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為中國境內年流量第二的大河,由東江、西江及北江組成。西江源自雲南省南部,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及廣東;北江源於江西及湖南兩省的南部,支流集中在廣東省內;東江源於江西省南部,支流集中在廣東省。三條河流構成一個龐大的水系,江水沿著河道進入南中國海。三角洲內河道縱橫,船隻可以通過河道到達珠江三角洲各地。
大澳位於珠江口,即河流流入大海的位置。珠江口一帶水域得益於鹹淡水交滙,適合海洋生物產卵、繁殖及生長,享有豐富多樣的海產、周年的漁汛期。沿岸發展了大小不同的漁村及港口,漁民以不同的作業方式捕魚。
農曆六至七月正值雨季,期間大量來自南中國的雨水會順著河流流至珠江口,使該水域的海水變淡。適應海水的生物也會暫時離開這個水域。另一方面,由於河道的流量上升,河流的流速亦因而上升,以致珠江口一帶的水體表層流速較底層快。大澳漁民稱水流的上層為「流皮」,水流的下層為「流底」。流皮和流底的流速不一而容易令刺網傾斜,甚至會把水中的刺網扯平,失去捕撈功能。
珠江水系圖
「流界」形成示意圖
因此,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為大澳漁業的淡季。反之,在冬天,南中國降雨量較少,珠江的流量也相應下降,在河水和海水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南中國海的海水因而經河口湧入珠江三角洲的河道,形成海水倒灌。在這段期間,珠江口海水鹽度較高,吸引在海水中生長的𩼰魚,因此,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為大澳漁民捕捉𩼰魚的漁季。
受到太陽和月球引力的影響,加上地球的自轉,海水的水位每天都會上升及下降,形成潮汐漲退。地球上面向月球一面的海水被月球引力牽引上升,形成潮漲;與此同時,受到月球與地球的天體運動期間所產生的離心力的影響,背向月球一面的海水亦會向外鼓起,也使該位置的水位上升,形成潮漲。但地球自轉,當地方離開月球的引力影響,海水便退下來。如是者,每天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漲退規律按農曆週期,每天延後約50分鐘。再迭加地球公轉及地軸傾斜,太陽引力因而在四季有所變化,形成每天的潮汐時間及高低都不一樣。
由於不少大澳漁民的作業方式皆需依賴潮汐漲退所造成的水流來帶動漁網,大澳漁業的運作便與潮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潮漲期間,珠江口海水水位上升並湧向沿岸地帶,此時的潮水與珠江口河水的流向相反,海水逆流而上,流速較慢。而在潮退時,海水的流向與河水的流向相同,海水流速較快。潮汐漲退所造成的水流可把不同的魚類及海產引進漁網,特別有利刺網作業(有關刺網作業方式見12-13頁)。
海岸地形及水流形成示意圖
珠江口一帶的地貌多樣,漁民也相應地發展了不同的捕魚方式。珠江口的島嶼令流入南中國海的珠江河水形成不同的水流,當兩條來自不同方向的支流滙合時,兩者之間便會形成「流界」。魚群隨著水流,自然地集中在流界的地方。加上流界的水流較為湍急,推動魚群移動,這亦有利刺網作業。
海岸地形及障礙物會阻礙水流,改變流向而形成「攪流」,帶動海底的沙石和沉積物,也使海水變得混濁。由於馬友和鰽白在處於混濁的水域時會游上水面,因此以上水域是理想的捕魚位置。
在海床上一些凹入的地貌,如水底的峽谷,稱為「瀝」(音lek6)。在潮退期間,此處的攪流會特別強勁。
海中的「石」和「排」是另一類型的障礙物,「石」是指礁石,而「排」特指一排的礁石。在潮退時,會露出水面的排稱為「出水排」,相反的則稱為「暗排」。當海水流經排和石時,會因地形變化而形成攪流。
海床上的堆積物主要有兩類:船隻殘骸稱為「嚡埗」,而珊瑚、蠔殼和海草等天然沉積物則稱為「璨」(音caang4)。由於大量的微生物會在這些地方生長,也便吸引不少魚類在該地帶覓食,而有利漁民捕魚。然而,漁網會常常鈎連著這些沉積物而受到破壞。
珠江口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