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宮白鶴陣

發展源流

樹仔腳 寶安宮 恭奉康府千歲,原本寶安宮只有北管陣(17至20世紀中臺灣南兩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表演形式),但在昭和3年(1928年),正逢戊辰年西港香科,當時的寶安宮的庄長黃大賓提議籌組武陣,替康府千歲於西港香科期間護駕,亦可同時凝聚向心力。經寶安宮康府千歲請示玉皇上帝,玉皇上帝欽賜奉請南極仙翁侍將「白鶴仙師」、「白鶴童子」兩尊者下凡護持武陣,並聘請嘉義的「大肚仔師」番仔寮的宋江陣師父楊紅(紅師)為教練,因此在陣頭形式上以宋江陣為基礎,並融入當地人平日操練的鶴拳於陣式中而成為今日的「白鶴陣」。

此外,白鶴陣的成立除了宗教刈香(刈香即進香)的意涵外,也象徵了當時的歷史脈絡,換句話說,這樣的地方性陣頭可說是歷史的產物。根據記載,從道光年間開始,居住於大塭寮一帶的姓人家、與住在樹仔腳一帶的姓人家,不時對於土地劃分、開墾概念不合而發生械鬥,一開始是庄和庄之間的恩怨,後來演變為家姓和家姓間的衝突械鬥,「 相殺」則來自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在這樣的脈絡下,同姓村庄多相互聯盟,並成立武陣,一方面強身健體,一方面凝聚共識。樹仔腳 寶安宮白鶴陣的薛仁貴征東陣,即是對立於大塭寮五虎平西陣,兩陣以腳巾顏色分辨你我,在西港仔香刈香時兩陣也相隔甚遠。

主要特色

白鶴陣、宋江陣、金獅陣和五虎平西陣等四陣,是同一系統且同一形態的孿生陣頭,表演模式和宗教角色頗為相近,只是引陣的主角不一樣。換句話說,白鶴陣可說是由宋江陣演變而來,「宋江陣」是此類宋江大陣頭的基礎,主角是「頭旗」,若將主角改為「獅頭」,便叫「金獅陣」,若改為「白鶴」則稱「白鶴陣」。

白鶴陣中白鶴的造型由竹子支架搭建而成,外面纏上白布裝飾,行走時由一個人穿戴白鶴裝,雙手各握著翅膀模仿白鶴行走時或快或慢,有時跳躍有時飛舞,行走跑跳之間則模仿白鶴的各種姿態。此外,除了扮演白鶴的人之外,還有一人身著白色長袖長褲,頭戴童子面具扮演白鶴童子,引導白鶴跳舞,其作用有點像是金獅陣中的獅旦,時而在前引路,時而與白鶴對舞。搭配熱鬧的鑼鼓聲中,由白鶴作前導,行過拜神之禮後,就開始繞圈,接著進入類似宋江陣的各種武術表演,例如雨傘、大刀、官刀、踢刀、雙刀、矛槍、雙眼、齊眉、雙邊、盾牌和耙等兵器操演、對打,還有空手拳、七星陣、太極八卦陣的排演。每次白鶴陣出陣,下場表演的人數為三十六人,加上替換人員,鑼鼓手及其他工作人員,全部約六七十人。由於它是西港香的專屬陣頭,平時不常操練,因此每逢三年一次的刈香活動屆臨之前,就必須招兵買馬,從事各種有關陣式、拳法的訓練。

白鶴陣整個陣式演練下來,包含各式陣法,這些陣法除了呈現固有傳統武術陣式,亦具有強身健體、凝聚庄族向心力、加強在地認同的功能,更另涵蓋重要宗教意涵。舉例來說,每次西港香香科繞境時,白鶴陣最重要的功能及為寶安宮康府千歲護駕,每晚神轎入廟前,白鶴陣員一定會站立於兩旁護架並維持秩序。另外,當地信眾們亦相信白鶴陣具有保境安民之效,因為陣中的七星陣和太極八卦陣象徵驅邪避煞,以白鶴象徵的聖潔力量所展演的七星陣能驅邪除惡,而太極八卦陣則意在形成網子捕捉惡煞,此種信念反映出白鶴陣在傳統武陣展演形式之外,所具備的宗教特色。

七股樹林里寶安宮主祀代天巡狩康府千歲,白鶴陣在日治時代、西元一九二七年成立,目前榮任西港刈香「駕前副帥」,2007年獲登錄為中華民國文化傳統表演藝術資產。 

資料來源:全國宗教資訊網樹仔脚玉敕寶安宮代天府、七股區樹林國小師生彙整。