
張尚本 羅富開 羅榮起
鄭兆廣 鄭連廣 鄭連德
鄭廣勝 鄭廣葉 鄭廣隆
鄭悅發 鄭連德 鄭亞二
黎壽才 以上每位助金五錢
衆信虔鑄洪鐘壹口重弍佰
餘觔在於
洪聖大王爺、、案前永遠供奉
峕
乾隆十-年歲次丙寅孟春
吉日立
帝鑄鐘客人龍人泰
文名爐造
國泰民安
蓋集羣樂業,固宜得地為先;闢壤而居,尤必依 神為主。斯廟建於順治元年[1]左右,有北山南涌之佐護,鹽圍築於乾隆之歲[2]。環繞有太平、永安之街衢,地接鳳山秀脈,座納獅嶺英華。澳水蟠旋,波恬浪靜。楊洲[3]拱向,巒秀峯靑。人傑地靈,民安物阜。嘉慶年間[4],海隅洋匪猖厥[5],本澳獨保無虞,皆藉 元君顯靈,默為威鎮也。第久經風雨,壞爛多年;自宜堂構重新,庶幾 聖神共妥。爰集同人,捐資樂助,踴躍杼誠,經營頗易。崇朝吿峻,用勒厥碑, 聖澤共被無疆,芳名永垂不朽。是爲序。
順治元年為1644年,惟「天后」之封號始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乾隆一朝,1735至1796年。
「楊洲」即楊侯古廟所處之小島。
嘉慶一朝,1796至1821年。
張保仔海盜集團盤踞廣東沿岸,嘉慶十八年(1809年)清朝水師與張保仔集團在大嶼山赤鱲角海面大戰。一年後(1810年),張保仔降清。
蓋聞 神靈顯赫,人傑地靈。地有鍾靈毓秀之象;人有民安物阜之泰。本澳內開建以來,仰荷 武帝煌煌之澤,水陸士庶,衿耆商賈,莫不咸沾 聖德。本 廟興創以計貳佰餘載,自乾隆六年間爲之重修,始像廟貌。至今約值百有餘年,寰宇將爲之傾頽。况 廟亦一澳之宗會;闔澳衿耆往來, 官員商賈,水陸士庶,漁樵人等,因見 聖神威靈之恪,無不躍誦棠棣之華,合心同志,是以樂助捐資。謹擇被于咸豐二年歲次壬子正月廿六丁丑日酉時,興工營建;至六月廿□丁未日巳時告竣 開光。厥成美擧,集腋成裘。喜見宮殿巍峩,大廈樂成,足覩寰宇煥新。雖經人事之營造,寔 聖帝贊佐之力不鮮。今爲之序,謹將捐助 衆信芳名勒石以誌,永垂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