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陣是台灣臺南市七股區樹林里寶安宮設立的一個廟會表演武術藝陣。該陣頭的主角為一白鶴造形的套頭道具,主體以細竹架紮布而成,由一人穿戴,雙手各握翅膀走白鶴舞步,有時快有時慢,有時進有時退,有時跳有時飛,完全模仿白鶴姿態,表演頗為生動傳神,多由數人輪流穿戴表演。白鶴陣的武器包括:
雨傘(一支)、大刀(一支)、官刀(二支)、踢刀(四支)、雙刀(一對)、矛槍(四支)、雙眼(鐧)(二對)、齊眉(八支)、雙邊(一對)、盾牌(八面)、耙(八支)
這些武器在表演中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象徵意義。
白鶴陣是台灣臺南市七股區樹林里寶安宮設立的一個廟會表演武術藝陣。該陣頭的主角為一白鶴造形的套頭道具,主體以細竹架紮布而成,由一人穿戴,雙手各握翅膀走白鶴舞步,有時快有時慢,有時進有時退,有時跳有時飛,完全模仿白鶴姿態,表演頗為生動傳神,多由數人輪流穿戴表演。白鶴陣的武器包括:
雨傘(一支)、大刀(一支)、官刀(二支)、踢刀(四支)、雙刀(一對)、矛槍(四支)、雙眼(鐧)(二對)、齊眉(八支)、雙邊(一對)、盾牌(八面)、耙(八支)
這些武器在表演中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象徵意義。
雨傘是少林兵器之一,既能防雨,又兼具攻防效果。在陣中舞弄的雨傘為木雕製品,形狀就像一把未撐開的雨傘,長度與一般的雨傘相當,但傘身比握柄略粗,約佔三分之二長度,柄短,粗可盈把。
「大刀」屬於長兵械的長刀,柄長,多為馬戰使用。它的形狀和三國時代關羽所用的大刀形狀一樣,也是水滸傳中關勝這個角色所拿的兵器,所以又常稱為「關刀」。此種刀,刀重數十斤,砍劈力量驚人,一刀揮去,能砍殺數人,故有「將帥之兵」的美稱。
盾牌是一種用以掩蔽身體,抵禦兵刃、棍棒、矢石的防禦性兵械。盾牌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內面有繫帶或握柄,稱為「挽手」,目前白鶴中所使用的「牌仔」,是採用傳統的方式以竹子編製而成,外形古樸,堅固耐用,經得起棍棒的用力敲擊。在演練的過程中,經常與長兵器搭配「槓對頭」,長兵器打在「牌仔」上,發出響亮的聲音,聽覺效果極為震憾。
「鏟」是由生產工具演變而成的古代戰爭兵器,也是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護身武器。遠在原始社會就有石鏟,目前白鶴陣中所使用的「耙仔」,整枝均為木製,鏟形似灣月,月牙朝上,因為它的形狀就像半月形,所以又叫月牙鏟。月牙鏟既可攻亦可守,是攻守兼具的兵器。
白鶴陣中所用的雙邊,外型與「雙俠鞭」相似,應是受閩南語口傳影響造成用字錯誤。一般長度為六十到八十公分,傳統的鐵鞭,外形與鐵鐧相似,但其握把前方有 U 型突起稱『太子手』做為護手之用,此兵器屬於可攻可防的短兵器。
又稱「雙鐧ㄐㄧㄢˋ」,鐧是一種傳統的兵器,鐵鐧與鐵鞭外形相似,但鐧身無節,卻是硬身。特色是長而無刃,鐧身則有四稜用以制敵,鐧身由粗而細的法鐧,
木棍是人類使用最普遍的兵械,是無刃的兵器。持棍者,通常須身手靈敏。在白鶴陣的演出中,數量多達八支,經常與「牌仔」等其他兵器共同表演。
矛槍(鉤)是陣中頗為特殊的兵器,是一種由戟演變而來的兵器,槍頭在刃的部分除了前端的尖錐,還有一個彎月狀的造形,其形狀有點像鐮刀,鎗頭裝在木製長柄上,其主要結構由鎗頭與鎗桿所組成。它是專門用來掃馬腿的,也可以用來鈎敵人的武器,或鈎挽敵人的手足、頭頸等部位的功能。
其刀形有點像關刀,又與宋《武經總要》所記載的筆刀相仿,但是重量較輕,刃前銳利,刀後斜闊,刀刃的部分也較薄,它是輕兵器中攻擊武器的一種。
雙刀屬於短刀類,短刀的刀身長於刀把,刀把的寬度可容單手或雙手把握。刀由刀鞘、刀柄和刀身所構成,刀柄包含刀彩、柄首、握柄與護手;刀身包含刀刃、刀背與刀尖。雙手各持一刀,刀形與單刀相同但略為輕小,它是屬於短兵器,通常用在短兵相接的時候,性質和雙劍差不多。
又叫長刀,主要功能是用在攻擊腰部,以及砍斷馬腿,拿斬馬刀的人,必須是身材高大狀碩才可以。另一種兵器『雲南斬馬刀』和官刀類似,功能也相同。在白鶴陣中官刀的地位崇高,在白鶴之後帶領各項兵器做陣式的排練,而且各項兵器表演時,亦由官刀做開路先鋒,且結尾亦由官刀做結束。
台南縣縣定傳統藝術。民國96年由台南縣政府核定公告白鶴陣為台南縣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與保存團體。
資料來源:樹仔脚玉敕寶安宮代天府、七股區樹林國小師生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